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金属结构胶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胶接强度与很多因素有关系,想一想有哪些?
胶接接头的内应力分布
❖ 影响胶接头强度的因素
❖ 工艺条件
❖ 胶粘剂
v 含有极性基团的粘料的胶粘剂同时具有很强的内聚强度和粘附 强度;结晶度大的粘料内聚强度大,但粘附力差。
v 粘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合理,太大润湿性差,太小内聚强度差; v 增塑剂、填料和溶剂 v 胶粘剂储存期
❖ 固化压力,可以改善胶接表面贴合质量,有利于润 湿作用;挤出空气和水分等杂质;
❖ 升温速率及降温速率,合理控制胶粘剂反应速度; 较小接头的内应力和制件变形。
❖ 胶接内应力对胶接强度和耐久性影响很大;
❖ 胶接内应力的来源有三:
❖ 固化时胶粘剂体积收缩产生的收缩应力;
❖ 胶粘剂和被粘物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产 生的热应力;
(2)静电理论
❖ 当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无扩散而密切 接触时,两者的界面张力笑道接近于零,这两个相相互吸引 导致两相之间形成一体并处于稳定的静电结合状态;
❖ 静电理论认为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就是形成了这种静电结合 状态;
❖ 1953年提出的双电层理论认为在胶接接头中存在双电层,胶 接力主要来自双电层的静电应力,双电层存在于不同相内的 荷电粒子由于两相性质差异引起的转移而形成的。
❖ 干燥环境下构件破坏较慢,潮湿环境则相反,在应力-潮湿 联合作用下破坏更快;
❖ 引起胶接部位破坏的因素包括:
❖ 水或潮湿环境 水通过胶粘剂迅速扩展,引起胶层膨胀 变形产生内应力,并导致强度或其他性能下降,水还 可能引起某些树脂材料降解,水有可能与金属/金属氧 化膜发生发生水合作用,进而引起金属腐蚀。
➢ 磁场 聚合物的分子在某方向上可能发生取向排列,因此可在不给变体积 和重量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磁场提高胶接强度。
➢ 接头形式和尺寸 对胶接强度影响很大,例如搭接末端削斜或开槽可以减 少应力集中等,后面详述。
➢ 测试条件
• 试件必须符合标准; • 加载速率 ,一般情况
下剪切强度、拉伸强 度和剥离强度随速率提高而提高,当加载速率变化较大时可能导致破坏模式的变 化;
❖ 静电理论解释了胶粘力与剥离速度的关系,但该理论不具有 普遍意义,包括静电引力对胶接强度的贡献太小,不能解释 互溶的高聚物胶接时无双电层现象等。
(3)扩散理论 ❖ 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通过相互扩散形成牢固的接头,两种具有相溶性的
高聚物相互接触时,由于分析或链段的布朗运动而扩散,在界面上互溶, 导致胶粘剂和被粘物的界面小时和过渡区的产生,从而形成牢固的接头。 ❖ 扩散理论在解释聚合物的胶接方面得到了公认,但不能解释金属、玻璃 等无机物的胶接。 (4)机械结合理论 ❖ 该理论认为液态胶粘剂充满被胶接物表面的缝隙和凹陷处,固化后在界 面区产生咬合连接或投锚效果。 ❖ 通过对木材胶接的试验和观察验证了机械结合理论; ❖ 但该理论不能解释具有光洁表面的物体之间的胶接现象。
❖ 吸附理论认为吸附引力是胶粘剂与被胶接物体的分子间距达 到10埃以下时,产生的分子间引力,即范德华力,其作用能 为:
❖ 当胶粘剂与胶接表面的极性越大,接触越紧密,吸附作用越 大。
❖ 吸附理论将胶接现象与分子间作用力联系起来,但也存在明 显不足:
❖ 不能解释胶粘剂与被胶接物体的胶接力大于本身强度的事实; ❖ 不能解释胶接力与剥离速度有关; ❖ 不能解释一些极性过大的材料胶接强度反而下降的现象;
❖ 界面层的结构与性质对接头影响巨大,包括 强度、抗裂纹扩展能力等,而且这种性质将 随物理的、力的及环境的作用和时间而变化, 也随界面层不同深度而变化。
❖ 胶接界面层的粘附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胶接理论
❖ 目前还没有十分完美的理论来解释胶接强度,但从 物理、化学和机械等方面建立了一些理论。
(1)吸附理论 ❖ 胶接作用是胶粘剂分子与被胶接物分子在界面层上
➢ 内应力 内应力导致胶接强度大幅降低,容易导致界面裂纹的产生,在内 应力连续作用下,界面裂纹或缺陷或慢慢发展直至破坏。
❖ 胶接接头设计
❖ 接头形式对胶接强度影响很大,在设计中主要考虑 受力情况和强度要求。
❖ 在飞机结构中,有些接头不宜采用胶接接头;
❖ 接头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强度与刚度 胶接强度计算要在规范的安全系数外,考虑附加安 全系数,取值在2~3,与常规铆接设计相比,胶接接头需要进 行试验验证;
❖ 胶粘剂的固化
❖ 胶粘剂以液体状态涂覆在被粘物表面上,在润湿被粘物表面后,需要通过适当的 方法将液态胶粘剂变成固体,以获得胶接强度,这个过程即为固化。
❖ 固化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实现。
❖ 影响胶粘剂固化的因素
❖ 固化温度(关键),促使胶粘剂熔融,改善润湿; 增大分子能力,加快聚合反应和固化速度;提高热 固性树脂的最终反应速度,形成胶粘剂交联度;促 使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 温度 高温引起胶层变化、内聚强度下降,或导致降解、分解 和氧化,在持久载荷作用下发生蠕变破坏,而低温导致胶层 变脆;温度变化导致材料膨胀不一产生内应力;高温高湿环 境往往引起和加速破坏。
➢ 应力 过大外载应力导致接头破坏;持久载荷导致胶粘剂蠕变 破坏;在高应力和应力集中区易产生微裂纹导致破坏;内应 力则进一步是破坏加速。
❖ 胶接接头是面承载作用,提高了结构抗压强度,比强度比刚度高。胶接 加筋板比同类铆接壁板提高抗压强度约20%胶层还具有优良的止裂性能;
❖ 胶接连接表面光滑,没有突起,对气动性能有利;
❖ 胶接连接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适用于水密、气密和油密结构,还具有 较好的绝缘和抗震性能。
❖ 胶接的缺点:
❖ 接头的抗剥离强度很低,抗不均匀扯离能力很弱; ❖ 工作强度一般不高于260℃;(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尤为致
❖ 几何尺寸
v 胶层厚度 一般厚度控制在0.03~0.15mm之间,但不同的测试 方法和强度要求存在不同的最佳厚度值;
v 被粘物的外形和尺寸 影响接头的刚度和接头上的盈利集中系数, 胶层的均匀程度和固化交联程度,从而影响承载能力。
➢ 工艺条件
✓ 表面处理
• 脱脂处理 取出被粘物表面的油脂等杂质;
• 表面粗糙度 对金属表面进行打磨或喷砂处理;
• 表面性质 不同材质被粘物的表面性质和状态对胶接强度影响 相当大,同样的胶接剂金属胶接接头的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 钢-铝合金-纯铝-锌-铸铁-银/金-锡/铅;
• 表面温度要适中;
• 化学处理 在铝合金胶接中常采用。
✓ 固化
• 制定合理的固化工艺并实施是胶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例如 固化温度高于胶层的菠萝花温度时胶接强度随着固化程度的 提高而提高,当固化温度低于胶层的玻璃化温度时则相反。
❖ 胶接:利用胶粘剂与被粘物表面之间的粘附 力,将被粘物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具有一 定力学性能的方法。
❖ 胶接包括金属结构胶接、非金属结构胶接 (复合材料)、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金属结构胶接。
❖ 飞机中有很多胶接结构。
❖ 飞机胶接结构分类
❖ 胶接的优点:
❖ 不同材质、不同厚度和多层材料的连接;
❖ 大致可以将胶接接头连接的作用力分为粘附力和内聚力两种, 粘附力是胶粘剂与被粘表面之间由于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产生的 综合作用力;内聚力是胶粘剂固化后本身产生的,共同构成了 胶接强度,由此产生相对应的破坏,粘附破坏和内聚破坏。
❖ 胶接界面层是由被粘物表面层及其吸附层、 靠近被粘物表面的底胶及胶组成,其中可能 还混杂了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空气、水、杂 质等。
命) ❖ 胶接质量影响因素很多,强度性能离散性很大,质量控制要
求严格; ❖ 胶粘剂一般式高分子材料,耐老化问题严重; ❖ 胶接质量的无损检测手段还需进一步提高。
胶接接头的形成
❖ 胶接接头是胶接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关键部位,胶粘剂相与被胶 接相形成必要的具有稳定的机械强度的体系,其内部结构非常 复杂。
❖ 强度是判定胶接接头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被粘物影响层、胶层、 界面层的尺寸很少很难用传统的载荷试验判断。
❖ 润湿是接触固体的液体在固体表面流动扩散的过程,扩散的难易程度为 润湿性。
❖ 杨氏方程 ❖ 接触角 ❖ 固体表面张力 ❖ 液体表面张力 ❖ 固液界面表面张力 ❖ 润湿的三种情况: ❖ 扩展润湿:液体能在固体表面自由展开并铺满固体表面,接触角几乎为
0,条件是固体表面张力大于固液界面表面张力与液体表面张力。 ❖ 浸没润湿:将固体浸没在液体中,液体浸没固体表面的每一个空隙,在
相互吸附产生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其中 物理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作用力包括分子间界面粘 合力和体相内聚力是由范德华力和氢键力构成的; ❖ 此理论实质上是以表面能为基础,胶接的好坏取决 于润湿性,润湿性越好,被胶接体越能与胶粘剂分 子之间紧密接触产生吸附,胶接界面形成巨大分子 间作用力,同时派出胶接体表面吸附的气体,减少 了胶接界面的空隙率,提高了胶接强度。
实际胶接结构中常采用的方式。 ❖ 接触润湿:液滴只浸润与液滴接触的固体表面。
❖ 影响润湿性的主要因素 ❖ 被粘物的表面能,表面能越高,表面张力越大,金属及其氧
化物(硬度高、熔点高)属于高能表面,有机物和聚合物属 于低能表面; ❖ 粘结剂的表面张力应较低; ❖ 被粘表面的低表面能污染层影响,因此需要采用物理或化学 方法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 ❖ 表面粗糙度影响,表面的真实表面积与视表面积之比为粗糙 因子,当接触角小于90度时,越粗糙润湿越充分; ❖ 浸润速度的影响,取决于胶粘剂的粘度、表面自由能等。
❖ 使用的胶粘剂要与飞机同寿命,要进行环境条件下寿命试验, 并确定胶接构件的日历寿命;
❖ 使用环境要求
❖ 材料相容性
❖ 工艺性和经济性要好,易于施工,适用期和贮存期长,尽可能 选择国产胶粘剂;
❖ 被粘材料不同时要考虑电化学腐蚀问题;
❖ 表面处理要耐久性能好,表面粗糙度一般在Ra3.2-0.8之间。
(6)化学键理论 ❖ 该理论认为胶接作用主要是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发生化学
反应,在化学键力作用下获得高强度的主价键结合。 ❖ 化学键的形成需要两相物质达到原子间的接触状态,而且需
要满足一定的量子化学条件,事实上,胶接部位的两相物质 的接触点很少,能形成化学键的接触点更少,但化学键对胶 接强度的影响依然很大,这是因为化学键力远大于分子间的 作用力; ❖ 化学键对胶接接头的抗水、抗介质腐蚀能力以及防止裂纹扩 展的能力很重要,但无法解释大多数不发生化学反应的胶接 现象。 ❖ 还有一些其他理论,配位键理论、弱界面层胶接理论、流变 理论等。
➢ 盐雾环境 是胶接接头腐蚀破坏的重要原因。
❖ 胶接强度
❖ 对于钣金结构胶接接头,目前连接形式主要是面连 接,存在四种受力形式:剪切、均匀扯离、不均匀 扯离和剥离。
❖ 搭剪是单搭接头最常出现的受力形式,对单搭接头 进行拉伸是检验接头强度的主要方法;
❖ 试验证明:当胶接宽度一定时,增加搭接长度,接 头承受的破坏载荷有所提高,但达到一定长度后, 承载能力很难提高了;
❖ 在飞机铝合金胶接构件中,具有以下破坏特征:
❖ 破坏通常发生在界面处或附件,即铝和氧化层与胶/底胶制件 的界面处出现脱粘或腐蚀,宏观上属于腐蚀-粘附破坏类型;
❖ 破坏常起始于构件暴露的边缘,例如贯穿胶层的铆钉孔、螺 栓孔的边缘、接头边缘、壁板边缘,然后扩展;
❖ 破坏处均存在轻微的拉力作用;
❖ 使用年限长短不等的构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胶接破坏隐兆;
❖ 提高疲劳强度,大幅减少连接件数量和重量;
❖ 铝合金薄板胶接结构的疲劳寿命比焊接结构高20倍,比铆接结构高15倍, 耐声疲劳强度也优于铆接结构和点焊结构。
(注:声疲劳是飞机或火箭等飞行器的金属结构在声频交变负载作用下产 生裂纹或断裂的现象,在飞行过程中金属结构处于强噪声环境中,薄板 结构由于声致振动而产生疲劳,或引起铆钉松动,有时会引起蒙皮撕裂。 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声疲劳问题愈加突出。)
❖ 固化时胶接制件各处温度不均而引起的附加热应力。
❖ 胶接内应力将引起制件变形,在后续的装配中需要 强迫力进一步引起新的内应力,还可能加速胶接老 化,降低胶接制件的使用寿命等。
❖ 胶接接头的破坏
❖ 胶接接头的破坏位置与部位将随着接头的几何参数、胶粘剂 体系的力学性能、接头所受载荷类型和加载速率、环境条件 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