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1:第21课 桃花源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K学习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K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
作者,又名,字,世称先生。
浴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2、用“尸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后遂无问津者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4、一词多义:
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寻病终()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5、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一一具答之一一咸来问讯一一皆叹惋
缘溪行一一便扶向路便要还家一一延至其家
语云一一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一一遂与外人间隔
二、合作探究
6、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
师提问。
7、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缘溪行古义:今义:
8、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
9、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3)写出渔人的行踪:
三、拓展提升
10、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 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1、《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
四. 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辩明字音
垂髻()发髻()俨然()邑人()
♦• • •
一阡陌()()诣太守()两鬓()
• • • •
)郡下(
豁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欣然规往:
二. 合作探究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
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对象:桃源人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为什么来这里?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
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
采访二、对象:武陵渔人
1.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
3.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
4.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
5 .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6 .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
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
2.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
三、拓展提升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5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o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 • •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一 -做客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 。
5.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四. 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三课时
1、 自主学习
背诵课文阶段 指导背诵:首先要理清渔人的行踪,请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渔人的行踪,然后 再进行背诵。
2、 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用原文语句回答:
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__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表明渔人总障感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 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2.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
6.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1. 2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
10.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ABC
1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拓展提升
K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K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
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K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iin ):确实。
④浣:洗衣。
3. 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②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 K 甲DK 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参*考*答*案★——
1、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漏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 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2、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后遂|无问津者
3、 K 要』通“邀。
邀请。
4、 略5略、6、略 7、 K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K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K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K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
黄发垂髻
(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②甫行数里
②悉如外人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K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K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K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K缘』古:顺着今:缘分,缘由
8、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髻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9、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10、略11略、
第二课时
一、1、垂髻(tiao )发髻(ji )俨然(yfin )邑人(yi )
阡陌(qian )( mo )诣太守(yi )两鬓(bin )
豁然(hud )遂(sui )骥( J1 )郡下(jun )
2、(1)田间小路交借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可以听到
(2)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中。
(3)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些情况。
(4)高兴地打算前去。
三、1・(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
2. B (2 分)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分,“何世”
“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分)
第三课时
二、合作探究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乂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
繁,民不聊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0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
号的事。
1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
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
1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
想社会?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拓展提升
1.①②fU
2.①交错通达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5.和谐安宁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