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里的移动性传播观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
第14卷第06期 Vol.14 No.062023年3月 March 2023
厄里的移动性传播观研究
何明阳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媒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

有关媒介本体的研究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其中媒介的物质性是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强调从物的主体性出发,研究媒介的物质属性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英国社会学家厄里开启了有关移动性话题的社会研究,并提出社会科学正处在一种有关移动性的转向。

厄里提出的移动性研究范式,与当下的媒介物质性研究有相似之处,但他侧重于从有关物的移动性出发,试图以物和人的移动性关系来理解现代社会,并认为移动性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核心属性。

文章通过对厄里及相关移动性学者思想的梳理与阐释,发现移动性研究与物质性研究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上有共通之处,媒介与人的关系均构成了两者的研究重点,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厄里的移动性传播观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以移动中的关系为视角思考当下的媒介现象,重新审视媒介及其基础设施对于人们社会活动与交往的塑造,关注媒介在移动性方面产生的不平等现象,补充人们对于媒介物质性的认识,进而推动有关媒介研究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移动性;物质性;媒介研究;媒介基础设施;传播思想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6-0001-03
一、移动性研究的脉络(一)移动性研究的溯源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处于社会中的人会不断联结,人会因与他人的连接而移动,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伴随着这种移动而塑造[1]492。

以此路径,西美尔建立了一个有关移动性和物质性的议题。

他在论述现代都市时指出,这种移动性打破了人与人的面对面接触,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距离。

因移动性所形成的距离,成为西美尔研究社会的一种分析方法和维度。

在他看来,世界是在无限的相互关系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一直建构的过程[2]。

体现在个人维度则是,个人必须求助于客体对象,建立自己与对象之间的一段距离,以此得到有关对象的客观印象[3]。

2006年,厄里和谢勒尔正式提出移动性研究范式。

基于交通运输媒介、互联网通讯媒介的快速发展,厄里认为运动的问题构成了现代生活和组织的核心,交通研究正在给社会学带来影响,一种“新的移动新转向”正在社会学中兴起[4]208。

这种转向的根据在于,传统的社会科学偏向于静态,忽略了人们的系统性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未研究社会生活的空间性及其变化。

而这种静态可以溯源到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定居主义传统。

定居主义传统,即居住或停留,个体对在
一个地方成家立业感到满意,才是人类生活在地球的方式[5],源自海德格尔的栖居概念。

文化地理学者克雷斯维尔认为,定居主义具有缺陷,定居主义传统仅将有界限的真实的地方、区域和民族作为研究人类身份和经历的根本基础,并以此为社会研究的基础单位[6]26。

厄里有关移动性的呼吁,与社会学家鲍曼的液态社会理论有相近之处。

他们都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流动的现代性,都关注人和物的流动。

但厄里强调的移动性与鲍曼强调的流动性有很大差别。

传播学者戴维·莫利在沿袭厄里的观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说明。

他指出,芝加哥学派受定居主义传统的影响,把人与人的联系建立在地方性的联系中,移民社区和现代城市导致人与人的陌生化,形成变化不定的流动环境,个人与地理上的社区分离,基于地点的社会性被去除。

因而,流动性是一种消极属性,破坏了社区的凝聚力[7]。

克雷斯维尔也指出,流动性长期以来与污染、破坏、灾难、危险和不稳定相联系。

但在后现代文化研究中,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则认为流动性是一种权力,像狂欢节所蕴含的短暂的流动性,就是对权威文化的反抗[8]。

约翰·菲斯克受狂欢理论的影响,认为移动性是受众对权威文化的对抗式解读,是对霸权的反抗。

从哲学上溯源,认为移动性是积极因素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德勒兹的游牧主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媒介物质性视角下的智能电动车与社会关系研究”
成果,项目编号:CYS22521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研究论文
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游牧意味着生成,游牧的目的就是摆脱严格的符号限制[9]。

因此,源于游牧思想的移动性,蕴含着解放束缚的意味,是一种积极的属性和权力。

(二)移动性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在厄里最早的移动性范式呼吁中,他认为有六种理论应包含在移动性研究中,即西美尔的流动性议程和城市研究、STS 研究、社会学的空间转向、情感地理理论、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对复杂系统的分析。

并且,他指出了七种路径:关注面对面情境的共存模式、时间和因果关系;使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来考察人的移动;以一种时空日志的方式来记录受访者的轨迹;开展网络民族志考察;考察个人在移动中的期待和氛围感;分析照片、信件、旅游纪念品等物品;考察移动中的转折点,如休息室、车站[4]217-219。

厄里的移动性研究是一次跨学科的研究尝试。

在认识论层面,厄里希望能将移动性提升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性、本体性概念[1]493-494,将现代性演化至移动性层面,以移动中的关系为视角考察人与物的社会关系网络。

厄里的移动性研究是对后现代性观念的一种探索,与当下的传播研究非常相似,既有物质上的物理运动,也有远程的信息传递,既包含传播的内容,也包含使传播得以可能的媒介。

特别是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人无论是流动还是静止,都离不开媒介的作用,基于移动性的视角来考察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能够带来理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二、移动性研究的对象(一)移动性研究的分类
厄里将移动性划分为五种类别:身体借助交通工具进行的具身移动;商品的流动;旅行者有关旅行想象的视觉符号移动;技术赋能下的虚拟旅行移动;基于通讯媒介的社交移动。

他对各类交通手段与通信工具体现出的不同的移动性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步行、火车、汽车、飞机这四种交通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认为阅读、交流、通讯本质上也是旅行,应将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乃至社交网络媒体纳入考察[10]。

厄里把物质类现象和人的精神活动都纳入考察,以各种要素的移动为出发点,涉及媒介、基础设施、人,以及地理要素。

从厄里对移动性的定义范围和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厄里的移动性研究实则是一种媒介研究,与詹姆斯·凯瑞所言的传播观和仪式观相吻合[11]。

(二)移动性研究的案例
除去在理论层面为移动性研究铺路,厄里还将移动
性应用在一些经验案例的研究中。

早期,他将汽车作为一种移动性现象进行着重考察,以栖居的形式来理解汽车,考察汽车的移动性给予人们的灵活性和强制性,分析与汽车相关的各种关系网络,认为汽车是一种人与机器混合的集合体[12]。

并且他提出,智能汽车将对人类生活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确如其言,如今智能化的电动汽车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涉及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自动驾驶功能改变了驾驶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人的驾驶行为和动作逐渐被物的主体性取代。

透过厄里对汽车的研究可以看到,他把汽车这种交通媒介纳入关系网络中进行考察,涉及使用汽车的人、被汽车影响的人,以及各种有关物。

在其论述中,考察了生产汽车的资本公司、个人的消费行为、汽车所塑造的各项产业、个人出行方式、汽车提供的文化以及汽车所影响的环境,认为关键的不仅仅是汽车本身,还包括与汽车相连的移动性系统。

除了剖析媒介本身的功能,他还着重分析了媒介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以及媒介对于个体身份的建构作用,探索在现代社会系统的情境中媒介塑造的各种关系。

不仅如此,厄里还十分关注因为移动性而造成的静止现象。

他认为,移动性不仅造成了全球范围内人、物、信息、资本的流动,还造成了新的不平等。

例如,他认为能够乘坐飞机去跨国旅行、参加商务活动的,大多是欧美国家的精英,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群进行跨国流动,使用的媒介与欧美国家的精英完全不同。

这映射了媒介研究中的欧美中心主义。

在这种移动性研究的影响下,学者阿迪对移民、游荡者、超级富豪的流动性分别进行了探索,认为流动性是一种身份关系,移动性是一种处理人、物体、事物和地点的方式,是一种与世界建立关系,参与和分析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抵制权力的方式[13]。

学者谢勒尔借鉴了福柯的谱系学和话语权力,认为移动性研究应包含移动性产生的自愿或非自愿的移动,其中移动系统、移动资本和移动空间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体现在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移动资本的集中化上,使得距离设施和资本近的群体的潜在移动性增强,而远离甚至与设施和资本断联的群体的移动潜力降低[14]。

因此,移动性研究的范围不仅仅是移动的对象,还包括移动性现象中产生的差异性、不平等性,以及不平等性的根源。

移动与静止的现象都被纳入考察,呈现出一种批判性取向的研究态度。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3
第14卷第06期 Vol.14 No.062023年3月 March 2023
三、移动性研究与物质性研究的呼应
在当前的媒介物质性研究中,传播学者从研究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转向研究媒介本身,即媒介本身成为研究本体。

透过这种转向可以发现,物质性研究与移动性研究有大量相似之处。

(一)理论层面的呼应
物质性转向大致可分为五种思想路径:以物为基础的哲学研究,以物为中心的理论分析,美学视角,具身视角,以及马克思主义传统下的物质性[15]。

这五种物质性的思想路径,基本都可以在厄里提出的移动性理论溯源中找到。

尤其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两者共同借鉴的理论,使得物质性和移动性都强调以一种网络化、系统化的思维来理解人和物的关系,以摆脱人与物的二元对立。

在具体的研究方面,丁方舟强调从媒介理论理解物质性,将物质性问题分为技术、身体、空间、话语四个维度[16]。

默多克则认为物质性有三个不同维度的定义:传播系统依赖的物质资源,支撑日常传播活动的装备与设施,建构和维系基础设施的劳动[17]。

这些有关物质性研究的具体方面,都可以在厄里所研究的现代交通方式、通讯社交方式中找到,即传播学所言的媒介、基础设施,构成了两者研究的范围。

(二)具身层面的呼应
移动性与物质性都强调具身性。

克雷斯维尔认为,移动性可细分为三个维度:物理上的位置移动,移动性建构的符号意义,个体具身体验的移动性[6]3-4。

而厄里认为,交通媒介与旅行者的感官联系紧密,并且这种地理上的感性认识不仅反映在身体,还呈现在家庭空间、社区、地区、民族文化和休闲空间,构建起媒介、地点、身体、身份关系的分析网络。

就厄里的媒介观而言,媒介不是外在于人体的,是与身体呼应的。

(三)批判层面的呼应
移动性与物质性都关注物对人造成的消极影响、人与人的不平等现象,即物所引发的异化现象。

在移动性学者的研究范围中,可以窥见他们对于移动现象中不平等因素的考察,如富人和贫民移动性的悬殊。

在当前的物质性研究中,也涌现了一些有关媒介使人移动,产生不平等性乃至剥削的现象,如外卖平台通过软件和算法对外卖员的规训,产生的数字劳工现象。

在物质性的具体研究路径中,不仅要关注研究物提供的可能性,也要关注物造成的限制性因素,即媒介物质性对人们生活和行动造成的限制性的社会情境
[18]。

因此,从经验维度而言,移动性研究与当前的媒介物质性研究高度重合。

在研究方法上,两者都强调跨
学科融合,大量吸收和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传统,并同属于技术兴起的背景,考察各种技术物与人的关系。

这也说明,移动性研究和物质性研究存在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可能。

四、结语
移动性将涉及的各种动态关系和社会现象都纳入考察,无疑为人们理解媒介建构下的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但需注意的是,移动性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如厄里的移动性研究忽略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移动性经验。

因此,应从本土的情境中出发,思考有关移动性的现象和理论。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492-494.
[2]何健,张凤翥.“距离”: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社会理论之眼[J].
社会学研究,2022,37(4):158-180,229.
[3] 西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18:19.
[4] 谢勒尔,厄里.新移动性范式[J].环境与规划A,2006,38(2):
207-226.
[5] 海德格尔.住居思[M]//视觉文化空间.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
2006:66-76.
[6] 克雷斯韦尔.移动中:现代西方世界的移动性[M].纽约:劳特
利奇出版社,2006:26,3-4.
[7] 戴维·莫利.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M].霍博肯:约
翰威立出版社,2017:59-60.
[8] 胡疆锋,陆道夫.文本、受众、体验: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关
键词解读[J].学术论坛,2009,32(3):79-84.
[9] 陈永国.德勒兹思想要略[J].外国文学,2004(4):25-33.[10] 张杰.西方文论关键词 移动性[J].外国文学,2021(3):
118-130.
[11]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 “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
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8.
[12] 厄里.栖居在车中[J].社会科学回顾,2006(54):17-31.[13] 阿迪.移动性[M].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2017:6-7.[14] 谢勒尔.生活社会学的新移动性范式[J].当代社会学,2014,
62(6):789-811.
[15] 章戈浩,张磊.物是人非与睹物思人:媒体与文化分析的物质性
转向[J].全球传媒学刊,2019,6(2):103-115.
[16] 丁方舟.论传播的物质性:一种媒介理论演化的视角[J].新闻
界,2019(1):71-78.
[17] 格雷厄姆·默多克,刘宣伯,芮钰雅,等.媒介物质性:机器的道
德经济[J].全球传媒学刊,2019,6(2):93-102.
[18] 戴宇辰.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取径:对若干核心议题的澄清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2-152,171.
作者简介 何明阳,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