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
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黄韦韦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对钻研教材、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三个方面活动因素挖掘的探讨,立足于在语文课堂使学生回归文本,拥抱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沟通,在碰撞、交流、沟通中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咀嚼,学会欣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获取知识,提高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动挖掘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中介和催化的作用,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知识、能力和智慧。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有效活动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语文活动教学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操作、体验等各项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宽广的认知天地,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在听、说、读、写、书、演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文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不单只是教学手段,更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教师在钻研教材,创设情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中,要从实效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等多方面多作思考,充分挖掘活动教学因素,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在钻研教材中挖掘活动教学的因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语文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借”。
我们现有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资源,也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桥梁”。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训练语文能力,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其中蕴涵着许多实践因素。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运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实际,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活动因
素(或可供教师直观演示;或可供学生动手操作表演;或可震撼学生心灵,激起思维活跃;或可供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或可供“美读”),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使活动教学的显性及隐性诸因素得到把握和定位。
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余光中先生浓浓的乡愁,淡淡的哀怨,深深的爱国之情。
备课时这样设计:首先在引入阶段,伴随深情哀怨的音乐,通过播放余光中先生远眺大海的图片,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置于深情、浓烈的氛围中,触摸作者的心声。
然后在探究阶段,通过播放有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用散文化的语言格式补全诗中空白,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和诗人同渠而流,随之起伏跌宕,到了学生自读时自然深情悲壮,不能自己。
最后在拓展阶段,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让学生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这样通过“朗读──品味──发现“三个阶梯式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深情地诵读、细腻地品读、优美地解读、丰富地联读这些活动中,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文学的熏陶和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二、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挖掘活动教学因素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有味,学得扎实。
正如赞可夫先生所说∶“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使其振奋,于学习大有裨益。
”情境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抓准课文的知识点,通过创设情境,美化语言点,煽动动情点,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潜在智慧,让学生情感进入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情境有形,有境,有情,恰当的使静止的“形”变成“活”的,变成“动”的,使感知的客体呈现运动的状态,促使学生多种感知协同作用,“境”就格外丰富,“情”就格外真切。
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可以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使信息由静态变为动态,能准确、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及现象,拓展学生思路,强化认知,活跃思维,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如教学《如梦令》这首小令,女词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回忆了自己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充分展现了词人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静中有动,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为了使学生心灵得到感染和震撼,这样创设情境:学生听配乐朗诵,结合小令的感情基调,让学生画出词中描绘的图景,了解小令的大致内容,最后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在脑中勾勒出老师描绘的图景: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词人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
尽管景色迷人,词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
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白鹭边叫着边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
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学生仿佛看见了这美妙的一切,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小令的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从而主动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中挖掘活动教学因素
教育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效果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更容易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初中生情感丰富、外显,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内容,对一些相对枯燥单调的内容缺乏兴趣,也不能对一些深奥的问题作持久深入的钻研。
于漪老师曾说:“要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课型、具体的内容,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思路,努力挖掘活动因素,化单调为灵活,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简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方法,最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学生在学习修改病句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病的种类,修改的方法,教师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但是如果变“语病讲授”为“语病会诊”活动,效果就很不一样了。
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主诊大夫”一人,其余为“助诊医生”和“护士”,由老师担任“监督”“评判”,四个小组以各种形式竞赛,有小组必诊,小组抢诊,小组联合会诊等形式,看哪一组的同学诊得快,断得准,疗效高。
在整个活动中,各小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助诊医生”和“护士”密切配合”主诊大夫”,为”主诊大夫”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节课下来,共学习了六种类型的语病,学生不仅掌握了辨
析语病的方法,还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经过检查反馈,全班同学在修改病句这一项训练中都达标。
语文活动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讲求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动”中学,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促使每个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向量的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