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体系。 2. 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 学体系。 它们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 思想方法等都是一致的。 在当代中国, 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 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旗帜。 (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 会,但社会发展程度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 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 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 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至少需要 一百年时间。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脱胎于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现实状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 衡)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其简明的概括。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 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 集中到一点, 就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邓小平 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的展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 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以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 4.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发展的动 力,也是社会持久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解决 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 “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政局的稳定,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邓小平极为重视改革、 发展和稳定之间 的关系。 要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 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在社会政治稳 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它 们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 果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第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 第 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现实意义。 它是探索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 和时代的要求, 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 观念, 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 错误倾向,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把对社会主义社会 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这一根 本任务的依据: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因为生 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 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第四, 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2.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离 开发展, 坚持党的先进性,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 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第二,必须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 用发展的办法和发展的成 果来解决前进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 重要经验。第四,这里的“发展”是指以人为本的、经济和社会 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见,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有特殊的重 要性和迫切性。 3. 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 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 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因此,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3.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创新;第二, 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第三,它是我们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 破解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重要 指导思想: 第四, 它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 水平的内在要求。 4.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党的十 六届三中全会指出,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要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 观的具体体现。只有按照这“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 实施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根据 邓小平的设计, 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 展的战略目标,是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基本实现现 代化。 实现这一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1991 从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 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努力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我国已胜
一、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 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 特色的革命道路,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和 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新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兴起, 是邓 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我国社会主 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 是邓 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 第四,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 土壤。 3.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即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 理论初步形成;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87 年党的十三大,邓 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1987 年党的十三大到 1992 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 论体系。其中,“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主要标志。 4.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1997 年 9 月,党的十五大把邓 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8 年 3 月,九届 人大二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系统概括,主要内容有: 1.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 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3.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4.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 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强调必须实行对 外开放, 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 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7.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 代化要分三步走。 8.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必须 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的领导,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 子, 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 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 9.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 创造性构想。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位 1.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 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形成了
2.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 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兴衰的经验教 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 改革开放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导致的国情与党 情的一系列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 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 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 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 是与其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它反映了当代世 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 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 器, 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 2. “三个代表”是在科学判断我们的党历史方位的基础上 提出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 基和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 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时俱进,就 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 性。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 路线的核心。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根据实 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 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其中, 理论创新是前提, 是关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之所以把这两个问题作为首 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失误和曲 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遇到的分歧与困惑, 归根到底在于对这两 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认清社会 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 2.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 在 1992 年春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精 辟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特征: 第一, 在目标层次上揭示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两个 目标层次。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过去讲社会主义只 讲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