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十月联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秋季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十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8年10月12日上午 10:30—12:00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的答题卡,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截了当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6页、27题。

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情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供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C、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
D、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
2、《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只因与贾政同姓,拿着宗侄的名帖去拜见贾政,便“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得到了金陵应天府的差事、由此判断,清代的选官制度
A、以察举制为主要方式 B、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C。

标准具有多样化特点 D、依据人才的品德能力
3。

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

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

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习惯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

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4、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此变化
A、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B、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
C。

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 D。

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5、。

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

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

”材料现象
A。

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 B。

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
C。

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D。

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
6、“中国人的习惯是如此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往常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
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廉价,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7。

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谈到:“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
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

”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B、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C。

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8、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

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人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
许。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这表明明朝
A、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B。

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C、采取政策鼓舞农民消费 D。

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9、“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
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
B、治国者要崇尚贤能
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
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
10。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特别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
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
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11。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十三行”辞退员工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12、 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借口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商标的颜色与其生产的‘‘玫瑰"商标颜色相近,向香港当局诬陷“南洋”侵权、香港当局强行将南洋价值巨大的“白鹤”牌香烟焚毁,使其被迫放弃“白鹤”商标、这说明
A、近代民族企业缺少法律保护B、外国资本极力排挤民族企业
C。

民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持 D、民族企业发展缺少民众支持
13。

1926年下半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应(将土地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农民的支持,胜利是不估计的",同时又提醒“在当前任务方面,必须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协商一致"。

材料表明
A、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以及时指导 B。

土地问题是当时国共最大分歧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日趋明显 D。

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1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

借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B、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C、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D、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15。

Xi jinping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景”。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截了当反映出人民政协
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B。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通过协商监督民主D。

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16、梭伦时期,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

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民主教治处于繁荣时期B贵族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

平民权益得到充分肯定 D、重视维护城邦民主秩序
17、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动在论述英国宪政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
然地发展起来的。

在那儿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

”佐藤功强调的是
A。

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

英国宪政的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C、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

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
18。

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方法,不管大伙儿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

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A。

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B、贯彻三投分立的原则
C。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D、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柱的法律,等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的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20、右图是1890-1910年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对比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了
A、英国的工业水平最为先进B、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
C、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最落后
D、欧洲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
21、有人说:“《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

它不是冰,面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

我们为什么不使历史重新沸腾起来呢?”该观点认为《共产党宣言》
A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B、特别容易导致过激行为
C、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D,是当今世界的最佳选择
22。

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正义的落脚点是一种秩序……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依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
这从侧面反映了柏拉图主张
A、社会平等B、精英政治 C、等级秩序 D、主权在民
23、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儿,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

这说明孟德斯鸠
A、主张回归自然B。

反对教会特权 C、追求社会平等D、倡导权力制约
24、“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

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

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

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荚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
军著《再全球化》
(1)依照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14分)
(2)依照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比较中国两次融入“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10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

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

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

公元前494年,当时罗马同邻近部落发生战争,而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贵族被迫承认了平民选举保民官和召开平民大会的权力,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会获得特里布斯会议(itia Tributa称号,但其决议仅对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一个由贵族和平民构成的十人立法委员会。

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个铜袁上、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请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春秋时期郑国的“铸刑书"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差异,并完成以下表格。

(12分)
2018年秋季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十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

⑴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8分,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

)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6分)
⑵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苏冷战缓和及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推动、(6分,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
特征(4分):
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2分)
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

(2分)
26、⑴特点:通过立法方式进行;具有民主革命色彩;教育体系完备;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公民教育。

(8分,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

)
⑵影响:培养了近代人才,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近代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及学术进步、(8分)
27。

(每空2分,共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