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100所高三高考模拟金典单科(天津)卷一语文试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卷(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_____的元大都国子监院内,一株紫藤和一棵松柏构成一帧优美的风景画。
一株紫藤缠绕在一棵高大的松柏上。
这紫藤的花叶与松枝、松叶相依相拥,柔美与刚劲在这里______。
一缕缕明媚的阳光从各个角度给紫藤的枝蔓花叶打上聚光灯。
人们欣赏着顺着柏枝攀缘的藤蔓和在松柏的各处绽放的花儿啧啧称赞。
有人低语:这棵松柏还活着吗?我仔细起松柏这位壮士来。
果然,这松柏的树干呈苍黄色,叶子也不见绿意。
壮士为何没有了生机?是被紫藤缠死了?!我心里一惊!原来,爱过于强烈,也会变成扼杀对方的利剑!
A.静谧相得益彰打量
B.僻静相得益彰审视
C.僻静相辅而行打量
D.静谧相辅而行审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
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第一组,静谧:安静。
僻静:(地方)偏僻清静。
根据语境和对象,选填“静谧”恰当。
第二组,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或配合使用。
根据语境“柔美与刚劲”相互补充,选填“相得益彰”恰当。
第三组,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
审视:仔细看。
“审视”与原文中的“仔细”重复,故应选填“打量”。
故选A。
【点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司语意义及用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5个阶段,宁夏的贫困发生率已从1982年的74.8%下降到2018年的3%。
B.日前,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37亿,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这部电影震撼惊
艳的视觉特效、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造性改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C.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迅速发展,个人和群体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中国故事产生的重要土壤,也是促进散文发展的力量。
D.天津市牵头开展京津冀“护城河一号”“护城河二号”区域联合治超专项行动,交通公安部门加大治超常态化路面执法力度,共出动执法人员10.5万人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项,“‘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错误,成分残缺,可在句首加“历经”。
B项,“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冠军”错误,句式杂糅,“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榜”和“夺得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两种句式取其一。
C项,“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错误,成分赘余,删去“由于”。
故选D。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3.某中学文学社准备出一期以某位人物为主题的校报。
以下是这期校报的栏目名:
①瑶草春深佩服香②灵均憔悴寄离骚③舍生取义留天问④九歌有遗编⑤投祭楚江湄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这期校报的栏目名的一项是
A.花巷日夜绘市井
B.众人皆醉我独醒
C.臣心一意向南指
D.下得战马咏大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语言准确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是根据提供的材料弄清楚作家是谁,并在选项中选出相同的作家。
这就需要充分了解诗句的出处和作家的个人经历。
选择选项时注意要保持对象的一致,同时能了解其他作家的经历和作品。
根据题干中的各栏目名“香草”“灵均”“天问”等,可知所写人物是屈原。
B项,体现了屈原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A项,根据“市井”可知写柳永;C项,根据“臣心”“向南”可以联想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
指南方不肯休”可知写文天祥;D项,根据“战马”可以联想“马作的卢飞快”,“咏大江”可以联想“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写辛弃疾。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是根据提供的材料弄清楚人物是谁,并在选项中选出相同的人物。
这就需要充分了解诗句的出处和作家的个人经历。
选择选项时注意要保持对象的一致,同时能了解其他作家的经历和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中国杂技拥有悠远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杂技的记载。
中国杂技体现出特有的东方文化特征,如杂技故事剧《花木兰》和杂技舞蹈剧《梦幻西游》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学与杂技艺术结合的典范中国杂技不仅受到国人的欣赏,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荣获赞誉,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
在当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审美意识的增强,杂技更加为人们所欣赏。
我们在肯定杂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虽然杂技之乡众多,但目前只有深圳欢乐谷、上海马戏城、北京保利剧院等有限的几个场所长期进行杂技演出,很多地方的杂技演出并不是长期进行的,只是根据节目的需要、节日庆典的需要等安排。
可以说,当代杂技艺术并不繁荣。
在很多杂技之乡,人才辈出,杂技流派长期传承,但人们找不到杂技市场化发展的道路,演员只能被动地接受演出邀约。
长此以往,演员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后备人才的储备会受影响。
中国杂技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诸多阻碍。
中国杂技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在国际上缺乏优势。
国际市场上竞价激烈,导致演出费用很低;中国杂技团知名度不及国际大型杂技团,这些因素也使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中国杂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多管齐下,推动中国杂技发展。
当代杂技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
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将这些技巧融入当代杂技艺术中,使杂技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作品的文化品质。
杂技之乡应建立杂技艺术学校,政府部门应给予支持。
政府部门不仅要助力推动杂技教育培训的发展,也要助力推动杂技高等教育的实现。
政府还应重视保护地区杂技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杂技主题社区、杂技主题公园,开展杂技文化节等方式,使地区特有的杂技生态文化代代传承。
任何一项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杂技艺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武术等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杂技艺术应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中汲取营养,使之为己所用,打造新亮点,从而实现当代杂技艺术
的创新发展。
现代媒体技术为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提供了丰富而便利的手段。
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绚丽的灯光、多变的音乐精良的设施设备,实现杂技艺术的艺术突破,创造出更好的艺术效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艺术享受。
(摘编自崔亚娟《论中国的杂技艺术》)
4.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杂技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这是其能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的原因之一。
B.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涌现出很多优秀节目,发展至今中国杂技面临不少问题。
C.地方杂技只是应需求而演出,这一现象在我国为普遍,不利于杂技的持续发展。
D.中国杂技团知名度不够高,节目优势不足,中国杂技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减少。
5.下列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某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扇子舞》借鉴了武术行当中的扇子功,具有刚柔相济的美感。
B.某中国杂技团表演的节目《对手技巧》运用了芭蕾舞的一些动作,赢得外国观众的掌声。
C.某杂技演员在表演柔术时,动作与所配乐曲《茉莉花》的节奏高度融合,令人耳目愉悦。
D.某杂技团在表演节目《转盘》时,使用多层次多角度、富于变换的灯光,舞台效果极佳。
6.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很多杂技之乡注重流派传承,因此当下中国杂技取得了一些成果,更受观众喜爱。
B.如果杂技之乡走不上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当地的杂技人才就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C.将传统故事、传统杂技中的精华融入当代杂技中,是促进中国杂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D.在杂技之乡,政府部门要在发展好杂技教育的
基础上开展地区杂技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4.D5.D6.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 项,“中国杂技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减少”错误,于文无据,文章只是说中国杂技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诸多阻碍和巨大压力。
故选D 。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句子含义、观点的能力。
通读文章,注意细节。
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D项,“某杂技团在表演节目《转盘》时,使用多层次多角度、富于变换的灯光,舞台效果极佳”错误,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观点,杂技节目使用灯光体现了杂技艺术对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很多杂技之乡注重流派传承,因此……”错误,因果关系牵强。
B项,“当地的杂技人才就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错误,与文意不符,原文有“长此以往”一说,且这一说法太绝对。
D项,“要在发展好杂技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地区杂技生态环境建设”错误,根据文意,开展地区杂技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杂技教育之间是并列关系。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
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廷评行状
[宋]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
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日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以子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旋.复有余旋:不久
B.无复生意.意:意义
C.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益:增加
D.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条:分条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鬻其田以.济饥者斧斤以.时入山林
B.知公不答,久之.,曰之.二虫又何
C.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老死无闻于.时使毕使于.前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B.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C.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D.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10.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苏序的可贵品质的一组是
①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②衣食稍有余,辄以予人③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④公作诗并讥之⑤公未尝问⑥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序淡视财利,乐善好施。
他救济他人,自己变得穷困,却从不后悔;受他救济的人偿还他,他婉言拒绝。
B.苏序临危不惧,行事如常。
叛贼李顺围攻眉州,他独自为父亲办丧事,就像平常一样,他还宽慰城里居民。
C.苏序看待事情,见解独到。
他不看好州郡设立学馆这件事;蜀州学子减少,又不愿做官,他让苏涣读书取仕。
D.苏序教子有方,影响甚广。
他运用多种方法教导苏涣,使苏涣成才,眉州百姓都效仿他的方法教导子孙。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2)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3)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答案】7.B8.D9.C10.C11.B
12.(1)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你们的缘故啊。
(2)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3)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
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B项,句意为: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
意:念头。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A项,连词,表目的,来/词,按照。
B项,助词,凑足音节,表示停顿/代词,这,此。
C项,代词,指他/代词,指书。
D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读书人高兴地说:“朝廷将依靠学馆选拔人才。
”他们争相希望到学馆里学习。
祖父笑着说:“官员把这件好事当作美观罢了。
”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
“士欢言”“言”之后是说话的内容,“言”之后断开,排除AB;
“公笑曰”,“公”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把握人物品质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②写苏序乐善好施;③写苏序待人宽容;④写苏序疾恶如仇。
①写苏序读书只求通其大意,写其读书情况;⑤写苏序不过问苏洵的学习情况,写其教育情况;⑥写苏序如果能有所任职,必能成就功名,写其才能。
这三句话均不能体现苏序的可贵品质。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他还宽慰城里居民”,文中写他宽慰太夫人,没有写他宽慰其他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本题,(1)“固”,本来;“鬻”,卖掉;“尔”,你们。
(2)“弃”,放弃;“行”,将要。
(3)“既而”,不久;“力学”,努力学习;“卒”,最终。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
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要旨,就放弃不读。
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之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把它们送给他人立即用完。
因此变得穷困以致多次被困于饥饿寒冷中,然而他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
”更加不再吝惜钱财。
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
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
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最终不惩治他们。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
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
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
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
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高兴地说:“朝廷将依靠学馆选拔人才。
”他们争相希望到学馆里学习。
祖父笑着说:“官员把这件好事当作美观罢了。
”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
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因为儿子苏涣进用于朝廷,他被授予大理评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
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
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视为荣耀的事,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
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增加到千余人。
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
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独到,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
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
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
恭谨陈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温汤客舍①
刘长卿
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