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刀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名刀
二刀:雌雄两把古代名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
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兴国: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百胜刀: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赤冶刀: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定国: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神术: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建平: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善胜、威胜:古代名刀。
《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朝之: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麟嘉:古代名刀。
《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七圣刀:古代名刀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
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
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
《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巨刀:刀的一种。
《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
《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龙刀:古代名刀。
《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龙泉太阿:古代名刀。
《南史·王蕴传》:为广德令,欲以将领自奋。
每抚刀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
龙鳞:①古代名刀。
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
《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
②古代名匕首。
《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
……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古代名刀。
《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
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
《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百炼:古代宝刀。
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
百辟刀:古代兵器。
魏武帝曹操令制。
《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
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
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安陵:古人名刀。
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古代名刀。
宋·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阮师刀:古代名刀。
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
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
《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含章:古代名刀。
《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灵宝:古代名刀。
《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
三国时期张飞所佩腰刀。
又称新亭侯。
《刀剑录》: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
铭曰新亭侯
宝钿刀:古代名刀。
《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郑刀:古代名刀。
《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
青犊:古代名刀。
《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二曰青犊
鸣鸿刀:古代名刀。
《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
《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
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孟劳:古代名刀。
《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
公子友处下,左右回:孟劳。
孟劳者,鲁之宝刀也。
公子友以杀之。
神力:刀的一种。
相传为诸葛亮指挥下百炼而成。
《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
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
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
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
取水者捍言不杂。
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
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力。
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
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
《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
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
泰山宝环刀:古代名刀。
《列异传》:仙人王方平,降陈节之有,以刀一口,长五尺三寸,名泰山宝环,曰:此刀不能为馀益,独卧卦可使无鬼,入军不伤,勿以入厕,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后有从汝求者,可争与之。
后果有与载钱百万清刀者素质:古代名刀。
魏文帝曹丕《典论》:余造百辟宝刀三,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
《太平御览·兵部·刀》: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桂溪刀:古代名刀。
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宿铁刀:古代名刀。
《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鸾刀:古代名刀。
《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
《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
铜口刀:古代名刀。
《傅成奏事》:尚书旧给介士二百人,人给大铜口刀一枚
银装刀:古代名刀。
《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
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脱光:古代名刀。
《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仪刀:《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
小篆书,长四尺
漏景:古代名刀。
《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三曰漏景
警恶刀:古代名刀。
《山堂肆考》:杨贵妃文玄琰,小时尝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间佩之,或前有恶兽盗贼,则所佩之刀铿然有声,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恶刀
短刀:刀的一种。
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
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
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
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
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
单刀一般式样较小,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
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
步战所用。
形状与一般刀相同,刀身厚,刀背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步战所用。
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
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
《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千牛刀:利刀别称。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宰牛数千头,所用刀仍锋利无比。
故后世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
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
可两手同时握把。
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
子
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种。
《三才图会》: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
演变成现今短刀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刀:古刀名。
《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
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
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
仪刀:唐代军刀。
《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
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
《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
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
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
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
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
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
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
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
《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
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
《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
《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叶刀:其刀身形似柳叶,故名。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
上的文字。
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
《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
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
《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
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
《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
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
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温铜刀:古代名刀。
清代梁绍王《两般秋雨追随笔》载:传为明戎政尚书陆公完字遗物,恩陵赐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
"猨"通"猿"。
《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
步战用刀。
又名金背大环刀。
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
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
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
《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
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
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龙鳞宝刀: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
普净僧尼备此刀,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滚珠宝刀: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
明代广会高僧备此刀,精此术也。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
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
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
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
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
短刀的一种。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
短刀的一种。
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
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
柄以木制,长四寸半。
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刀:少数民族兵器。
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
取用时则自然挺直。
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
短刀的一种。
后又称之为倭刀。
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胁差。
鱼皮贴香木为鞘。
刀身长而窄,两面开刃,刀刃犀利,装饰精美。
故宋欧阳修有《日本刀歌》赞之。
苗刀刀柄较长,为双手执用,杖其锋利,故刀法较为简单,明代武术家程宋猷将其用法化入我国传统刀术,著有《单刀法选》,使之广为流行。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
短刀的一种。
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
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
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刀: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刀。
《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锋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
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
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
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
刀形有
直、曲两种,均有血槽。
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
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
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
也有细竹蔑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傈傈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
短刀的一种。
刀大小不等,刀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
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
织细藤缠束之。
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刀:少数民族兵器。
又称"西番刀"。
短刀的一种。
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
藏刀刀身短,刀尖锐利。
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
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
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彝族短体插刀:少数民族兵器。
短刀的一种。
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刀将于腰带中。
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
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
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宝刀:锋利钢刀的泛称。
《南史·陈世祖传》:为临川王,梦梁武帝以宝刀授已。
魏文帝《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
"
回回刀:古代名刀。
《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
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
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吴刀:古代名刀。
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
斩马刀:宋代有名步战用刀。
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
《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
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葛党刀:古代名刀。
《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
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蜀刀:汉代军的一种。
刀首有环。
《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鱼刀:托曰“将砺石”。
还,非为鱼也。
郎至鱼所,见有两石,信之而去。
文始
异之。
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成两刀,举刀向鄣,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
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
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蒿,由是人情渐附
中国历代名剑
轩辕剑:黄帝所铸,首山之铜,天文古字,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腾空:颛顼所有,《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禹剑:夏禹所铸,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藏之会稽山
启剑:夏王启铸,铜,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剑:夏王太康铸,铜,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夹剑:夏王孔甲铸,牛首山之铁,铭曰夹,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定光:殷太甲铸,文曰定光,古文篆书,二尺,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照胆:殷武丁铸,铭曰照胆,古文篆书,三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镇岳尚方:周昭王铸,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昆吾剑:周穆王时西戎献,链钢,长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骏:周简王铸,铭曰骏,大篆书,三尺,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干将莫邪:吴人干将莫邪所造,铁,《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越五剑:越欧冶子造,铜锡,《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越八剑:越王使工人所铸,采金,《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龙渊:楚命欧冶干将所造,铁英,《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
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诫:秦昭王铸,铭曰诫,大篆书,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定秦:秦始王铸,采北祗铜,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三尺六寸,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神剑: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
赤霄: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神龟:汉文帝铸,三尺六寸,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八服:汉武帝铸,铭曰八服,小篆书,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毛:汉宣帝铸,二剑铭皆小篆书,三尺,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衍: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书,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乘胜万里伏:王莽铸,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三尺六寸,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更国:更始刘圣公铸,铭曰更国,小篆书
秀霸: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小篆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龙彩: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金剑:汉章帝铸,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安汉:汉顺帝铸,铭曰安汉,小篆书,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铸
中兴:汉灵帝铸,文曰中兴小篆书,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後一剑无故自失
孟德: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袁绍所得,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蜀八剑:蜀昭烈帝铸,采金牛山铁,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
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文士剑:杨修献魏文帝,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吴六剑:吴大帝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大吴:吴大帝孙权铸,采武昌铜铁,文曰大吴,小篆书,各三尺九寸,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
流光:吴王孙高铸,文曰流光,小篆书,建兴二年铸
皇帝吴王: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建衡元年铸
步光:晋怀帝铸,铭曰步光,小篆书,五尺,永嘉元年铸
五方单符:晋穆帝铸,铭曰五方单符
隶书: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神剑,晋孝帝铸,铭曰神剑隶书,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定国:宋武帝铸,铭曰定国,小篆书,永初元年铸此剑後入于梁
永昌:宋废帝昱造,铭曰永昌,篆书,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梁神剑:陶弘景造,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长短各依剑术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口镇山,北魏道武帝造,隶书,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沉水龙雀:夏赫连氐造,铭曰大夏龙雀,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
太常:北魏明元帝造,铭背曰太常
四尺千金剑:唐晋公王铎所有,《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火精剑:唐德宗所有,《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酉蕃宝剑: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古铜剑:宋苏轼所得,《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
楚铜剑:宋郑文所得,《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安定剑:明初安定王所贡,《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