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预报员上岗考试大纲(07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值班预报员上岗资格考试大纲
第一章考试性质
浙江省值班预报员上岗资格考试是在浙江省气象部门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的资格性考试。

省、市级值班预报员按规定需参加中国气象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县级值班预报员需参加浙江省气象局统一组织的考试。

县级未取得值班预报员资格证书且需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人员,参加浙江省气象局统一组织的考试时,其专业、学历条件需符合《浙江省气象局预报业务岗位上岗资格证管理办法(试行)》(浙气发〔2004〕188号)相应要求。

对参加统一组织考试,成绩达到及格标准的,由浙江省气象局统一颁发资格证书。

省、市级天气预报员未参加中国气象局统一组织考试的,可根据需要参加浙江省气象局统一组织的考试。

第二章考试要求
天气预报员资格考试立足“四基”要求:
1.熟悉基础天气学理论知识;
2.掌握基本预报业务规范(含基础地面观测规范);
3.具备基本预报服务工作处事能力;
4.掌握预报业务经常涉及的基础知识或技能,如数理公式、外语、程序设计等。

考查工作注重理论知识基础应用和预报实际操作相结合,确立以
实际业务应用需求为命题指导思想,将理论基础知识、预报理论应用能力和预报基本技能的考查相融合,全面检验考生从事预报业务岗位综合素质。

第三章考试内容
带▲为省、市级预报员要求。

第一部分基础天气学理论知识
(一)《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朱乾根等编著)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1、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基本力(牛顿力)包括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等。

视示力(外观力)包括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

P1
2、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P10
3、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变压风概念。

P37-P56
4、正压大气、斜压大气概念。

P52
第二章气团与锋
1、气团分类。

地理分类(北极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热力分类(暖气团、冷气团)。

P62
2、锋(锋区)的概念。

P63
3、锋的分类。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对流层锋、地面锋、高空锋;北极(冰洋)锋、极锋、副热带(热带)锋。

P67
4、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特征。

(1)温度场特征。

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其两侧气团中大;
高空图上的锋区位置偏在地面锋线的冷空气一侧;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特别小。

P70
(2)气压场、风场、变压场特征。

P72
(3)湿度场特征。

P79
(4)锋面天气。

P79
5、锋面分析
(1)地面天气图上以各气象要素场确定,包括气温、露点、气压与风、变压、云和降水。

P86
(2)利用卫星云图分析。

P88
(3)其他资料分析。

探空资料、高空测风资料、天气实况应用。

P92
6、锋生、锋消概念。

P94
7、锋生时温压场特点。

高空温压场形势,地面气压场形势,气象要素的变化。

P104
8、锋消概况。

常见锋消几种情况。

P106
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
1、涡度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P109
2、温带气旋、反气旋的生命史。

P122、P128
3、东亚气旋与反气旋的源地、路径和移速。

P135、P138
第四章大气环流
1、影响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作用、地球自转、角动量交换、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能量收支。

P152-
2、三圈环流模型。

P155
3、西风带长波分类。

P176
4、阻塞高压概念及生消演变情况。

P187
5、切断低压概念及生消演变情况。

P192
6、急流概念及基本特点。

P194
第五章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的预报
1、天气系统外推预报法基本思路。

P204
2、天气系统运动学预报法(变压法)基本概念。

P206
3、高空天气形势预报定性预报规则。

P215
4、地面天气形势预报。

P221
5、地形和摩擦的影响。

P226
6、锋的移动预报主要方式。

P233
7、经验预报法几种类型。

P238
8、大风定义,三种大风(冷锋后偏北大风、高压后部偏南大风、低压大风)特点和预报方法。

P249
9、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概念。

P253。

10、常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方法。

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包括完全预报法(PP法)、模式输出统计方法(MOS法);由数值模式预报(M)、天气学经验预报(E)和诊断天气分析(D)三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MED法);用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再分析诊断方法;专家系统。

P253。

11、完全预报法(PP法)、模式输出统计方法(MOS法)基本思路。

P254
12、▲专家系统基本原理与构成。

P258
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
1、寒潮的源地(3个)和路径(4条)。

P267
2、▲Ω型寒潮中期过程演变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酝酿阶段、爆发阶段。

P273
3、寒潮短中期天气形势类型。

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漕型。

P276
4、寒潮天气过程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P293
5、常用寒潮路径表示方法。

包括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高空图上冷中心、地面图上冷锋、冷锋后24h正变压、负变温的移动路径。

P302
6、大风预报影响因子。

气压场、摩擦作用、温度层结、变压场、热力环流、地形。

P304
7、霜与霜冻概念,霜冻形成原因(3种)。

P309、P310
第七章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1、一般降水形成过程(3步)。

P320
2、冰晶效应、碰并作用概念。

P320
3、云滴增长条件。

水汽和垂直运动。

P321
4、暴雨形成三个条件。

充分水汽供应、强烈上升运动、较长持续时间。

P322
5、水汽含量、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定义。

P328
6、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动力作用(强迫抬升、地形辐合)、云物理作用、摩擦作用。

P337
7、华南前汛期500hPa环流特征。

两脊一槽型、两槽一脊型、多波型。

P347
8、江淮梅雨气候特征。

P351
9、典型梅雨环流特征(高、中、低)。

P354
10、长江中下游春季连阴雨两种环流。

欧压阻高型、北方大低涡型。

P364
11、低空切变线概念。

P368
12、低空低涡、高空冷涡概念。

P371-374
13、低空急流概念及基本特点。

P375
14、低空急流形成与维持机制。

P377
15、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分析。

P380
16、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的作用。

制约和影响形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活动,供应暴雨区的水汽,对暴雨作用的天气尺度系统的活动特点。

P382
17、暴雨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低压、中尺度辐合中心、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辐合线。

P387
18、中尺度系统的不稳定发展及触发条件。

(1)对称不稳定概念与判据。

P394
(2)触发条件。

锋面抬升、露点锋或干锋抬升、能量锋与Ω系统的触发、地形抬升作用、近地层加热的不均匀性、重力波的抬升作用、雷暴前方伪冷锋的抬升作用、海陆风辐合抬升。

P397
19、▲不同高度急流对暴雨生成作用。

超低空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高空西风急流。

P400
第八章对流性天气过程
1、雷暴结构与生命史。

P401
2、一般雷暴天气成因。

雷电、阵雨、阵风、压温湿变化。

P403
3、▲“超级单体”风暴概念与基本特征。

P404
4、下沉气流成因。

P405
5、飑线、冰雹、龙卷、等强雷暴天气成因。

P407
6、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概念与分类。

P412
7、气块法稳定度判据。

P423
8、对流性天气形成的条件。

P426
9、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类型。

天气系统造成的系统性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作用、局地热力抬升作用。

P430
10、强雷暴发生、发展有利条件。

逆温层、前倾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空急流、中小系统。

P432
11、雷暴天气短期预报思路与着眼点。

P437
12、沙氏指数(SI)、简化沙氏指数(SSI)、抬升指数(LI)、总指数(TT)概念。

P443
13、T-LnP图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第九章低纬度和高原环流系统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动概况。

P480
2、南压高压基本活动特征。

P489
3、赤道辐合带概念。

P492
4、东风波概念。

P496
5、台风分级。

P509
6、台风的源地。

P509
7、台风结构。

台风气压场特征、台风流场特征、低层涡度场特征、温度场特征、台风云系特征。

P511-
8、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类型。

西移、西北移、转向。

P521
9、西移台风、西北移台风、转向台风预报着眼点。

P530
10、台风疑难路径。

突然东折、突然西折、北翘路径、打转和蛇形、双台风互旋。

P533
11、台风发生发展必要条件。

热力条件、初始扰动、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要小。

P541
12、▲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CISK),P542
第十章东亚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

P565
2、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P578
第十一章天气诊断分析
1、水平流场分析基本方法(三种)。

P606
2、三种流场基本形式。

P610
3、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概念。

P636
(二)《卫星气象学》(第二版)陈渭民编著
第一章绪论
1、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作用。

P5
2、卫星资料在监视暴雨、强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系统。

P5
3、卫星资料在监视热带洋面上低压、台风等天气系统的作用。

P5
4、我国风云系列卫星概况。

单数编号为极轨卫星、双数编号为静止卫星。

P9
第二章卫星运动规律和气象卫星轨道
第三章卫星遥感辐射基础
第四章卫星资料获取、接收和处理
1、卫星图像资料订正。

辐射订正(增强处理、像质订正)、几何订正(内部畸变、外部畸变)。

P175
第五章卫星图像的分析基础
1、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的主要内容。

P202
2、可见光云图特点。

P203
3、红外云图基本特点。

P208
4、红外云图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P208
5、可见光云图与红外云图的比较。

P210
6、卫星云图上云识别的六个判据。

结构形式、范围大小、边界形状、色调、暗影、纹理。

P217
7、卫星云图上三大类九种云识别技术。

三大类:卷状云、对流性云、层状云状;九种云:卷状云、积雨云、中云(高层、高积云)、积云、浓积云、层积云、层云或雾等。

P220
8、卫星云图上几类云的区别。

P228
9、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上陆地表面特征区别。

P229
10、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上陆地冰雪覆盖区的识别。

P232
第六章中纬度天气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1、大尺度云系类型。

P239
2、逗点云系组成。

P239
3、斜压叶状云系一般特点。

P243
4、卫星云图识别高空高压脊线。

P262
5、卫星云图确定地面高压脊线。

P263
6、卫星云图确定地面冷锋位置。

P268
7、我国大陆冷锋云系特点(主要南方冷锋云系)。

P268(P271)
8、冷锋云系形成过程。

P272
9、我国南方冷锋的移动特征。

P274
10、暖锋云系主要特点。

P277
11、暖锋云区形成情况(两种)。

P278
12、锢囚锋云系特点。

P278
13、静止锋云系主要特点。

P281
14、梅雨锋天气尺度云系在卫星云图上的特征。

P282
15、温带气旋云系组成与分型。

组成:斜压叶状云系、涡度逗点云系、变形场云系;分型:A型、B型。

P285
16、经典锋面气旋云系五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锢囚、成熟、消散)云区特征。

P289
17、洋面气旋中心低压位置确定方法。

P294
18、我国大陆南方气旋生成、发展时的云图指标(特征)。

P296
19、中纬度地区高空急流云系特点。

P302
20、中纬度地区高空急流云系主要类型。

P302
21、利用卫星云图确定高空急流轴位置方法。

P304
22、水汽图上与急流相关的边界类型及其表现。

P304
第七章卫星云图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1、卫星云图在热带地区主要可开展哪些工作(五方面)。

P307
2、热带地区云的类别。

P308
3、热带大气中云系四种尺度。

对流尺度云系(D尺度)、中尺度对流系统云系(C尺度)、云团(B尺度)、长波尺度云系(A尺度)。

P310
4、热带云团空间结构与物理特性。

P310
5、热带云团种类。

季风云团、信风云团、玉米花云团。

P313
6、热带辐合带云系(ITCZ)特点。

P314
7、热带辐合带云带类型。

季风槽、信风槽。

P317
8、热带辐合带云带的地面辐合线确定方法。

P318
9、产生东风波的原因。

10、热带辐合带内的涡旋云系特点。

P322
11、赤道反气旋形成及其云系演变模式。

推进阶段、转向阶段、
切断低压阶段、混合阶段、爆发云阶段、相互作用阶段。

P326
12、台风云系结构分布。

眼区、密蔽云区、外围螺旋云带。

P326
13、判断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的条件。

P328
14、判断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的云图特征。

P328
15、台风云区五种类型。

P329
16、卫星云图确定台风中心依据和方法。

P330
17、卫星云图确定台风强度主要步骤。

P334
18、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程序。

P342
19、热带气旋强度预报规则(6个)。

P342
20、利用卫星云图预报热带气旋路径方法。

P343
第八章夏季对流性云系云图分析
1、利用卫星云图分析预报中小尺度强对流作用。

P345
2、飑锋云系的天气系统分类(5种)。

P355
3、卫星云图监视和预报短时雷雨大风的五种模式。

P360
4、飑线云团(雹暴云团)特征。

P363
5、暴雨云团与飑线云团四方面明显差异。

P371
6、暴雨大风云团特点。

P371
7、对流云团四类移动方向。

P372
8、对流云团尺度与其持续时间对应关系。

P374
9、梅雨期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特点。

P375
10、梅雨期对流云团在增强红外云图上的演变特征。

P378
11、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生命史四个阶段。

P379
12、MCC结构。

P380
13、▲MCC源地与移动路径。

P383
14、高空槽前盾状卷云下、高空槽前盾状卷云西南尾端、低槽冷
锋与南支槽盾状叠加时、锋面云带尾端(断裂)处四种情况下的暴雨云团生成和维持条件。

P386、P387、P388、P389
15、▲我国暴雨云团动态演变模式特点
(1)高空槽前盾状卷云东移引起暴雨云图发生发展模式。

P391 (2)逗点云系发展型中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P391 (3)高空槽前卷云东移对流云团动态发展。

P392
(4)卷云带与切变线云带合并产生云团的动态模式。

P393
(5)逗点云与盾状卷云南北叠加时对流云团发展的动态过程。

P393
(6)逗点云与切变线云带相交时的云团。

P394
(7)卷云带逼近切变线云带尾部对流云团的形成。

P395
(8)盾状云演变成逗点云后与切变云带合并生成的逗点云系。

P395
(9)切变线云带前界处的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P396
(10)切变线云带内部的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

P397
第九章由卫星资料定量估算气象参数
1、卫星遥感大气垂直温度应具备的条件(4个)。

P456
第十章卫星遥感表面特性参数
(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俞小鼎等编著)第一章引论
1、产品显示的范围。

P10
第二章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
1、瑞利散射、米(Mie)散射概念。

P17
2、超折射概念。

P24
3、超折射形成气象条件。

P25
4、距离折叠概念。

P32
5、多普勒效应概念。

P34
第三章多普勒雷达图识别基础
1、降水回波三种类型:积云降水回波具有密实结构,层状云降水回波具有均匀纹理和结构,积状和层状混合云降水回波具有絮状结构。

P47
2、“零度层亮带”概念及其成因。

P49
3、非降水回波种类:地物回波、海浪回波、昆虫和鸟的回波、大气折射指数脉动引起的回波、云的回波等。

P51
4、超折射地物回波概念。

P51
5、零速度概念。

P54
6、“S”型和反“S”型径向速度图像。

P56
7、各种典型风向风速随高度分布情况下的径向速度型。

P57
第四章雷达数据质量控制
第五章对流风暴及其雷达回波特征
第六章灾害性对流天气的探测与预警
第七章雷达产品与算法
第八章多普勒天气雷达实际应用个例分析
(四)《卫星气象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培训教材》(章国材主编)第一章 9210工程通信网络系统
第二章单收站原理、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及维护第三章 MICAPS系统概述
1、天气预报作业方式。

P65
2、天气预报作业要求。

P65
3、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主要功能。

P66
第四章 MICAPS主窗口
第五章数据检索
第六章图形图像操作
第七章图形图像编辑
第八章检索实时产品和站点信息
第九章预报产品制作及打印
第十章系统维护
第十一章 MICAPS操作实习
第十二章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识别及应用
1、低槽的识别。

P121
2、锋面的识别。

P122
3、气旋的识别。

P124
4、槽线、切变线及冷暖平流的识别。

P127
5、副热带高压的识别。

P129
6、阻塞高压的识别。

P131
7、切断低涡、东北冷涡的识别。

P133
8、西南低涡的识别。

P136
9、高低空急流的识别。

P138
10、涡度平流与槽脊移动和发展的关系。

曲率项、散合项、疏密项的指示意义分析。

P141
11、辐合辐散与高低空急流的配置。

P143
12、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与暴雨关系。

P144
13、垂直速度与天气系统的配置。

P144
14、T-LnP图制作方法。

P145
15、层结曲线概念。

P147
16、不稳定能量确定。

不稳定面积概念。

P147
17、大气稳定度确定。

几种稳定度计算方法:沙氏指数、对流不稳定、K指数。

P147
18、空间垂直剖面图的分析使用。

P149
19、暴雨预报思路和预报流程。

P152
20、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思路。

P152
21、单站天气预报工作思路。

了解检查上一班预报思路和效果,天气气候背景分析,熟悉上级指导产品,本站气象条件分析,判断订正上级指导预报意见。

P159
第十三章数值预报产品的识别及应用
1、数值预报概念。

P161
2、国家中心、区域中心、主要国外数值预报产品情况(了解最新发展情况)。

P162-
3、国家中心模式产品、单位、数据量级。

P172
4、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概念。

P185
5、完全预报法(PP法)和模式输出统计预报法(MOS)基本思路与优缺点比较。

P187
6、卡尔曼滤波方法主要思路及应用注意事项。

P191、P198
7、▲人工智能基本概念。

P198
8、▲BP网络组成:输入层、隐层、输出层。

P199
第十四章气象卫星图像的识别及应用
1、气象卫星种类:极轨卫星、静止轨道卫星。

P212
2、气象卫星图像分类:可见光图像、红外图像、水汽图像。

P216
3、可见光、红外、水汽图像探测原理。

P216
4、可见光图像特征。

P218
5、红外图像特征。

P219
6、水汽图像特征。

P220
7、气象卫星图像上识别云的判据。

结构形式、范围大小、边界形状、色调(亮度)、暗影、纹理。

P221
8、气象卫星图像上卷状云一般特点。

P222
9、气象卫星图像上卷云种类。

纤维状卷云、卷层云、卷云砧、密卷云。

P222
10、气象卫星图像上积雨云主要特点。

P225
11、气象卫星图像上中云(高层云、高积云)、积云、浓积云、低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一些基本特征。

P225-
12、气象卫星图像上常见云型、云系。

P229
13、一些重要天气系统的云型特征。

锋面云系、高空槽脊云型、急流云系、温带气旋云型、热带辐合带。

P236
14、水汽图像基本特征。

P242
15、射出长波辐射产品(OLR)基本概念。

P248
16、气象卫星大气探测产品(TOVS)基本概念。

P249
17、气象卫星辐射亮度温度产品(TBB)基本概念。

P249
第十五章天气雷达回波图象的识别及应用
1、新一代天气雷达波段:S波段(10cm)、 C波段(5cm)。

P252
2、天气雷达四个组成部分。

发射机、天线、接收机、显示器。

P254
3、雷达反射率、反射率因子概念。

P257
4、常规天气雷达、数字化天气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差异。

P258
5、天气雷达主要产品。

反射率因子产品(dBz)、径向速度产品、速度谱宽产品。

P258
6、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

P259
7、零度层亮带形成原因。

融化作用、碰并聚合效应、速度效应、粒子形状的作用。

P259
8、对流性降水回波一般特征。

P260
9、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

P262
10、Z-R关系法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方法。

P262
11、非气象雷达回波的识别与分析:地物回波,圆点状晴空回波,飞机、昆虫和鸟的回波,晴空窄带回波、超折射回波、旁瓣假回波。

P264
12、径向速度场概念。

P267
13、零速度概念。

P268
14、各类模拟多普勒速度图像的识别(水平均匀风场)
(1)风速不变、风向随高度变化的径向速度图像。

P268
(2)风向不变、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径向速度图像。

P269
(3)风速、风向都随高度变化的径向速度图像。

P270
(4)垂直方向风向不连续的径向速度图像。

P270
15、中小尺度系统的速度图像特征。

P273
16、飑线的雷达回波特征。

P277
17、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

P278
18、锋面系统的雷达强度回波特征。

P280
19、雷雨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

P280
第十六章气象传真图产品的种类与识别
1、常用气象传真图产品种类。

P283
2、各类传真图中,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图上中心符号识别、图类识别等。

P284-
第十七章其他气象产品介绍及应用
1、面雨量计算方法。

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方格法、两轴法、三角形法。

P324
(五)《省地气象台短期预报岗位培训教材》(科教司编)第一章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现状与展望
1、天气预报产品的可预报性概念。

P8
2、制作天气预报四道工序。

P9
3、新的预报流程概念。

P13
第二章 VSAT卫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简介
第三章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
1、MICAPS数据文件格式。

P67
第一类:地面全要素填图数据
第二类:高空全要素填图
第三类:通用填图和离散点等值线
第四类:格点数据
第五类:TLOGP和站点剖面图数据
第六类:传真图
第七类:台风路径数据
第八类:城市站点预报数据
第九类:地图线数据(不可定义为综合图)
第十类:综合图定义(不可定义为综合图)
第十一类:格点矢量数据
第十二类:单点雷达回波图像(待定)
第十三类:图像数据(卫星云图、雷达拼图及地形图)
第十四类:保存被编辑图形的图元数据
第十五类:调色板数据
第十六类:预报站点数据
第十七类:站点文字信息数据
第十八类:格点数据剖面图
第十九类:MICAPS系统命令行参数
第四章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方法
1、数值预报产品特点:种类繁多、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时空分布连续性好、预报误差特征极其复杂。

P74
2、造成数值预报产品误差原因:分析误差、模式误差。

P75
3、指导预报产品的作用:培训作用、提醒作用、控制作用、初始预报、最终预报。

P77
4、卡尔曼滤波方法及适用范围。

P87、P91
5、暴雨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

P92
6、暴雨预报的动力相似过滤方法。

P95
7、MOS大降水概率预报方法。

P102
7、螺旋度概念。

P121
第五章气象卫星图像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1、卫星气象学主要内容:气象卫星探测原理、气象卫星探测资料处理方法、气象卫星资料解释应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技术。

P127
2、气象卫星图像处理主要方法:几何校正、投影变换、增强显示。

P134
3、气象卫星图像识别云的技术方法。

型式(结构)、范围大小、边界形状、色调(亮度)、暗影、纹理。

P139
4、卫星云图上三种云(积状云、层状云、卷状云)特征。

P140
5、卫星云图上常见云型和云系:带状云系、涡旋云系、云线、云团、细胞状云系、逗点云系。

P141
6、发展成熟的逗点云系包括三部分云区:斜压带云系、涡度逗点云系、变形带云系。

P142221
7、雷暴云团与暴雨云团的差异。

P150
8、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定义和主要特征。

P151
9、热带云团分类。

季风云团、信风云团、“玉米花”云团。

P162
10、热带气旋中心的定位方法。

P162
11、热带气旋强度估计方法。

P163
12、水汽图像上常见水汽边界三类七种:组塞型式(头边界、内边界)、涌型(干涌边界、涌底边界)、特定型(平行急流边界、斜压叶状边界、回流边界)。

P174
第六章天气雷达资料应用方法
1、超折射定义。

P183
2、提高雷达估算降水可靠性需考虑的三个情况。

保证Z值测量的准确性、确定Z与I关系、观测密度。

P184
3、单体、多单体、超级单体概念。

P190
4、各类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

飑线~、锋面系统~、切变线~、台风~。

P194-
5、灾害性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

暴雨~、冰雹云~、雷雨大风~、龙卷母云~。

P202
第七章综合分析与预报
1、预报员一般思考与工作流程。

P221
2、局地气象条件分析。

气团指标(K指数)、温度-对数压力图分析、单站高空风分析、地形影响。

P225
3、常规气象要素综合预报一般流程或方法。

降水、气温、风力。

P228
4、常见的天气影响系统。

P230
5、高空急流次级环流。

P230
6、对流性天气预报着眼点。

P236
7、强雷(风)暴预报着眼点。

P240
(六)《浙江省天气预报手册》
第1章浙江省省情概况
1、浙江地理区位。

P1
2、浙江行政区划。

P1
3、浙江地形地貌概况。

主要山脉。

P3
4、浙江水文情况。

主要水系。

P4
5、浙江省大型水库概况。

目前有大中型水库4334座。

P8
第2章浙江气候概况
1、气候总体概况及四季气候概况。

P9
2、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情况。

P10
3、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日最大降水情况。

P14
4、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大风日数。

P19
5、蒸发情况。

P22
第3章浙江主要气象灾害概况
1、影响浙江主要气象灾害类别。

P23
2、台风灾害影响概况、台风灾害风险区划。

P23
3、浙江暴雨洪涝灾害概况。

P27
4、高温、干旱、低温、强对流、雾、霾等影响概况
第4章影响浙江的主要天气系统
1、台风、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阻塞高压、高空涡、高空槽、切变线、低空急流、锋面、倒槽、江淮气旋、东风波等影响概况及预报着眼点。

第5章热带气旋
1、影响浙江热带气旋分类(12类)。

P52
2、影响浙江热带气旋统计特征。

P53
3、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着眼点与注意事项。

P55
4、热带气旋转向条件。

P59
5、影响热带气旋降水的因子。

P78
6、各类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降水分布基本情况。

要掌握平均态和极端最大、最少情况。

P81
7、历史上出现严重降雨影响浙江台风的环流特征、物理量概况。

P92
8、各类路径热带气旋风力分布特征。

P105
9、热带气旋风力预报着眼点。

热带气旋本体强度,与影响地距离,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形势配置,冷空气配合。

P109
10、▲了解卫星雷达资料在热带气旋分析预报中的作用。

云型分析、中心定位、强度估计、移向判断、降水估测……。

P116 第6章浙江梅雨
1、定义梅雨的基本着眼点(共同点)。

P133
2、▲浙江梅雨降水主要影响分型。

全省一致性、西北-东南型、东西型。

P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