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背诵全词;赏析诗歌化无形为有形、设问、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以体悟词人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词的节奏、押韵和情感;运用还原比较法(情感逻辑还原比较)解读,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词人心中滔滔不绝的亡国破家的愁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与亡国破家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化无形为有形、对比、虚实结合等多种艺术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体悟词人亡国破家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比较法(情感逻辑还原比较)解读,学会深入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抓住诗眼,宏观上初步把握诗词情感基调(愁苦)。
然后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人浑厚强烈的滔滔不绝的愁苦。
接着让学生带着“词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如此强烈的愁呢”回过头去赏析前六句。
赏析前六句时让学生抓住意象,引导学生找到词句中不合生活常理之处,找到解读诗句的突破口,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词人心中滔滔不绝的亡国破家的愁苦,让学生明白愁具体有哪些。
之后,对前面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指出词人为什么心中充满着如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绝的浑厚而强烈的愁苦。
最后进行拓展迁移,巩固化无形为有形写法与还原比较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缪塞曾经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是啊,只有用血泪写成的诗歌才是最真实、最感人、最具艺术感染力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来欣赏这位亡国之君用血泪写成的千古绝唱。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全体齐读,教师点评,指导朗读:
1)读题目,引出词牌,把握节奏、重读、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两句一换韵。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
2)读诗句,抓住诗眼,明确情感基调。
“愁”,低沉凄凉
2.让一位同学范读,再全体跟随教师齐读。
三、课文赏析
(一)赏析名句
1.这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愁”?
明确:比喻,夸张,设问。
追问:写出了词人的愁有什么特点?
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且强烈;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如愁思的绵长。
写出愁多、深、强烈的特点
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化为有形的流水,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二)赏析前六句。
1. “春花秋月”在古人的眼中意味的什么?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这是良辰美景。
既然是良辰美景,词人为何又说“何时了”呢?
(这就是不合常理之处)
比较:我们都希望美好的时光与景致能长伴随着我们,而词人为什么去盼着它们早点结束呢?(读注释,联系词人生平知人论世)
学生介绍李煜生平,教师补充: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南唐灭亡后。
后主李煜及小周后被宋军押解至开封。
李煜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讨论明确:李煜此时也是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蒙受的是非常之耻辱,而“春花秋月”最容易勾起对美好事物的回忆,眼前春花秋月仍如过去一样,但往事如烟,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眼前越是美好的景物就越是刺痛词人的心,所以,词人诘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从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诘问中,在今昔的对比中,把词人的一腔亡国破家的悲愁更加强烈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可见,开头两句的愁具体指的是亡国破家之恨。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说明春天到了,词人为什么说“又”,这有什么意味?
明确:“又”字既写出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写出了词人对春天到来的厌烦。
比较:春天在古人眼中是美好事物美好年华的象征,所以词人本应该对春天到来感到欢欣愉悦才是,为什么词人却春天到来感到厌烦甚至不可忍受?
讨论明确:诗人囚居小楼,听着东风,望着明月,万千愁绪涌上心头,回首往事,对照当下,痛苦异常,夜不能寐。
“又”字表明这种情景已经出现多次,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让词人无法忍受。
所以这“又”字看似不合常理,却把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与精神上无法忍受的痛苦表现得曲折而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
3.故国不堪回首,但又不能不回首,在词人想象中故国的宫殿应该还是那个样子,但宫女的容颜已经变了,但难道改变的仅仅是宫女的容颜吗?
明确:改变还有国家的容颜和词人的命运,因此在这一“在”一“改”的鲜明对照中,道尽了几多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酸楚与哀伤。
小结:前六句不着一愁字,却处处是愁,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破家之痛,词人心中这重重的愁恨悲苦郁结于心,最后难以抑制,破胸而出,化作千古的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也就是为什么词人的愁是那么多那么深那么浑厚而势不可挡的原因。
4.学生再次齐读全词。
四、课文总结
词人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满腔悲愁——亡国破家之恨、去国怀乡之思、物是人非之痛。
这真可谓是的“一句一血泪,一字一珠玑”的“血泪之歌”,这也让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五、拓展巩固
《虞美人》语言清新、洗练,手法多样,高度概括地表现了词人心中深沉而强烈的悲愁,艺术感染力强。
象这样用血泪写成的作品,李煜还有很多。
李煜也因此被称为千古词帝。
而要欣赏这样艺术成就极高的诗词,就需要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而要有这发现美的慧眼是需要历练的,是需要有方法的,还原比较法不失为发现古诗词中的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解读步骤:找出不合常理处——还原比较——体悟感情。
1.下列诗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来写愁,试简要赏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
李诗把抽象的愁写得有重量,把愁的多而重写得具体可感;贺诗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愁,写出愁的多、乱、无穷无尽、绵绵不绝。
都采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提问后补充学生(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是喜爱江南、留恋江南):韦庄(836?910),字端已,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韦应物之四世孙。
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举。
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
讨论,明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两句表面上写对江南的留恋,实际上是写因战乱流落江南的无奈,用这看似不合常理的写法,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担忧、有家难回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领略了李煜词那种用血泪写成的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深入赏析古诗词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运用还原比较法去领略古诗词中的美,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诗意。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完成《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2.试用还原比较法对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一句加以简要赏析。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春花秋月往事亡国破家之恨
东风明月故国愁去国怀乡之思
雕栏玉砌朱颜物是人非之痛
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找不合常理处——还原比较——体悟感情
【教后反思】
为上好这节课,我还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的。
写好教案后,还请教了好几位老师,还趁这次去深圳跟岗学习请教了陈春明老师。
得到了几位老师特别是陈春明老师的指点后,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这首词虽简短,但要讲透李煜的情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