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汇成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汇成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外跨”主要是指散文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交叉与交融。
比较典型的是散文与诗歌结缘,从而形成两种文体:一是“散文诗”,二是“诗的散文”。
对于前者,人们往往比较熟悉,像鲁迅《野草》中的多数作品是散文诗;对于后者,人们多有忽略,如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多属于诗的散文。
不少人将散文诗当作散文,其实它是诗。
与散文诗相比,诗的散文不是诗而是散文,它虽有诗意,但诗性不如散文诗浓。
诗的散文不分行,是连缀的片段,不像散文诗需要分行。
因此,鲁迅《野草》中的《雪》是诗的散文,而不是我们长期以来认为的散文诗。
散文与小说的交融,也是一个重要现象。
在鲁迅、废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的一些小说中,可见散文化的笔法与意趣。
因此有时很难分清甚至无法归类,他们的一些作品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
近些年,有作家提出散文写作的跨文体问题,甚至认为散文完全没必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可让散文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跨越”和“越界”。
当然,还有一些更大胆的设想与突破意愿,即让散文进入一个不受阻隔甚至没有规约的境地:在散文中加进电影的蒙太奇,产生刹那的闪耀;将散文与其他文体杂交,形成“非骡非马”的一种“四不像”的散文,这不仅是一种文体“跨界”,更是一种观念“越界”。
应该说,突破散文的种种限制,让它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中受益,也让散文的分类更加丰富多样,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也要注意其风险和失误,那就是过度“跨界”,从而失去散文体性和导致异化。
如将更多诗性加入散文,就会将散文变成诗,至少使散文失去真实与自然。
杨朔曾自豪地宣称,他写散文的最大秘诀是“将散文当诗来写”,这固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其最大问题是,诗的夸饰和炫张会让散文失去自然平和之致,导致情感失真与泛滥。
这在余光中、余秋雨的散文中多有表现,如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老得好漂亮》《莲恋莲》,不谈内容,只看题目就会感到情感的做作与虚妄。
又如用小说等笔法写散文,其长处是可通过讲故事增加作品的长度和张力,但最大问题是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
因此,散文的“外跨”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决不能因过度跨越而使散文失去文体特性和文类本性。
(摘编自王兆胜《关于散文的跨界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是一种文体,它可以与小说、诗歌等文体交融,产生“散文诗”“诗的散文”“小说式散文”等“四不像”散文。
B.散文不止可以文体“跨界”,还可以在观念上“越界”,即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甚至让散文不受任何规约。
C.散文突破各种限制,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弊端是如果过度“跨界”,容易失去散文体性和导致异化。
D.散文如果过多地加入诗性,虽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可能使散文变成“诗”,让人觉得失去了真实与自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散文跨界的类型,开宗明义,起总领全文、为后文的阐述张本的作用。
B.第二、三两段为并列结构,第四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列举出一种更激进的主张。
C.第五段针对前文,提出散文跨界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把握好跨界的“度”。
D.第五段以余光中散文为例,证明散文跨界可能导致“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鲁迅的作品集《野草》称作散文诗集,那么其中部分作品不宜收入其中,因为它们不是诗,而是散文。
B.鲁迅《野草》中的《雪》与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一样,能读出诗意,但都是连缀的片段,没有分行。
C.读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近现代作家的某些作品,我们很可能难以清楚界定它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
D.就普遍认同的散文创作原则来说,如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称为散文,那么它记录的就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
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
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
文
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
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C.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D.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5.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
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材料二
2004—2019年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摘编自《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材料三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国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
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
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
“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
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材料四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
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限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15年和2016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美国,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B. 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C. 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1年短暂回落后连续几年上升,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共计166家。
D. 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 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他国家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 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9.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 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 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人墓碑记》)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①·晚桃
刘长卿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注]①礼部李侍郎是礼部副长官,掌贡举,此诗为投卷之作,即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欲然”三字写出了初夏时节“深涧底”桃花灼灼盛开的样子。
B.颔联交代了桃花晚开的原因,所处地势低下,节候时间较晚。
C.“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赞扬了晚桃默默无言,无私奉献精神。
D.尾联诗人邀请李侍郎前来赏花,不要让桃花空自艳丽于幽林之前
15.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所给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使之与所给句子组成一副语意相关的对联。
(1)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有效防控夏季节高温天气导致劳动者中暑及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劳动安全健康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级工会要因时因劳调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最大限度减少夏季高温天气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的
不利影响。
各级工会还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群众监督职责,督促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要求,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
要协助和督促用人单位制订防暑降温工作方案和高温中暑应急预案;代表劳动者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
18. 请为上面的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19. 请概括《通知》内容中的两条要求,每条不超过18个字。
四、写作(60分)
20.以“锤炼”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中没有提到“小说式散文”,而且“散文诗”“诗的散文”不能称作“四不像”散文。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证明散文跨界可能导致‘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的观点”错误,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散文跨界可能导致“散文失去自然平和之致,导致情感失真与泛滥”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与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一样……”错误,相关原文“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多属于诗的散文”,意思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属于诗的散文,选项说法以偏概全。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语言轻松诙谐”表述错误。
本文写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生活艰难的妇女形象,无论是对文嫂悲惨命运、金昌焕自私、卑下、无耻行径的描写,均给人以沉重感,本文语言并不轻松诙谐,可用“平实清淡、简洁自然”来概括,深刻地揭露出了最真实的人性。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