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电视台音频电平和响度测量的一致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广播电视台音频电平和响度测量的一致性
唐炜;张剑
【摘要】阐述了广播电视台音质提升过程中遇到的音频电平和响度度量标准不一
致的问题,对音频响度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音频电平和响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探讨.阐述了在实际测量时,基于电信号的客观物理学指标电平和基于人耳听觉响应
模型的主观统计学指标响度度量在基础数学原理上的一致性-均方根值计算;从而解释了在标准测量条件下,电平和响度结果在数值上的相等问题,帮助构建了音频电平
和最新的响度测量技术之间的数学和物理学桥梁.
【期刊名称】《电声技术》
【年(卷),期】2017(041)004
【总页数】8页(P143-150)
【关键词】音频电平;响度测量;人耳听觉响应模型;统计学原理
【作者】唐炜;张剑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长沙,410000;湖南广播电视台,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31.1
为了度量音频信号的强弱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声音生产实践中试图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测量音频信号。

在百余年的音频制作史中,逐渐产生了如V、dBm、dBV、dBr、dBu、dBFS、LKFS、LUFS等度量单位,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基准也不近相同。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国与国之间音频艺术作品的交流转换日益频繁,迫切
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统一音频制作和转换的度量单位和基准,为此,IEC国际标准联盟联合世界各国,在20世纪末,先期确立了以dBu和dBFS为单位的模拟和数字音频度量规范。

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范围内音频电平表的普及,以及近20年来国际音频交易市场规模的呈指数级的增长,提高了全世界人民的整体音乐欣赏水平,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种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但是,随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渐发现,电平一致的信号在人耳上引起的响度听感是千差万别的。

广播业内逐步引入了响度标准概念,反映在传统主流媒体上,电台电视台节目,同一频道以及频道间不同类型的节目给人的响度感觉各异,听众不得不频繁调整音量以满足人耳对响度感觉的舒适度要求[1]。


内人士采用大量的响度测量仪表和控制器试图控制响度的一致性,但是由于对电平和响度关系的理解缺乏足够认知,造成很多实际音频生产和传播上的认知障碍,人们在响度标准面前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而合理地同时利用好电平表和响度表,造成音频制作和审美上新的麻烦。

只有清晰地认知音频电平和响度在数学原理上的一致性,理解电平和响度测量之间的内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才能在音频制作生产传播过程中把握好音质,让听众获得美的感受。

1.1 音频模拟电平的标准建立
近代以来,音频电平的测量出现过很多标准。

例如前期的电压(V)和dBV是以纯粹的电压测量为基础的,其基准值定位在1 V上,而dBm和dBw是以功率为基础的,前者基准单位为1 mW,后者基准为1 W。

信息时代的到来催化了世界音像市场的极大繁荣,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音频测量的国际标准,以满足日趋繁盛的音频产品的交换需求。

在这种大趋势下,国际标准化组织确立了dBu的音频测量单位。

模拟电平dBu概念是基于理想电压匹配模型的[2]。

在音频设备输出放大器的输出阻抗非常小(通常小于等于200 Ω,很多专业设备将输出阻抗能做到50 Ω以下),
而输入放大器的输入阻抗非常大(通常大于10 kΩ,很多专业设备将输入阻抗做到100 kΩ以上)的情况下,可以默认信号的传递直接以电压为媒介,不需考虑阻抗。

以1 kHz标准正弦波信号为测量基准,在上述阻抗条件下测试其输出电压,输出
电压在数学和物理学理论上采用均方根值Vr.m.s.来计算,均方根值即有效值,即
单位时间T内信号电压的平均值。

在测得所需的电压值后,通过建立0 dBu=0.775 V的音量参考点的行业规范,最终建立了一套简单而易于接受的度量方法供全世界使用。

测试值X的电平Y的计
算方法就是
单位为dBu。

值得注意的是,在标准正弦波做信源的情况下,均方根值Vr.m.s.为振幅Vm的
0.707倍,为峰峰值的0.707/2倍。

这是利用示波器进行峰值测量Vm和电平表
测量Vr.m.s.(dBu对应Vr.m.s.的对数值Y)的一项显著差别。

如需和功率电平单位dBm和dBw等联系起来,则在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均为
600 Ω的前提下:
,即1 mW。

0 dBu等价于0 dBm,也等价于0 dBw,此时三种刻度数值在指示上是完全一致的。

1.2 音频数字电平的标准由来
在数字音频标准中,衡量音频信号的大小单位变成dBFS,在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数字音频接口》(IEC 60958)[3]和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 T192—2003)[3]两项标准文件后,可以很明晰地了解到模拟电平dBu和数字电平dBFS的内在联系。

在相同的基准条件下,数字电平dBFS
和模拟电平dBu之间是可以线性转换的,它们其实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
不同表达,都是基于电声信号的物理学客观测量。

1.3 音频模拟电平和数字电平的对应关系
中国规定0 dBu=-24 dBFS,可以得出,在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均为600 Ω,信
号测量采用均方根数学模型的情况下,有
0 dBu=0.775 V=0 dBm=0 dBw=
-2.2 dBV=-24 dBFS。

欧洲一部分国家标准遵循0 dBu=-22 dBFS,一部分国家标准则遵循0 dBu=-18 dBFS,美国国家标准规定0 dBu=-24 dBFS,根据不同的最高电平限制,就可以
根据上述的对应关系,将音频产品进行适当的电平调整,以适应国际交换和贸易的需要。

2.1 音频电平度量的缺陷
从事音频制作、播出工作或对音乐有一定爱好的人都见过音频信号的频谱图。

在观察频谱图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独特的现象:低频部分音量很大的时候感觉音箱输出的低音并不大,而高频部分音量较大时却已经感觉刺耳。

这反映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音频电平的大小与人耳感知的声音强弱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图1的录音实例
可以说明。

图1是某省电台在早间6:20—7:30分播出音频信号的原始录音,可以看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类节目电平控制的非常平,省电台的电平起伏较大,采用专业电平表测量时电平平均值比央广高3 dB,但是在专业响度表测量时其长期响度却是
一致的,都是-12 LKFS(也是-12 LUFS)。

这是严重的问题,音频生产的最终目的
在于让听众获得节目带来的自然美感,听众不喜欢时大时小的听觉感受。

而依靠现有国际通用的音频电平表,在电平和动态范围维持在标准区间时,却无法保证输出的声音在听众的耳朵里得到响度一致的感觉。

这显然变成音频电平表的软肋,需要找到更符合人耳主观听感强弱的度量方法,那就是响度测量。

2.2 响度测量的大规模应用催生了国际标准的诞生
由于响度测量的复杂性,要做到实时的响度测量,在数字信号处理科学没有得到飞
速发展之前,是难以实现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世界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
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以DSP技术为代表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计算在实践中得到大规模运用以后,实时响度测量的实现具备了技术基础,诞生了大量的音频响度测量设备,并在实际音频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大规模应用,如图2所示。

响度测量的实际应用是如此广泛,迫切需要国际标准的规范和进一步推广。

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不少组织就已经在进行响度算法的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根据人耳听觉响应建立模拟听觉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用客观算法计算声音信号的响度。

一些组织和公司进行了响度算法的研究,如:Leq(RLB)、TC LARM、TC HEIMDAL等,这些算法中Leq(RLB)被ITU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为其响度算法标
准的一部分,即ITU-R BS.1770[4]。

在完全继承ITU-R BS.1770标准规范基础上,欧洲广播联盟EBU进一步修订,形成了目前最新并被业内广泛采用的EBU R 128[5]响度标准(后续文章简称R 128),这一标准迅速推广到全世界各个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响度测量技术标准化[6]。


国也于2016年完成了国家行业标准的建立,内容基本沿袭了欧广联R128标准。

EBU R 128标准文件中写到,响度基准电平0LU对应数字满刻度电平表-23 LUFS,即0 LU=-23 LUFS[7],无论是在“EBU +9 Scale”还是“EBU +18 Scale” [7]
表中。

那么,在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GY/ 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中定义的dBFS单位和EBU R128标准中定义的LUFS单位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2.3 音频响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响度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学概念,它和声音感受者——“人”有关,确切的说是
和近一百年才出现的交叉学科“心理声学”有关。

响度是声频率、声振幅和声带宽等因素的非线性复合函数。

2.3.1 响度测量的影响因子
除了与上文提到的声音频率和振幅有关以外,响度感知还与听音者的收听环境以及人耳结构有一定关系。

抛开人类个体的差异,研究群体的共性,采用统计学的科学方法,人类逐渐发现响度感知与声音自身能量和其在人耳引发的频率加权关系最为密切。

电平相同的声音信号,其频谱成分不同,所引起的响度感知可以完全不同。

科学家经过长期实验,反复研究实验数据,最终得出了人耳听觉“等响曲线”[8]图,建
立了客观声音频谱与人耳响度响应的对应数学关系。

2.3.2 人耳的听觉响应模型
这种对应关系就是一种加权关系,它揭示的是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锐度是不同的。

响度测量是非线性的,同时也是一个统计学规律。

尽管是一个统计学规律,但是人类对于响度测量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是声音产品制作的必然诉求。

欧洲广播联盟(EBU)在响度测量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推出的EBU R 128响度
测量标准提出了“通用等响度曲线”[5]理论,也就是现在大规模应用的“K计
权”[5]曲线,将这个曲线引入信噪比计算方法之后,人耳感知的结果和信噪比指
标更趋一致,如图3所示。

2.3.3 响度测量的科学统计学原理
欧广联EBU R 128标准与更早颁布的国际电联ITU-R BS.1770标准(以下简称BS.1770标准)是兼容的,只是更为精确和有效。

BS.1770标准中对“K计权”[5]计量算法的计量值与响度主观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0.977,已接近1[4]。

因此可以认为,与采用纯数学的客观测量方法的音频电平一样,采用“K 计权”的统计学响度测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科学的。

响度测量既然是一个统计学规律,也就有无限逼近的可能,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不断提高响度测量的精度和速度,没有停歇。

3.1 计算问题-以均方根检波为基础
响度测量的物理学理论主要是基于信号的功率电平。

从本质上看,无论是音频功率电平,还是音频的电平,都以真均方根检波器为基础。

均方根检波是一种与信号波形无关的检波方法,它的输出电压与被测信号的一系列瞬态采样值的均方根值成比例。

它的好处在于不受信号相移的影响,实际上测得的是信号的短时功率(热效应),可对互调信号、音乐、噪声等复杂信号进行精确测量。

3.1.1 响度电平和电压电平在物理学理论上的一致性
从物理学和数学上演算,电压、电阻和功率的关系如下:
例如,对于阻抗为600 Ω的音频电路,输出电压为0.775 V时,功率则为1 mW。

注意,“电平”特指电路中两点之间在相同阻抗下电动势的相对比值,将该比值取对数,用分贝表示,标识为“dB”。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计算整体增益或者衰减时,若采用对数电平,则只需将各部分增益或衰减值相加。

若电压由U0变为U1,功率则会由P0变为P1,得
将(2)式除以(1),并在等式两边取常用对数,得
上方等式左右两边可记作
p=u
其中有:p为功率电平,u则为电压电平。

由此可知:在测量目标阻抗R一致时,其功率电平和电压电平在数值上相等;同
时可知:在阻抗相同时,其功率电平的变化和电压电平的变化也是相等的。

电平每变化3 dB,等同于功率翻一番或减半。

3.1.2 响度和电压电平在数学算法上的一致性
在进行响度计算之前的各声道数字信号,在模数转换之前均已经采用dBu为单位
的电压电平计算方法;接口模型只考虑电压电平本身,不考虑阻抗问题,一律统一为低阻输出,高阻输入的情况[2]。

在各声道信号被数字化以后,实质上响度测量
的基石已经建立在客观音频数字电平dBFS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音频的响度测量基石也建立在均方根值Vr.m.s.之上,为平均能量值。

根据BS.1770标准[4],在测量间隔T内,被测音频信号的均方能量计算公式如下:根据规定,Zi 是数字音频输入信号yi经过RLB加权曲线和模拟头部效应的前置滤波器滤波后的数字功率电平信号(i=L,R,C,Ls,Rs ,N,这里N 为通道的数量)[4]。


响度
如上式所示,一旦计算出单个通道的加权均方电平zi,最后一步就是获得响度的
最终测量值:求N 个通道的和,其中Gi为不同通道的加权系数[4],由此可以看
出响度测量和电压电平测量在基本数学算法上的一致性。

3.1.3 响度电平和电压电平在测量结果变化上的一致性
在采用R 128标准进行实际的响度测量时,声学测量点要求为参考响度电平1
kHz的正弦波信号。

在单声道情况下,当信号分别送入德国DHD公司的 RM52-015广播播出响度表和美国AP公司的AP2722高精度音频测试仪时,在不同电平情况下,测得的响度在数值变化上是和音频电平一致的。

在采样三个不同电平的测试信号时,测得的响度值对比见图4。

3.2 立体声和5.1声道响度测量问题
对一个成功的多声道算法而言,它必须也能很好地应用于各种标准声道情况,比如立体声和5.1声道信号。

考虑到普适要求,欧广联在制定R 128标准时,对多声
道的情况进行了系数调整,以实现响度测量的标准化。

图5是基于R 128标准响度测量算法各个组
成部分的结构图。

结构图显示了5个主要通道的输入(左声道、右声道、中间声道、左环绕和右环绕),这样可监听包含1~5个声道的节目。

对于少于5个通道的节目,一些输入将不会使用。

国际标准测量法中不包括低频效应(LFE )通道。

3.2.1 立体声响度实际测量情况
观测测量结果时发现,在立体声模式下,音频电平表和音频响度表在标准测量条件下读出的测量结果在数值上是一致的,如图6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DHD数字播出调音台RM52-015播出表头上,立体声
电平表指示-20 dBFS标准测试信号时,R 128响度表显示-20 LUFS。

在更为严苛的测量环境下,采用基于R 128标准进行响度实际测量时,声学测量
点要求必需是参考响度电平为60 dBA SPL[9]。

在1 kHz立体声正弦波信号分别
送入T.C LM9响度表和AP2722测试仪时,在不同电平情况下,测得的响度在数值上是和电平一致的,如下表1字体加粗部分。

经过多次重复测试,获得了立体
声标准EQ31段核心频点电平响度对比测量数据。

数据精确无误,由于篇幅关系,表1抽取了18个核心频点作为示例。

频点/Hz电平/dBFS响度值/LUFS电平/dBFS响度值/LUFS电平/dBFS响度值
/LUFS20-10-23.7-20-33.7-30-44.432-10-18.2-20-28.2-30-38.540-10-16.2-
20-26.2-30-36.450-10-14.6-20-24.6-30-34.763-10-13.3-20-23.3-30-33.480-10-12.4-20-22.4-30-32.5100-10-11.8-20-21.8-30-31.9200-10-11-20-21-30-31400-10-10.7-20-20.7-30-30.7630-10-10.6-20-20.6-30-30.61000-10-10-
20-20-30-302000-10-7.6-20-17.6-30-27.63150-10-6.9-20-16.9-30-
26.94000-10-6.7-20-16.7-30-26.76300-10-6.7-20-16.7-30-26.712500-10-6.7-20-16.7-30-26.716000-10-6.7-20-16.7-30-26.720000-10-6.7-20-16.7-
30-26.7
从表1可以看出,在标准立体声正弦波作为测试信源时,根据响度测量公式,响
度和电平的测量结果在数值上一定是一致的:-20 dBFS同比于-20 LUFS。

注:1) 电平即信号振幅-电信号以r.m.s.电压表示,而声信号以声压表示。

电平是
独立于频率和带宽的客观属性;而对于固定参考电平,则以分贝(dB)做对数标示。

2) 参考响度电平信号是在1 kHz 上的60 dB SPL和-24 dBFS(仅为举例之用)持续性正弦波[9]。

3.2.2 5.1声道响度测量
5.1声道电平表就是6个声道的电平表平行排布;在响度测量时,按照R 128标准描述,计算为5声道(除LFE声道外,标准规定)声强的叠加效应。

若除去重低音声道的5声道全部送入1 kHz的标准正弦波,其响度测量结果则是各声道响度的叠加,具体算法计算实现过程见图6,在此不再赘述。

图7为丹麦t.c.公司专业响度处理器5.1声道电压电平和响度电平混合表的指示瞬间,采用EBU +9 Scale响度表型。

图7 5.1声道标准电平表和响度表的对比示意图
4 结束语
响度的理论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量。

无论信号是单声道、立体声还是多声道,它的计算是针对规定的所有声道对人所产生的总响度感觉而言的,从始至终它都是一个加和量,是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采用参考响度电平(标准1 kHz持续性正弦波,采用本国国标GY/T 192—2003:0 dBu=-24 dBFS,参考声压级60 dB SPL——重放电平在家庭环境中被设定为60 dBA,该电平由本杰明发明,用于真实家庭环境中观看电视的典型收听电平)作为基准参考,以均方根值为基础数学计量方法,采用ITU和AES/EBU组织规定的音频电平和响度标准[9-10]的制作流程的前提下,无论是短期响度还是长期响度,均有:
单声道:单声道为+4 dBu=-20 dBFS对应整体响度-23 LKFS=-23 LUFS=0 LU
立体声:两声道均为+4 dBu=-20 dBFS对应整体响度-20 LKFS=-20 LUFS=+3 LU
其余多声道环绕声以此类推,均可按照国际标准转化为整体响度指标。

尽管响度测量是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声音内涵后的全新科学理念,但是标准设计者还是在技术体系内考虑了向下兼容的问题,最早的单声道情形如此,在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立体声音频领域更是如此。

在音频电平标准制定的最初设计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音频电平测量的原点定义在了1 kHz标准正弦波基础之上,此次
研究找出了电平和响度测量在基准测试点上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数值桥梁,以方便专业技术人员和节目制作人员找到电平和响度概念上的参考基点。

从该点再发散开来,建立起响度和电平测量的科学思想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广播电视台音频电平和响度测量在基础数学和物理学原理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基于均方根值的计算。

只是电平忽略了频谱的因素,只单纯获知能量的大小;而响度考虑了各个频率的声能量在人耳处能获得的实际强度响应,并最终计量为所含各频率成分的权值加和关系,权值的大小目前由“K”加权曲线决定。

因而响度对于音频电平,有内在继承和发展关系。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audio level and loudness measurement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TANG Wei, ZHANG Jian
(Hunan Radio & Television Group,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A long term confusion between audio level and loudness measurement in process of audio quality ascension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is described. The audio loudness concept is studied in dep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o level and loudness is investigated. It is proved the consistency in basic mathematical R.M.S calculation between audio level and loudness measurement. Level measurement i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physical indicators of electrical signals, and loudness measurement is subjectiv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based on human auditory response model. Thus explains the appearance of test results are equal in value under standard measurement conditions. It helps to build the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bridge between audio level and the latest loudness measurement.
Key words:audio level; loudness measurement; human auditory response model; general theory of statistics
中图分类号:TN93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6311/j.audioe.2017.h4.30
收稿日期:2017-03-28
文献引用格式:唐炜,张剑. 论广播电视台音频电平和响度测量的一致性[J]. 电声技术,2017,41(4/5):143-150. TANG Wei, ZHANG Jian.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audio level and loudness measurement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J]. Audio Engineering,2017,41(4/5):143-150.
从表1可以看出,在标准立体声正弦波作为测试信源时,根据响度测量公式,响度和电平的测量结果在数值上一定是一致的:-20 dBFS同比于-20 LUFS。

注:1) 电平即信号振幅-电信号以r.m.s.电压表示,而声信号以声压表示。

电平是独立于频率和带宽的客观属性;而对于固定参考电平,则以分贝(dB)做对数标示。

2) 参考响度电平信号是在1 kHz 上的60 dB SPL和-24 dBFS(仅为举例之用)持续性正弦波[9]。

3.2.2 5.1声道响度测量
5.1声道电平表就是6个声道的电平表平行排布;在响度测量时,按照R 128标准描述,计算为5声道(除LFE声道外,标准规定)声强的叠加效应。

若除去重低音声道的5声道全部送入1 kHz的标准正弦波,其响度测量结果则是各声道响度的叠加,具体算法计算实现过程见图6,在此不再赘述。

图7为丹麦t.c.公司专业响度处理器5.1声道电压电平和响度电平混合表的指示瞬间,采用EBU +9 Scale响度表型。

响度的理论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量。

无论信号是单声道、立体声还是多声道,它的计算是针对规定的所有声道对人所产生的总响度感觉而言的,从始至终它都是一个加和量,是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采用参考响度电平(标准1 kHz持续性正弦波,采用本国国标GY/T 192—2003:0 dBu=-24 dBFS,参考声压级60 dB SPL——重放电平在家庭环境中被设定为60 dBA,该电平由本杰明发明,用于真实家庭环境中观看电视的典型收听电平)作为基准参考,以均方根值为基础数学计量方法,采用ITU和AES/EBU组织规定的音频电平和响度标准[9-10]的制作流程的前提下,无论是短期响度还是长期响度,均有:
单声道:单声道为+4 dBu=-20 dBFS对应整体响度-23 LKFS=-23 LUFS=0 LU
立体声:两声道均为+4 dBu=-20 dBFS对应整体响度-20 LKFS=-20 LUFS=+3 LU
其余多声道环绕声以此类推,均可按照国际标准转化为整体响度指标。

尽管响度测量是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声音内涵后的全新科学理念,但是标准设计者还是在技术体系内考虑了向下兼容的问题,最早的单声道情形如此,在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立体声音频领域更是如此。

在音频电平标准制定的最初设计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音频电平测量的原点定义在了1 kHz标准正弦波基础之上,此次
研究找出了电平和响度测量在基准测试点上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数值桥梁,以方便专
业技术人员和节目制作人员找到电平和响度概念上的参考基点。

从该点再发散开来,建立起响度和电平测量的科学思想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广播电视台音频电平和响度测量在基础数学和物理学原理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基于均方根值的计算。

只是电平忽略了频谱的因素,只单纯获知能量的大小;而响度考虑了各个频率的声能量在人耳处能获得的实际强度响应,并最终计量为所含各频率成分的权值加和关系,权值的大小目前由“K”加权曲线决定。

因而响度对于音频电平,有内在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关文献】
[1]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电视节目伴音响度一致性方案研究-研究报告[R]. 北京:广播电视规划院,2009.
[2] 唐炜,钱峰. 广播电台数字化改造中模数电平的统一[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5):64-68.
[3]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T 192—2003[S].北京:广播电视规划院,2003.
[4] Algorithms to measure audio programme loudness and true-peak audio level: ITU-R BS.1770-2006[S/OL].[2006-07-10].http://www.itu.int/dms_pubrec/itu-r/rec/bs/R-REC-
BS.1770-0-200607-S!!PDF-E.pdf.
[5] Loudness normalization and permitted maximum level of audio signals:EBU R 128:2014[S/OL].[2016-10-01]. https://tech.ebu.ch/docs/r/r128.pdf.
[6] Operational practices for loud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digital television programmes:ITU-R BS.1864-0 (03/2010)[S/OL].[2010-03-
18].http://www.itu.int/dms_pubrec/itu-r/rec/bs/R-REC-BS.1864-0-201003-I!!PDF-E.pdf. [7] Loudness normalization and permitted maximum level of audio signals:EBU R 128:2014[S/OL].[2016-10-01]. https://tech.ebu.ch/docs/r/r128.pdf.
[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声学标准等响度级曲线:
GB/T 4963—2007/ISO 226:2003[S].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08.
[9]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响度和真峰值指示仪表技术要求:GY/T 263—
2012[S].北京:广播电视规划院,2012.
[10]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节目响度和真峰值音频电平测量算法:GY/T 262—2012[S].北京:广播电视规划院,2012.
责任编辑:哈宏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