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海南市重点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海南市重点中学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遐想竣工查无音讯若无其事
B.遮敝萧索黄金搭档不可思议
C.恻隐案牍鬼鬼崇崇蹑手蹑脚
D.潦草陶冶销声匿迹信手拈来
2.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四川特有剧种——“川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C.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D.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一则)
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能知道它的妙处。

B.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群无所依。

(《小石潭记》柳宗元)
小石潭中的鱼可以有一百多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凭依。

D.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参加中学生体质测试,使我们本周的阅读课受到了影响。

B.是否专注,直接关系到自习课效率的高低。

C.2018年9月17日,受台风“山竹”影响,广东省所有学校停课,深圳、广州、中山、江门等沿海多市采取“停工、停业、停产、停运”等措施严密防御。

D.斑马线前“车让人”,不仅是扬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扬州文明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5.古诗文默写。

关关雎鸠,__________。

(《诗经·关雎》)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抒发关心国运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
(1)有很多成语源自经典的文学作品。

请从下列成语的释义或出处中,任选一个,简要概括与该成语相关的情节。

①趁火打劫: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出自《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②大刀阔斧:形容军队威猛的气势。

现在多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出自《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


(2)请你从下面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中,任选你最熟悉的一位,写出你对她的认识,要求正确概括其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①长妈妈②虎妞③冬妮娅
二、阅读
7.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③之。

乃幽④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⑤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⑥。

武既至海上,廪食⑦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⑧。

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降:使……投降。

羝:公羊。

④幽:禁闭。

⑤啮:咀嚼。

⑥羝乳乃得归: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

⑦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

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

⑧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汉代使臣所持的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对国家忠贞的感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往之女.家(_______)
与民由.之(_______)
必敬必戒.(_______)
白.单于(______)
武既.至海上(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3.用原文语句填空。

“是焉得为大丈夫”的“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苏武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①,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②曰:“君与知之者③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①不聪:听不清。

②石:针石,治病的工具。

③知之者:指懂得医术的人。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
....)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3.请结合选文内容
......,阐述扁鹊所讲道理。

9.文言文阅读
广汉①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②,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③,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⑤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来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⑥为调⑦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①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②钩距:辗转推问,得出实情。

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

参,同“三”。

④铢两之奸:数目很少的贪污受贿。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⑤穷里:隐蔽的里巷。

⑥豫:事先准备。

⑦调:治办,办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夜不寝至旦或:有的人
B.设欲知马贾.贾:价钱。

C.又素.闻广汉名素:向来,一向
D.京兆尹赵君谢.两卿谢:告诉
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性精于.吏职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句子与“此宿卫臣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B.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C.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屠惧,投以骨 (《狼》)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广汉为人强力,精于吏职,善于侦破复杂案件;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

B.赵广汉重视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执法时恩威并施,取悦朝廷讨好百姓,推行愚民政策。

C.赵广汉勤于政务,重调查善比较,明察下情,执法不苟善于以情理攻心,可谓精于吏职。

D.赵广汉勤劳清廉,除刁民、惩贪官雷厉风行;执法时晓之以理,提倡儒家仁爱之道。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

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
10.(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的魅力
①深秋,天蓝得透明,阳光干干净净。

江水澄澈似练,沿岸翠峰如簇。

田野的气息,像滤过一样清新。

乡村掀开了最美的襟怀。

②仿佛跟随着一千多年前的田园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远远的村落朦朦胧胧,依依的炊烟飘飘渺渺。

深巷里狗在叫,桑树顶鸡在啼。

被田亩环绕的草房,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门庭里没有了权势的烦扰,空房中有的是闲散的时间。

生来就只爱山川田园,从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却长久地困于樊笼,遇到过多少蝇营狗苟,目睹过多少作威作福,多少次违心地服从差遣,多少次强作笑颜送往迎来,仕途的忧患,官场的沉浮,行役途中的风霜雨露,而今都归于澹然。

一朝归田,如释重负。

饱经世态炎凉的长者,将他对往事的无限感慨融入平易的言语,怨与恨已经杳然,写诗明白如话,“田家语”般的诗句,情至深而语至浅。

在一个汲汲于“招权纳货”、争名逐利的时代,独不苟合流俗,洁身自好。

③然而我们脚下,是南中国滚烫的经济热土,充满了现代的奇迹和神话。

这里开发区的智能化,让千百人的企业悄无声息;这里的机械臂狮舞,高难度的仿真挑战舞狮人的极限;这里的现代通讯设施,可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这里的货轮可直达世界各地,多条高速与高铁穿境而过,机场就
在境内;即使是唱地方戏的女孩,也穿着时尚的衣裙。

④只是时光,似乎遗忘了乡村。

⑤悠悠古村落。

时间打磨的家族,如同来自远古的河流,流水绵绵不止。

石头斑驳的古村,家谱上的文字,浸满中原的风雨。

没有繁华的竞逐,只有浑黄的泥墙和深灰的盖瓦,爬满了茂盛的藤蔓,诉说着重重叠叠的往事。

⑥明朝乡道的卵石,早已被琢磨如玉,殷勤地上下盘桓,在幽深的巷陌时隐时现,像一位矜持而忧郁的主人,数点着曾经的辉煌。

⑦古厝的石阶上留着喜庆炮仗的碎屑,门楣上的“双喜”泛着笑意。

而门前盘根错节的大树,默默无语,在回忆那一夜的月光?在期盼新的花好月圆?
⑧满脸皱纹的母亲,是古村真正的牌坊。

一双昏花的眼睛,演绎了多少慈爱的传奇。

石磨一样的等待,沉重了思念的翅膀。

一年又一年,寒烟衰草凝绿。

一年又一年的风,吹瘦了坎坎坷坷的村路,吹不尽远方游子的乡愁。

所有不眠的夜晚,捻着衣角拭泪的母亲,总在梦里徘徊。

⑨远近闻名的龙舟,散发着桐子油的芳香;祥和静谧的老祠堂,积厚流光。

坐饮中堂,一杯清茶,沁透了百年沧桑;绿道迤迤逦逦,茂林修竹尽是金镶玉。

长椅掩蔽在浓荫中,等待耳热心跳的花前月下;九曲桥下的锦鲤花团锦簇,忽而来去,相忘于江湖;夕阳西下,少年们在晒场赛球,老人们在堂屋抽烟,躬耕田地的人忘归,悠悠长长的深巷中,哪家的女人,挑着担桶,扭动腰肢,不知自己是一种淳朴的风景。

⑩乡村的行走,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古村是有脉搏的生命,触手就可以感到温度。

熟悉的烟火气,是乡村最大的魅力。

⑪高速成长的繁荣,没有抛弃生养万物的故土:崭新的楼群与古老的村庄遥相呼应,争论着文化的高度。

新与旧是两种面貌,映照在历史的镜中;古和今是两种修辞,岁月在对比中前行。

⑫此中炊烟老,彼处日月新。

⑬古村是一部教科书。

百年的龙眼树,硬朗地立在村道边,苍翠如初;百年的柿子树,骄傲地挂着果实,蓬勃如
新妇;百年的老井,依旧
..像最早的晨露一样清冽甘甜。

满壁的青苔,无数的传奇,不一样的内容,千篇一律的形式,从改朝换代,到家长里短,都在这里传播。

而主题只有一个:应该在哪里安顿漂泊的心灵。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12月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古老村落令人神往的园风光和它远离尘嚣的宁静。

B.第③段对工业化经济迅速发展态势的描写,衬托出乡村的古朴。

C.文章中多处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的魅力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描写,辞藻华丽,语言流畅优美。

2.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百年的柿子树,骄傲地挂着果实,蓬勃如新妇。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来赏析。

(2)“百年的老井,依旧
..像最早的晨露一样清冽甘甜”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文章第④段说“只是时光,似乎遗忘了乡村”第(11)段又说“高速成长的繁荣,没有抛弃生养万物的故土”,作者前后两种表述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在作者看来,乡村的魅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西谛先生
季羡林
①西谛先生不幸逝世,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

听到飞机失事的消息时,我正在莫斯科。

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我不时想到西谛先生。

每一想到,都不禁悲从中来。

这哀悼,像烈酒,像火焰,燃烧着我的灵魂。

②倘若论资排辈的话,西诗先生是我的老师。

30年代初期,我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系,曾旁听过他的课。

在课堂上,西谛先生是一个渊博的学者,掌握大量的资料,讲起课来,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

他那透过高度的近视眼镜从讲台上向下看挤满了教室的学生的神态,至今仍宛然如在目前。

③当时的教授一般都有一点儿所谓“教授架子”。

有极少数教授自命清高,但精神和物质待遇却非常优厚。

在他们心里,在别人眼中,他们好像是高人一等,不食人间烟火,而实则饱餍粱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其中有人确实也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了令人羡幕的对象。

存在决定意识,因此就产生了架子。

④最初我当然对他并不完全了解。

但是同他一接触,我就感到他同别的教授不同,简直不像是一个教授。

在他身上,看不到半点儿教授架子:他也没有一点儿论资排辈的恶习。

他自己好像并不觉得比我们长一辈,他完全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

他有时就像一个大孩子,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说话非常坦率,有什么想法就说了出来,既不装腔作势,也不以势吓人。

他从来不想教训人,任何时候都是亲切和蔼的。

当时流行在社会上的那种帮派习气,在他身上也找不到。

只要他认为有一技之长的,不管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他都一视同仁。

因此,我们在背后就常常说他是一个宋江式的人物。

他当时正同巴金、靳以主编一个大型的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按照惯例是要找些名人来当主编或编委的,这样可以给刊物镀上一层金,增加号召力量。

他确实也找了一些名人,但是像我们这样一些无名又年轻之辈,他也决不嫌弃。

我们当中有的人当上了主编,有的人当上特别撰稿人。

自己的名字都煌煌然印在杂志的封面上,我们难免有些沾沾自喜。

西谛先生对青年人的爱护,除了鲁迅先生外,恐怕并世无二。

说老实话,我们有时候简直感到难以理解,有点儿受宠若惊了。

⑤时间只是不停地逝去,转瞬过了四年,大学要毕业了。

清华大学毕业以后,我回到故乡去,教了一年高中。

我学的是西洋文学,教的却是国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结合业务”,因此心情并不愉快。

在这期间,我还同西谛先生通过信。

他当时在上海,主编《文学》。

我寄过一篇散文给他,他立即刊登了。

他还写信给我,说他编了一个什么丛书,要给我出一本散文集。

我没有去搞,所以也没有出成。

过了一年,我得到一份奖学金,到很远的一个国家里去
住了十年。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在国内,有外敌入侵,大半个祖国变了颜色;在国外,正在进行着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在国外,挨饿先不必说,光是每天躲警报,就真够呛。

杜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我的处境是“烽火连十年,家书无从得”。

同西谛先生当然失去了联系。

⑥一直到了1946年的夏天,我才从国外回到上海。

这时候,西谛先生也正在上海。

我同克家和辛笛去看过他几次,他还曾请我们吃过饭。

他的老母亲亲自下厨房做福建菜,我们都非常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上海反动势力极为猖獗,西谛先生是他们的对立面,他主编一个争取民主的刊物,推动民主运动,反动派把他也看作眼中钉,据说是列入了黑名单。

有一次,我同他谈到这个问题。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的面孔一下子红了起来,怒气冲冲,声震屋瓦,流露出极大的义愤与轻蔑。

我万万没有想到,他还有另一面:疾恶如仇,横眉冷对,疾风迅雷,金刚怒目。

原来我只是认识了西婦先生的一面,对另一面我连想都没有想过。

现在总算比较完整地认识西谛先生了。

⑦我在上海时曾告诉西谛先生,我已应北京大学之聘,担任梵文讲座。

他听了以后,喜形于色,他认为,在北京大学教梵文简直是理想的职业。

他对梵文文学的重视和喜爱溢于言表。

1948年,他在他主编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专号》的《题辞》中写道关于梵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血脉相通之处,新近的研究呈现了空前的辉煌。

北京大学成立了东方语文学系,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几位都是对梵文学有深刻研究的。

”西谛先生对后学的鼓励乏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⑧解放后不久,西谛先生就从上海绕道香港到了北京。

我们都熬过了寒冬,迎来了春天,又在这文化古都见了面,分外高兴。

他担负的行政职务更重了。

他像从前一样,满屋堆满了书,大都是些珍本的小说、戏剧、明清木刻,满床盈案,累架充栋。

一谈到这些书,他自然就眉飞色舞。

但是正当他充满了青春活力,意气风发,大踏步走上前去的时候,好像一声晴天霹雳,西谛先生不幸过早地离开我们了。

⑨将近五十年前的许多回忆,清晰的,模糊的,整齐的,零乱的,一齐涌入我的脑中。

生死事大,古今同感。

西谛先生只能活在我们回忆中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西谛先生,但是选文第③段,作者又颇费笔墨地写出了其他教授的处世风格,其用意是什么?2.作者与西褅先生以师生结缘,相识相交数十年,他在选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成长过程中西谛先生对自己的帮助,请你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3.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美。

请从描写角度人手,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4.“我们都熬过了寒冬,迎来了春天”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结合上下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它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

如今,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新兴的通讯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附:传统书信样稿
指出“不论时代发生
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书”长久以来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家书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

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垂范,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不能丢,更要不断发扬不断创新传承。

——摘编自人民网从去年火爆的《见字如面》到今年最新的《信中国》《中国情书》,书信类节目已然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热点。

观众们从这些节目中体味到手写书信的非凡魅力: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

今天我们讲书信,并不是要舍弃先进的通信工具,追求某种特定文体和形式,而是要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书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书信的读者为特定对象,所以书信正文要有针对性,要礼貌、诚恳,对长辈要谦虚有礼,尽量使用书面语。

D.《信中国》等书信类节目用书信打开历史,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观众从中汲取精神养料。

2.传统书信一般由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构成。

其中,称呼要从第一行顶格写起,称呼后面要加_________,表示下面有话要说;祝福语一般分两行写,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正文之后写,也可
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则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完信之后,在祝福语的下一行的后半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儿子”“您的学生”等,表明________________;写信日期则要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后半行。

3.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家书文化?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暖人心扉,让我们如沐春风;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鼓舞斗志,让我们扬帆启航;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启迪心灵,让我们豁然开朗;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
成长中,无数有温度的话语,伴随我们一路走来。

请以“有温度的话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不少于500字;
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 、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D
【解题分析】
D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A.杳.无音讯;B.遮蔽.;C.鬼鬼祟祟
..。

2、C
【解题分析】
A.句式杂糅,去掉“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
B.成分残缺,去掉“随着”或“使”杂糅;
D.搭配不当,去掉“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

故选C。

3、C
【解题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