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3年8月,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属楚,西属汉。
根据所学推断,“双方”指的应该是()
A.项羽和刘邦B.陈胜和刘邦C.吴广和项羽D.陈胜和吴广
2.曹魏、前秦、北魏三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C.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D.都因外族入侵而结束
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政权更迭频繁B.北民大量南迁C.民族关系和缓D.经济迅速发展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灭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C.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D.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5.“他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农业上采取电田措施;他北平袁绍,南拒孙刘,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的统一。
”“他”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6.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
下列观点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
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
C.《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
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
7.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如胡桃、石榴、胡萝卜等陆续传到中国。
这说明
A.西汉国力强盛B.丝绸之路是一条相互受益的交流之路C.中亚、西亚、南亚受益最大D.汉朝受到匈奴的威胁
8.“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是黄巾大起义的口号。
“甲子”指的是公元184年(甲子年),“苍天”指代的是
A.秦朝B.东汉王朝C.周朝D.西汉王朝
9.如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西晋、北魏B.西汉、东汉、北魏
C.蜀、西晋、南魏D.蜀、西夏、南魏
10.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B.减轻人民负担C.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11.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有几位同学将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进行了先后排列。
哪一位同学的排列符合这一规律()
A.小明: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B.小芯:北京人、元谋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小华:北京人、元谋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小丽: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去了,其实也是冤枉的。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A.全部肯定B.全部否定C.不作评价D.以史实为依据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道:“(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
这反映出孔子的贡献是
A.创立儒家学派B.提出仁者爱人C.主张以德治国D.促进教育发展14.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5.“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反映了当时
A.文化繁荣B.经济发展C.诸侯争霸D.政局稳定
16.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B.C.D.
17.如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B.县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8.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下图()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女娲
19.小明在假期参观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做如下笔记:“距今约70万﹣20万年”“周口店”“会保存火种”“能打制石器”。
他参观的是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20.“太学”是中国某一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府创办传授学术的“太学”始创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南朝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王耀海《商君变法研究》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商君列传》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卫鞅”和“孝公”分别指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卫鞅”变法有哪些改革措施?(不得搬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场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
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
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了什么措施?此外为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还建立了什么制度?以上措施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用哪些措施来“规范、整齐”思想?23.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记历史)
材料一:今年是农历“狗”年,下表是“狗”字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狗篆书狗行书狗
(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狗”应刻写在哪些材料上?篆书“狗”成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哪个朝代?假如行书“狗”是王羲之的真迹,请根据所学知识和此行书“狗”字归纳出王羲之书法的笔势特点。
(思想映历史)
材料二: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60百科(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空前的学术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史学叙历史)
材料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60百科(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部史学巨著?它记述了何时的史事?
(画窟现历史)
材料四:
(4)材料四中《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石窟的开凿与统治阶级宣传的哪一宗教有关?24.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
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众多因素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一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
材料二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善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狡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而妄得各务其职,不务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不下凝也。
”
——西汉恒宽《盐铁论·错币》材料三见图二和图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使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
为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写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名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据图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8月,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属楚,西属汉,史称“楚河汉界”,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2.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曹魏、前秦、北魏三个政权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前秦定都长安,故A不符合题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非汉族,故C不符合题意;曹魏是由于司马懿篡权而亡,不因少数民族入侵而亡。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意思是世道太平,没有战争、灾难,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是一个丰和年,老百姓各自的安身之处和谋生之技都是满意和乐意的,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可见,江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故D符合题意;政权更迭频繁,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北民大量南迁,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和缓,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A符合题意;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西晋暴政,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这些因素使西晋迅速走向灭亡,排除BCD三项。
故选A项。
5.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他”是曹操。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200年,同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两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一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的全貌。
《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项表述过于绝对,表述错误;BD项表述错误。
C项表述正确,故选C。
7.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铁器······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陆续传到中国”可知,材料说明了丝绸之路是一条相互受益的交流之路,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的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没有说明西汉国力强盛和汉朝受到匈奴的威胁,排除AD项;题干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相互受益的交流之路,不存在谁受益大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B。
8.B
解析:B
【详解】
据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可知,这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起义的目标是推翻东汉王朝,故“苍天”指代的是东汉王朝,B项正确;秦在汉朝之前,A不符题意,排除A项;周是秦统一之前的奴隶王朝,排除C项;西汉王朝在公元8年被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排除D项。
故选B项。
9.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222 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黄河流域。
从而得出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北魏,A符合题意;BCD不正确;故选A。
10.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吸取秦亡教训属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之一,故B不符合题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原始人,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河姆渡居民生活在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由此可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A。
12.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
但是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因此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史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来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D项正确;全部肯定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全部否定是过于极端,排除B项;不作评价不符合评判的原则,排除C项。
故选D项。
13.D
解析:D
【详解】
从材料中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最大贡献是: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是自由讲学第一声,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的第一个,打破了由官家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故D正确;创立儒家学派,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错误;提出仁者爱人,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主张以德治国,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错误;故选D。
14.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可知,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
选项D符合题意;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A排除;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与题干内容不符,B排除;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C排除。
故选D。
15.C
解析:C
【详解】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大意是说从周平王开始,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弱,齐、楚、秦、晋等诸侯国开始强大,政令出自一方诸侯之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地位进一步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C正确,ABD项所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
故选C。
16.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A图司母戊鼎,A正确;图B是四羊方尊,以造型奇特著称。
B排除;图C是毛公鼎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件。
C排除;图D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D排除;故选A。
17.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A 项正确;县制、郡县制、行省制都是以地方为行政单位,长官由中央直接派遣,直接受中央领导,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得世袭,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19.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因此,他参观的是遗址是北京人遗址,故选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县,排除A项;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最具代表性长江流域古人类遗址,排除C项;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排除D项。
20.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故C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官府没有创办太学,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时期抵制儒学,没有创办太学,故B不符合题意;南朝晚于西汉出现,太学在南朝时期早已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1)商鞅、秦孝公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越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
解析:(1)商鞅、秦孝公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越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详解】
(1)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卫鞅”和“孝公”分别指商鞅和秦孝公。
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鞅”变法的改革措施有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根据“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可归纳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的启示是改革是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推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22.(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作用: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作用: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可以看出“封国的人口、辖郡”都超过中央,可知反映出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巧妙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该本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故“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的专利”是指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根据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的措施来“规范、整齐”思想。
23.(1)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秦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百家争鸣
(3)《史记》;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
(4)顾恺之;佛教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第一种是甲骨文“狗”,结合课本所学,结
解析:(1)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秦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百家争鸣
(3)《史记》;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
(4)顾恺之;佛教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第一种是甲骨文“狗”,结合课本所学,结合所学知识,商朝刻写在龟甲或牛、羊兽骨上的文字,称作甲骨文。
故甲骨文“狗”字大多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秦朝统一全国后,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通行全国。
故第二种是篆书“狗”字成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是在秦朝;行书“狗”字若出现在王羲之的作品中,结合课本所学,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兰亭集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的行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们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依据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