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读书心得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深思的问题。

在没有读这本书以前我认为孩子的画有些有意义,有些只是无意义的涂鸦而已。

但是经过了这本书的洗礼,我发现了其实孩子的画中隐藏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在我看来,不论你是老师、是父母或其他的角色,她对你以后了解你身边的孩子都是有帮助的,因为读懂孩子的画不容易,了解孩子的画卷告诉我们的内容,我们就能积极的回应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谓是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一种办法之一。

罗泽。

弗莱克—班格尔特作为一个母亲、教育者、艺术和治疗师的多重身份,她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艺术和造型治疗成功经验,深入探讨了孩子不经意间的所画作品中隐藏的含义,并且告诉成人应该如何去解读儿童画的背景,理解绘画的动机和意图.书中讲述了一位母亲从52幅儿童画中读懂了孩子隐藏在画中的语言,发现了孩子的担忧、恐惧、孤独、悲伤、缺乏安全感等种种情绪以及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疼爱的愿望.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像是一本教育心理学,并且是针对美术教学的。

孩子绘画,他们最基本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博得成人的赞扬?是为了成为一个小画家?是为了在某些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纸奖状?都不是。

孩子绘画应该是一种自发的探索,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绘画的时候是在“玩”。

涂鸦就像一幅地图,描摹着内心风光,它一方面描绘了有待处理的障碍,也表达了障碍的来源和处理的途径.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发展类似于口语,有自己的规律,内部逻辑及其严密。

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

开始时,(孩子)要“全方位的学习":他们会亲身体验,并通过尝、闻、触、抓、摸、握、听、发声、模仿、表演、反应等,感受周围的环境.他们玩线条,从不规则住进到规则,从无序逐渐到有序,从无控制逐渐到有控制,从无形逐渐到有形,其实,这中间能够让孩子坚持不断去探索,一直能够保持着绘画的浓厚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感觉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游戏。

孩子画的美表达了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内在以及生动……是一个有生活能力、完整人的前提。

涂鸦,使内心经历可视化.类似语言发展的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

是儿童成长绝对必须的。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如果以后你面对一群孩子时,发现总会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时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每每这时教师总会及时加以训斥或者表现出关心,但是即使你给孩子机会和时间也会有很多孩子不愿意把心事外漏或不知如何去表达。

而来自于孩子自发的绘画作品却能使你走进孩子,了解孩子。

那些画在铅画纸上的颜色鲜艳、构图饱满、构思
巧妙的儿童画总会被幼儿园以各种方式保留或展示,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孩子画在废旧纸上的、或者没有经过“加工”的随意之作,总会受到相反的待遇,备受冷落和忽视,甚至会遭受被丢进垃圾堆的厄运。

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她正是从这些可能被扔进垃圾桶的随意画作中,看到了孩子要“诉说”的话,她看到了孩子的内心,看到了孩子的画作映射出来的焦虑和不安,也从画作中感受到了孩子的自我调剂和释放.线条和所表现的事物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是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那是孩子用语言无法表达或者不愿意表达的思想,当然,很所这些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

在儿童的知觉发展阶段,四种内心世界的原始状态:“中心”“轴”“原始圆形"“脉冲点”表达了年幼孩子的身体感受。

慢慢的,孩子们对外界感触越来越多,“精神是在直接的身体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身体的感觉变成意识的一个重要的转换工具就是创造力……这个时期,知觉向外界的转移,表现在,整个身体都会出现强烈的感官意识。

例如皮肤,作为内外分界线,他们开始在所画内容周围加上触须或者辐射等内容。

”——“过度画”。

从无造型向有造型的过渡,旧的发展阶段逐步退却,新的阶段逐步开始。

通过画画,父母和孩子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亲子关系获得了改善与提升。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来就是喜欢故事的,儿童画也是有故事情节的,这种形式本就符合孩子的世界观。

即使有很多家长想给孩子输入一些专业性的美术知识,也应该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的进入角色,慢慢适应成长的过程.孩子画画的出发点不是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

他们将意义赋予所画的对象,而且这个意义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来赋予的.他们只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那部分事物,并试着通过画画这个手段将周围的环境形象化。

在孩子们刚开始画画时,不断问他们:“你画了什么?"“这是什么?”等问题是多余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一种过程性的思维,他们的想法是多变的.他们的画源于“对心目中图形的想象",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他们处于动态的、神奇的思维过程.
我们不能给孩子做榜样,比如花、房子怎样画。

这样很有可能不仅剥夺了孩子发现自己的绘画语言的权利,而且是把一种“绘画外语”强加给他们.这种外语是我们对事物表象的看法,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有个性的绘画语言.
孩子的本质就隐藏在这些画的后面,这些画可以表达孩子隐藏的东西,和他们心里奇妙的世界。

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在他们的心里埋藏了许多经历和回忆。

和我们一样,他们也会碰到不同的经历层面;清醒时的观察和睡梦中的感觉。

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通常是直接对立的.绘画会向我们展示这两种完全不同领域的过渡以及不同的层面。

在儿童发展的一些阶段,他们会特别喜欢画画。

他们会把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进行加工.由于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成人世界的冲突也会对他们无形的“触角”产生影响。

他们无法与这个世界划清界限,因此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忍受这些所见所闻。

儿童画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传达信息,也有呼救功能,得到大人同情、希望大人理解并作出相应反应。

针对一些特别的孩子,他们的心扉也许只有在画作之中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我们的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们的心灵所想,也许比教会孩子多画几种小动物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确实成了孩子们的真正的“好朋友”,不只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能够通过儿童画看懂孩子心声的美术老师是伟大的,因为你是第一个可以读懂他们心灵的“大人",孩子们会非常爱你。

我们要知道,不是每一幅画都要包含深刻的含义,不是每个象征符号都要被解码,不是没孵化都要被赋予意义。

儿童绘画知识处于活动的乐趣,表露出他们对彩色幻想世界的兴趣,也许只是因为当时正好没事可做,或者是他们的朋友也刚好在画画。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画画也好,表演也好,唱歌也好,无论是何种方式,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给那个年龄应该有的快乐。

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

让我们以宽容和重视的态度陪伴孩子们吧!还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他们想画画的画画,想唱歌的唱歌,想跳舞的跳舞,在自己喜爱的兴趣中自由的翱翔,不要因为他一时的兴起画了一幅你觉得好看的画就把他定位艺术家,因为这样不仅剥夺了他选择的权利,也剥夺了他快乐的童年。

孩子的画告诉了我们什么?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于你生活的世界,在那个单纯的自由自在的世界里,请你好好享受属于他们的那一份快乐,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角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看到的喜欢的一切事物。

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画画的方式,对儿童画中的信心变得更加敏感。

即兴的、不拘泥于外形美感等等,让孩子有自己更深层次的创作之源,换新他们自己心里深藏的那个充满创造力的自己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