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文言语句的翻译及其不同句式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教练2009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
文言语句的翻译及其不同句式的用法
【备考要诀】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初中生掌握文言文句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考试题中不会涉及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在文言语句的翻译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之后,没有对文言文句式的正确判断,就不可能将句子的意思乃至语气翻译得十分贴切,要得满分也是有难度的。
因此,考生就要强化对文言文句式的把握。
文言文句式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句式的结构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
只有了解了这些句式,同学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般的文言文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基本格式:“……者,……也”“……者,……”“……,……也”“……乃……”“……,……”。
被动句主要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常见的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四种。
省略句也有四种形式: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倒装句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至于固定句式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识记。
对于这几种句式,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辨别加以推断。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在我们翻译古文的时候,通常应以直译为主,即依照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语言对应关系进行翻译。
有人把古文今译总结成六个字:增、换、留、删、补、调。
做好文言文翻译试题,除了掌握以上技巧之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注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掌握特殊句式的用法。
【巩固积累】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
熟记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现就《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及一些常见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稍作整理,以供同学们借鉴掌握。
1.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世家》)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3)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7)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黄生借书说》)
(8)斯是陋室。
(《陋室铭》)
2.被动句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6)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3.省略句
(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2)上使(之)外将兵。
(《陈涉世家》)
(3)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
(4)得而腊之以(之)为饵。
(《捕蛇者说》)
(5)君将哀(我)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6)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7)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4.倒装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3)何陋之有?(《陋室铭》)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5)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6)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5.固定句
固定结构是指在长期使用中已经基本固定成型的结构,它能表达固定的意义。
常用的固定格式有“如(若、奈)……何”“如(若、奈)之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何……之有”(可理解为“有什么……呢”);“得无……乎”(相当于“该不会……吧”);“不亦……乎”(可译为“不……吗”)等。
例: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3)宋何罪之有?(《公输》)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则》)
【失误分析】
在对文言文的考查中,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易失分点。
笔者通过十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考生在文言文翻译方面的主要失误有以下几处:通假字的翻译;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单音节和双音节词的理解;多义词的翻译;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文言语句的停顿与句读;常用文言文句式的用法等。
其文言文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古文词汇积累不够,特别是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还不能准确掌握,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因素。
二是未能正确断句,尤其是现在还用的词语较容易被误用到古文翻译中。
三是对于“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用法没有熟练掌握。
四是没有弄清楚文章的语气特点,对于像“也,矣,焉,乎,欤,哉,耳”等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未能真正了解。
考生在文言文句式的考题中出现的失误主要有:对各种句式的基本格式与标志性词语掌握不牢固;混淆一些常用句式;句式判断错误。
解决这些失误主要靠平时对各种特殊句式的积累,以及对各种句式标志的准确掌握,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各种句式予以重视。
只有认真分析考题性质,弄清失误的原因,同学们在复习时才能真正做到目标明确,翻译准确,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
【考题透析】
1.下列各句都是判断句。
请把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体会文言文判断句的特点。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判断句的句式把握。
第(1)题是标准的判断句式,第(2)(3)题是判断句的变式,第(4)题则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式。
翻译这类句子一般都是采取“……是……”的形式。
比如第(1)题可译为“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哪一家的女儿。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个句子是表否定的判断。
第(2)题可译为“莲,是花中的君子。
”在翻译时,句中的“者”“也”只是一种标志,无须翻译。
第(3)题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此句是借助于“则”字构成的判断句。
第(4)题可译为“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
”
2.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请在括号内补上省略的成分,并理解省略句的句式特点。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 )一战。
”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3)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4)叩石垦壤,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第(1)题中主要涉及省略主语、谓语和介词宾语。
可依次填入:判
之、曹刿、此、之。
第(2)题中主要是省略主语和介词宾语。
应补充为:桃源中人、之。
第(3)题中主要是承前省略。
两个括号内都省略了“鼓”字。
第(4)题中省略了“运”的宾语,应补充为:之。
此类题目只有认真分析句子前后的关系,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仔细揣摩句子的意思,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3.将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按现代汉语的句式规则调整顺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甚矣,汝之不惠。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解析:在中考文言文句式的考题中,倒装句是涉及最多的一种句式,其出题形式也大都以翻译为主。
因此,遇到这类题目时,我们不可直接采取直译的形式,而应先调整好句子的顺序,再进行翻译。
第(1)(2)题是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其正常句序应是“子恃何而往?”和“于我有何哉?”第(3)题是主谓倒装。
正常句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当重点强调谓语成分时,一般把它前置,并需要加上“,”。
第(4)题是状语后置。
正常句序是“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
4.下列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文句式。
解答此题需要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句式的标志性词语。
要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辨别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所以正确答案为:B。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在语序上也应作调整。
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解析:此题考查的仍然是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所不同的是此句是个特殊句式,即倒装句。
解答此题需要先把句子的句式特点弄清楚,即“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要把句子转换成正常句序,方可轻松理解句子意思。
正确的译文应为:“于是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D.苛政猛于虎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句子成分的一项是( )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便舍船,从口入。
3.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4.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孰为汝多知乎?
D.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5.对下列句子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林尽水源。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乃入见,问:“何以战?”
(4)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A.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B.省略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C.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省略句
D.倒装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书非借不能读也。
D.上使外将兵。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天下苦秦久矣。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8.下列与“夫战,勇气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B.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9.下列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战于长勺。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下列句子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环滁皆山也。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省略句判断句反问句倒装句
B.倒装句判断句反问句省略句
C.省略句祈使句疑问句倒装句
D.省略句判断句反问句省略句
二、判断题。
1.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是判断句。
( )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是倒装句。
( )
(3)“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是省略句。
( )
(4)“时人莫之许也。
”是宾语前置句。
( )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是倒装句。
( )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是疑问句。
( )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是判断句。
( )
(8)“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是状语后置句。
( )
(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判断句。
( )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是省略句。
( )
2.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并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
(5)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
”( )
(6)吾欲之南海,何如?( )
(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
(8)为一说,使与书俱。
( )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10)若业为吾所有,则高束焉,庋藏焉。
( )
三、翻译题。
1.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其一犬坐于前。
( )
A.其中一只长得像犬一样的狼,蹲坐在前面。
B.其中一只像犬一样蹲坐在屠户的面前。
C.其中一只犬蹲坐在屠户面前。
D.其中一只狼犬蹲坐在屠户面前。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A.老虎因此喜悦起来,盘算着驴子说:“(它的)本领到此为止了!”
B.老虎于是高兴起来,盘算这件事,(自言自语)道:“(它的)本领只不过这点罢了!”
C.老虎因为高兴,就算计驴子,说:“(它的)技术不过如此而已。
”
D.老虎于是喜悦起来,就盘算着这件事,说:“(它的)本领到此为止了!”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
A.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读书人。
B.这三个男子,都是穿布衣的勇士。
C.这三个孩子,都是平民中的读书人。
D.这三个男子,都是平民中的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A.大概是简单的桃核修理后做成的。
B.挑选狭长的桃核做成的。
C.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D.原来是简单的桃核修理成狭窄的样子做成的。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A.凭着残缺的年龄和我的力量,还不能损伤山中的一只野物,他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B.凭着残缺的年龄和我的力量,不能损伤山上的一根草,它就想土和石头一个样子吗?
C.凭着残存的时间和剩余的力气,还不能损毁山上的一草一木,又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D.凭着残存的时间和剩余的力气,曾孙们不能损伤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项是(不止一项)( )
A.欲信大义于天下也。
译:要相信天下人可以得到正义。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译: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C.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译:今天病在骨髓里,我是没什么请求了。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实在是危难紧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E.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渔人)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两个文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选自《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下列与“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遇其良,辄取之。
C.四海之大,有几人(与欠)?
D.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及句式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可译为:所以虽然有千里马,也只能屈辱在做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B.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是一个倒装句。
可译为:(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棚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一个判断句。
可译为: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马啊!”
D.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这是一个省略句。
可译为:伯乐一经过冀北,那里的良马就被搜罗一空。
3.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骏马)言。
B.伯乐虽善知马(之能)。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B.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的“天下无马”和[乙]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C 2.B 3.D 4.A 5.A 6.C 7.C 8.B 9.B 10.D
二、1.(1)×(2)×(3)×(4)√(5)×(6)√(7)√(8)×(9)×(10)×2.(1)反问句式(2)省略句(3)判断句(4)省略句(5)状语后置(6)固定句式(7)倒装句(8)省略句(9)判断句(10)被动句
三、1.(1)B(2)B(3)D(4)C(5)C2.B D E 3.(1)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2)要把学过的东西牢牢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这些事情我做到哪些了呢?(3)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
(4)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这就是酿泉。
(5)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6)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7)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四、1.C 2.C 3.D 4.A.驱使千里马而不采用驱使千里马的办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千里马)嘶叫又听不懂它的意思。
B.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
5.[甲]文中的“天下无马”是对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狂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乙]文中的“马群遂空”是说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