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试题
1.首获普利兹克建筑的中国建筑师王澎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很深厚,作为一个当地的建筑师,看到到处都在拆老建筑,我必须作出反应,以艺术的方式让它们重生。

”他的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
①文化继承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很深厚,作为一个当地的建筑师,看到到处都在拆老建筑,我必须作出反应,以艺术的方式让它们重生”,强调了文化继承的重要意义,故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故①项表述错误,
不能入选;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故④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

(2)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
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本题设问比较直接,也比较简单,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考生首席那回答传
统文化的含义,然后说明传统文化的特征是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特征的知识。

3.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
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

这是因为
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D.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答案】B
【解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
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4.下面属于传统习俗的是
①中秋节赏月②贴春联③书法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由此可见,
①②④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项中的“书法”属于传统文艺的范畴,不合题意,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

5.(20分)材料一: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

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

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
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
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
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

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
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
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材料三: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道理?(4分)
(2)根据材料二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4分)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三中“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脊梁”是指什么?(4分)你觉
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我们的脊梁”?(8分)
【答案】答:(1)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分)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分)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分)
(2)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分)、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
荣的和谐世界。

(2分)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
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2分)
(3) “脊梁”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2分)
应这样挺直“我们的脊梁”: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分)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分)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2分)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是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2分)
⑤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2分)
【解析】略
6.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略
7.传统文化是指:
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略
8.(2007·广州深圳模拟)继中法互办文化年之后,2006、2007年中国又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进一步加强中
外文化的交流。

国家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是因为()
A.各民族的文化最终都会完全融合B.要抛弃一切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束缚
C.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D.外国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答案】C
【解析】略
9.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略
10.温家宝总理在会见澳门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时,引用《左传》引古逸周书中的话说:“慎始敬终,终以不困”,希望新任行政长官开始就要把工作谋划好、做好,以免窘迫之患。

材料反映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相对保守性D.巨大包容性
【答案】A
【解析】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