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肠汤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肠汤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药汤剂清肠汤口服配合中药灌肠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83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1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清肠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3.8%(31/42);治疗组完全缓解17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3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清肠汤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具有清热利湿、祛腐生肌的功效,可改善肠道的病变状态,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清肠汤;保留灌肠;临床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泄泻”等范畴[1],是一种广泛累及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规西医治疗多给予水杨酸类、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2]。

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作者采用中医药疗法对本院部分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住本院的83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②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中规定的诊断标准[3];
③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中规定的诊断标准[4]。

排除标准:①对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②合并肠穿孔、狭窄、直肠息肉以及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者;③合并其他肠道疾病以及肠道恶性肿瘤者。

其中男47例,女36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37.4±6.9)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1±1.4)年。

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案
1. 2. 1 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57):初始剂量1 g,2次/d;逐渐加至1 g,4次/d,连用3个月,治疗期间每月检测肝肾功能。

1. 2. 2 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清肠汤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①清肠汤处方:炙甘草5 g、败酱草15 g、白术15 g、槟榔10 g、当归10 g、黄连15 g、肉桂6 g、大黄6 g、茯苓15 g、木香10 g、白芍15 g、黄芩15 g。

水煎取汁200 ml,1剂
/d,100 ml/次,2次/d。

②中药保留灌肠处方:丹参15 g、牡丹皮15 g、黄芩15 g、地榆15 g、黄连15 g。

水煎取汁200 ml,1剂/d,分2次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6次/周。

1. 3 疗效评定标准[5] 完全缓解:发热、腹泻以及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消失,内镜检查显示病变肠道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发热、腹泻以及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内镜检查显示病变肠道黏膜轻度炎症表现;无效:临床症状以及内镜检查显示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完全缓解13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
3.8%(31/42);治疗组完全缓解17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39/4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18,P=0.0178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泛,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结肠和直肠,但炎症侵入较浅,一般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该病病程迁延,常规治疗效果较差,常反复发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祖国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肠风”以及“痢疾”等范畴,湿热之邪是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因素。

外感湿热邪气可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之邪稽留不去,进而聚湿生热,内蕴肠腑,可损伤脾胃,阻滞气血运行,气滞血瘀,内外合邪,腐败血肉,终致迁延不愈。

故清热燥湿、益气健脾、调气和血为治疗关键。

作者采用清肠汤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方法对本院部分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清肠汤方中黄芩、黄连为君药,二者善于清热燥湿解毒,味苦性寒,入大肠经。

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木香、槟榔行气导滞,白芍、当归养血活血、缓急止痛,六药共为臣药。

败酱草消痈排脓、清热解毒,大黄清热燥湿、泻下通腑,二者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中和药,肉桂辛热温通,功兼佐使。

诸药合用,可益气健脾、清热燥湿。

而丹参活血消痈,牡丹皮、地榆祛腐生肌、清热凉血,黄芩、黄连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诸药合用灌肠,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活血祛瘀、清热利湿解毒,起效迅速,有效改变肠道病变状态。

综上所述,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可作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凌娜,刘天峰,李龙.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型3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15-16.
[2] 荆晶.溃结汤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20例. 现代中医药,2014,34(2):26-2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4] 张声生,李乾构,沈洪,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27-532.
[5] 伍群业.中药口服和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2):96-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