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
分布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NICU)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的所有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4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患儿占27.9%(39例),大肠埃希菌26.4%(37例),表皮葡萄球菌7.1%(10例),其它38.6%(55例);多因素分析发现,对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胎龄、出生体重过轻和机械通气;对大肠埃希菌感染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胎龄、出生体重过轻和住院时间。
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病原菌;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分别是造成这两种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已有较大的提高,但院内感染(NI)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新生患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产生院内感染,并且对重症监护室(NICU)中新生儿产生威胁的最主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lla pneumoniae)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ea coli)。
为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现对我院收治患儿的病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NICU病房收治的,院内感染诊断的标准依据CDC诊断标准[2]。
详细记录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中心静脉插管和机械通气应留导管头培养;对疑似感染的患儿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送检191例痰标本,103例血标本,
39例脑脊液标本,52例眼分泌物标本,30例小便标本,34例大便标本。
院内感染发生率(NI)=感染人数/每百住院病例;与住院时间有关的院内感染发生率=NI感染人数/每千住院病例床位数。
1.2细菌鉴定及培养方法血标本取样自周围皮肤严格消毒的股静脉,分泌物使用消毒的生理盐水棉拭子取样;痰标本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
1.3统计学数据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的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2结果
2.1院内感染(NI)主要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患儿的特点149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占9.40%(140例),每千例患儿床位数NI发生率为8.8%。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患儿占27.9%(39例),大肠埃希菌26.4%(37例),表皮葡萄球菌7.1%(10例),其它38.6%(55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儿中,28例男,11例女;入院年龄为0.5h~15d,胎龄为27~41w;足月出生3例,其余为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3例,1500~2499g的22例,2500g以上的14例。
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中19例男,18例女;入院年龄为0.5h~18的,胎龄为28~41w;足月出生7例,其余为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4例,1500~2499g的20例,2500g 以上的13例。
2.2 NI的危险因素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胎龄≤32w,入院年龄3讨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发现,胎龄≤32w和出生体重为了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重症监护室应当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从分子水平上监测NICU的微生物情况,以保证及时发现新生儿院内感染[3];尽量减少机械侵入性的操作,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尽可能缩短NICU内新生儿的机械通气的时间及其住院的时间,并且应当提高患儿自身的免
疫力来减少感染的发生;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4]。
综上所述,医院应当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管理,减少重症监护室内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任香娣,孙献梅,王克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2):36-37.
[2]李鸿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34):64-65.
[3]彭朝阳,陈学军,程永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流行菌及其耐药率分析[J].浙江检验医学,2009,7(2):5-7.
[4]陈历耋,傅万海,游楚明,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80-84.
编辑/许言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