糖尿病自我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自我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有益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调节糖代谢的能力丧失,诸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内外环境的微笑改变都会导致血糖的波动。

为使病情控制在满意的水平,就需要经常对糖尿病的一些指标进行经检测或自我监测,获取血糖及有关代谢变化的信息,以此作为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的依据,判断现行的治疗措施是否正确。

通过自我监测血糖,不仅能严格控制高血糖,还能防治医源性低血糖的发生。

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糖尿病教育的自我监测是实施糖尿病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每位患者都要进行有关监测的意义、方法、结果分析及用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以使病人较全面地掌握糖尿病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合作,共同对病情控制的好坏进行评价。

有益于自我保健的开展
糖尿病自我监测意味着患者成为糖尿病保健队伍中的一员。

经过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和培训,患者不仅能理解和完成医生提出的保健计划和各种要求,而且能相对独立地解决病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实施糖尿病的自我保健。

血糖的自我监测对改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必要的。

自我监测的方法和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

认真记录血液/尿液检查以及其他测定项目的结果。

测定血糖水平能很好地反映代谢控制情况。

胰岛素治疗或妊娠期的病人必须进行血糖监测,测定血糖不仅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而且对防止低血糖发生也有重要的意义。

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糖自我监测方法喜用卫星血糖测定仪器即刻测出血糖值。

现有多种血糖测定仪,采血针使用自动弹簧装置,使采血过程几乎无痛感,结果准确可靠,十分方便。

已成为糖尿病人在正常工作、学习和家庭环境中了解血糖控制情况的最好方法。

适应症
所有糖尿病人
妊娠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
反复低血糖和酮症
肾糖阅异常
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者
PCOS
肥胖
糖耐量减退者
不适用者
老年稳定性2型糖尿病
视力障碍或无活动能力
病人拒绝
优点
较尿糖测试更为精确
更简捷地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
可记录日常的血糖值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指标
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程序
频率
根据病情、用药情况来定
胰岛素强化治疗、不稳定的1型糖尿病或在改变治疗方案时:每日监测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凌晨3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

稳定的1型糖尿病:每日监测1-2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有低血糖症状者应随时测定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者:每周可测数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稳定的2型糖尿病:每周至少监测1-2次餐前或餐后2小时血糖。

质控
医生或护理小组每年检查1-2次患者的自我监测技术。

必须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尤其是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生病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

生病或血糖>20mmol/L(360mg/dl)时,应测定尿酮体。

注意事项
自我血糖监测的几个关键问题
2008-8-2139健康网社区
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

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

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
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有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①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

②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③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④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⑤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⑥妊娠期的患者。

⑦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

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

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检测空腹及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检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自我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1、家用血糖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正核准,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符时,建议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2、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而当近期血糖常常较高时,应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血糖升高的程度。

3、隔一段时间在某一天的不同时间测血糖要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监测血糖效果好。

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出一天24小时中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糖,您总是不知道一天中其它时间血糖水平控制如何。

关于血糖监测的几个基本概念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一般不超过早上7时)。

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是餐前血糖,不能称为空腹血糖。

2、餐前血糖:指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

3、餐后2小时血糖:指早、中、晚餐从吃第一口饭时计时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

4、随机血糖:一天中其他任何时间测定的血糖,如睡前、午夜等。

1、家用血糖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正核准,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病人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符时,建议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2、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而当近期血糖常常较高时,应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血糖升高的程度。

3、隔一段时间在某一天的不同时间测血糖要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监测血糖效果好。

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出一天24小时中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糖,会不知道一天中其它时间血糖水平控制如何。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news_show.jsp?id=514.html
尿糖监测
尿糖监测代表在一顶时间内从尿中流失唐德数量。

一般情况下血糖越高则尿糖越多。

但糖尿病肾病时由于肾小球硬化,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率下降,肾糖阈升高,即使血糖升高,尿中可无糖,此时不能以尿糖作为病情控制的指标。

老年人也可出现肾糖阈升高情况。

妊娠妇女或肾性糖尿病患者则会出现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正常,尿糖液可阳性。

上述情况尿糖监测并不能反映血糖水平。

对于肾糖阈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尿糖监测仍是一种简便灵敏的方法。

在不能测定血糖时,尿糖自我监测一般可以代替血糖测定。

目前多是用尿糖试纸监测尿糖定性情况,叫血糖监测更为经济和方便。

请兴糖尿病人常常餐后尿糖阳性,空腹及餐前尿糖阴性。

因此尿糖定性检查要注明采尿的时间。

尿酮体监测
体内的酮体是脂肪分解代谢的重减产五,有B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组成。

正常人每日
尿酮体排量不超过0.1g,尿液酮体试纸及酮体分监测均为阴性;糖尿病人在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脂肪分解增加,酮体生成增多,有肾脏排出,形成酮尿。

黄色为阴性,紫蓝色为阳性,颜色越深阳性度越高。

糖尿病患者出诊、合并其他疾病、妊娠、持续中毒尿糖或持续高血糖时(>=13.3mmol/L)应监测尿酮体。

如果糖尿病人同以尿标本出现尿糖强阳性和尿酮体阳性即可诊断为糖尿病酮症,应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否则酮症酸中毒可能很快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血糖水平指标是瞬间糖代谢情况,而他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映的产物,其中与糖尿病关系最密切的HbA1c,他可以反映测定前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可用作轻型糖尿病诊断的参考。

如果增高>11.5%,表明患者存在着持续高血糖状态,可能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监测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

他的墓的在于消除血糖波动对病情控制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控制指标。

目的
可了解最近2-4个月间,血液中平均葡萄糖含量,借此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

依照指标决定是否继续或改变当前治疗方案。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在4-6%以下,如病人的在6-8%,说明原治疗计划适宜;如超过9%以上则必须修正治疗计划,并寻找原因。

医院白天开诊的时间段内任何时间取静脉血2ml。

采血前摄取的食物和血中的葡萄糖都不会影响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与各医院检验室提供的参考值进行对照。

血脂监测
脂质代谢异常,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高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糖尿病人对血脂进行监测,可以了解血清脂质代谢异常的实质,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预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功能
肝脏时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所以肝功能与唐、蛋白值、脂肪的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糖尿病极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而影响肝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化。

所有的药物都需要通过肝脏进行解毒因此,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手段的主要依据。

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坚持至少每年监测1-2次,不正常者每隔3个月重复检测,继续调整治疗方案,直至正常。

肾功能
肾脏使体内糖类及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其地位仅次于肝脏。

肾功能可不同程度地反映糖尿病控制情况,也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视网膜检查
眼底是人体唯一可以目测道德血糖。

同时也是反映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窗口,眼底微血管
变化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缩影,对了解糖尿病病程很有价值。

有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病程在5年内的眼底并不常见,病程在10着酱油50%的病人出现眼底病变;病程在20年的病人眼底并可达80%-90%。

因此一经确诊糖尿病的病人应在每年测眼底1-2次,以早期发现,控制病情进一步进展。

尿白蛋白监测
是预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重要指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而且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对早期发现大血管、微血管病变,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Who倡议,凡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测1次uaer,正常值<20ug/min(30mg/24h尿),如果6个月内连续尿液检查有2次大于20ug/min;但<200ug/min(30-300mg/24h尿),并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的UAER增加的原因,即可诊断为隐匿性糖尿病肾病。

其他检查
临床证实,患者最终可因血管、神经等病变而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肾衰竭、肢体坏疽、失明等多种并发症。

因此,预防合控制并发症,减轻因并发症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需尽早行动、积极预防,密切监测;除进行糖尿病相关的检查外,仍需进行体格体检,到各相关科室进行入心电图、血压、体重(BMI)和足部等项目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及频率详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