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复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知识点汇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名著复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知识点汇集
一、基本知识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

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

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是(史湘云)。

18.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19.《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

20.《红楼梦》中有诗“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

21.“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和(薛宝钗)。

22.《红楼梦》中,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

23.《红楼梦》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24.《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和(探春)。

25.《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是(晴雯)。

2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27.《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

28.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

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

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29.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30.《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1.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

2.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多愁善感、冷傲孤僻、才学横溢(宝黛同样具有叛逆精神,这也是他们爱情的基础)
3.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

雄心勃勃.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表现出温柔大度的女主人风范,工于心计,善于交际
4.王熙凤: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
5.李纨:贤良温顺太本分
6.史湘云: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
7.晴雯:性格刚烈,疾恶如仇.她向往平等、公正,美丽能干,反抗婚姻,永远反抗她低人一等的命运。

她虽是婢女,却绝不低声下气,没有自我。

晴雯地位卑微、刁钻、刻薄,同时她也高傲、纯净,目下无尘。

正是由于晴雯的泼辣、倔强和对人的刻薄、喜怒无常,才使她的纯洁、天真、坦荡显得更加宝贵。

8.袭人:具有鲜明的奴才性格,忠于主人,工于心计
三、主题思想
《红楼梦》以贾府的盛衰演变为主线,以宝黛爱情为核心,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广泛描写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的揭露,通过对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现实的批判,通过对贵族青年男女的悲剧爱情的描写,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演变过程的展现,对中国末期封建社会进行了总体解剖,揭示出它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四、金陵十二钗
【判词】
林黛玉与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巧姐: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详解】
1.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

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
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

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

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迟发公费月例放债。

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王熙凤这样心机、手腕、权术、色相都过人的女性,因为生于“末世”,也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她当作靠山的封建贵州阶级,这时已经成了冰山,她这只“雌凤”,自然没有了立足之地。

她的失败,象征着贾府的衰亡,她的遭遇和下场,是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

2.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

'幻'是虚幻,荒诞。

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

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秦可卿,贾蓉之妻。

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

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这首判词通过秦可卿的遭遇,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腐朽堕落的糜烂生活。

贾府的伪君子们,表面上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实际上人形兽类。

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荣、宁二府几乎是同出一辙。

秦可卿是一个弱者,在贾府的权势者们中间,她是一个被玩弄损害的形象,被堕入罪恶的深渊。

作者对她的不幸遭遇是寄予深切同情的。

作者把“情”、“淫”这些现象当作祸根,是有意给人以“大旨不过谈情”的假象。

在阅读这些诗词时我们应当透过“假语村”,看到被“隐去”的“真事”。

3.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

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

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

恩人,指刘姥姥。

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巧姐,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

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

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

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

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

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

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4.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红楼梦》中只说妙玉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没有具体交代。

但作者把她称为“金玉质”,且能诗会画,品性孤傲,自视高人一等,当极写其高贵。

因自幼多病,入了空门,一直带发修行。

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

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

她想摆脱这个污浊腐败的现实社会,想弃绝尘世,但这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幻想,结果还是“终陷淖泥中”,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做了不“洁净”的人。

5.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首句'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

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

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

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

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

'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

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

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

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

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

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

她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

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的唯一目的。

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

李纫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

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司”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庶名儿”,这实在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讥讽。

高鹗的续书写成“兰桂齐芳”,使贾府出现中兴的局面,显然是对曹雪芹原来创作意图的歪曲,是高鹗世界观的表露。

这一续笔,大大削弱了《红楼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6.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第三句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指元春死于虎年和兔年之交的十二月。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

自幼由贾母教养。

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

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

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

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

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元春为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庭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她没有自由,没有幸福、内心空虚而苦闷,“虎兔相逢大梦归”,就写出了她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

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被一般人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在这里显然是在伤时骂世了。

7.贾迎春
子孙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首句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

'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餍缀莶斜┒滞鞲阂宓娜恕U饫锸潜扔饔赫煞蛩锷茏娴南斩窈荻尽�'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

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

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贾迎春是贾赦所生,排行为贾府二小姐。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
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作者通过她悲惨遭遇的描写,把笔锋指向四大家族以外的现实社会,进一步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凶残暴虐,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大厦的崩溃。

8.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首句指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三四句暗示探春将在清明时分乘船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

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

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见读本第六册《<红楼梦>人物情态》)9.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首句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

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

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

第二句中的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生活艰难,颠沛流离。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

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

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贾府的这四位小姐的遭遇,都是比较悲惨凄苦的。

所谓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息”四字的谐音,这反映了作者对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寄寓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

但只限于“叹息”是远远不够的。

10.史湘云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一二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在婴儿时期父母便去世了。

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第三句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末句点出了'湘云'二字。

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

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

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史湘云家曾是富贵显赫的世侯之族,但眼下却落得“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无情地反映了封建四大家族急剧没落与衰败的历史事实。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通过史湘云个人生活变化从侧面展示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衰亡的。

而史湘云的思想性格也正是在这一变化中逐步发展的,她终于看透了功名利禄,成为林黛玉的同情与支持者。

(见读本第六册《豪兴隽才厄运——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红楼梦>人物情态》))
11、12.薛宝钗、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道韫幼年时期的故事。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

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玉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她虽然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这首判词艺术地暗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想品格以及所遭遇的不同命运。

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最后配给了“有玉”的贾宝玉。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她们代表着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

林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林黛玉由于出身、遭遇等方面的些特殊原因,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封建道德的教育与熏陶。

相反地,她读了《西厢记》、《牡丹亭》一类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杂书”,便逐步形成了她鄙薄功名、厌恶世俗、追求爱情的自由与幸福生活的思想性格。

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筑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的,所以这种爱情是趋势的、纯洁的、强烈的,但它显然是与那个家族、那个阶级、那个社会不相容的,这就决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质和结局。

薛宝钗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典型。

她出身于“金陵一霸”的贵族皇商家族,来到京城是为了待选入宫,“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

她早已失去了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只知道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并使自己成了执行的楷模,从不敢也不愿越过雷池一步。

这便逐步形成了她热衷功名,深于世故,温顺宽和的思想性格。

她不止一次地劝宝玉功名上进,博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终于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

但她的这种思想性格和宝玉和叛逆精神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语言与生活基础,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

因地,所谓“金玉良缘”实际上也是一场悲剧。

表现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的这一场悲剧性的爱情纠葛,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地主阶级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严重危机:千百年来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封建礼教道德,已经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残忍、虚伪,已经残破到了百孔千疮的地步,彻底崩溃的局面已经形成,决非人力——一切封建卫道士之流所能修补和挽回。

五、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有两处较为详尽的描写黛玉葬花之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花朝节期,正当阳春,桃花盛开;沁芳闸桥畔,落英缤纷。

此时,黛玉见风吹残红飘落满地,惜花埋之,为落花立一花冢。

而宝黛之间,是流水知音、心灵相通,正当黛玉为花立花冢时,宝玉携《西厢》于沁芳桥边也不忍践踏落花,欲使落花随流水而去,正巧与黛玉相会。

黛玉言水虽洁净,却有人混污,若以绢囊之,埋于土中,随土消散则更为自然。

宝玉听后,亦喜不自禁,欲放下书帮助黛玉。

由此,引出红楼梦中的又一出经典片断“宝黛共读西厢”。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因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已回,前去叩门探望。

没承想,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更因宝钗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而动气,在黛玉一次叩门后,便赌气言睡下请回,黛玉以为丫头未听出声音,便再次叫门,岂知晴雯再次未听出声音,又一次拒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