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第一写家一傅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第一写家一傅山
傅山是明、清之际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学识文采遐迩,气节彪炳千秋。

通经史,长书画,擅医学。

就书法而论,楷隶行草诸体兼精,尤擅草书,笔势雄浑,线条飘逸,点画顿挫抑扬,富有浪漫色彩,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更是当之无愧的草书名家。

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

尤其是他的狂草,甚至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傅山书法评价并非众口皆誉,也有不少持否定的评价,或不同的意见。

如个性张扬过甚,点画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用笔圈圈太多,笔法不成熟等等。

即使是这样,傅山在中国的草书发展史上,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上,仍然有非常高的地位。

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傅山弘扬了颜真卿重精神、重神彩的书法本质,再次把书法得以存存在的根本推向历史高峰,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人。

傅山推崇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隐而不隐”等观点,曾为明诸生。

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

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

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人生的前37年是在明王朝的余晖中度过的。

傅山的后半生则是清王朝刚刚建立的40年,几乎每天都受野蛮镇压、屠杀掠夺的刺激。

改朝换代,天崩地裂,跌宕起伏的人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

他的书法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全景式的社会文化场中孕育生发的,历经明、清两朝的双重历史身份,使他的身上有着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书家的文化光茫。

傅山的一生中,他最为服膺的书家就是颜真卿,真心效法颜真卿。

他说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墨不专注。

一臂加五指,乾坤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朔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诗,平原气在中,毛颍足吞虏。


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二王系统的书法作品一般表现为恬淡、优美、流畅、细腻、飘逸等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静态之美,属于优美的范畴。

而颜真卿书学美学范式则常常表现为一种矛盾冲突的动态美,呈现出刚健、豪放、雄厚、粗犷、磅礴等崇高意境。

是一种壮美。

正是这种正大方严,雄健质朴的书风的艺术风格,使彦真卿成为二王之外的一面旗帜。

“如果说王羲之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中庸和谐的美学思想的话,那么颜真卿则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大”即崇高的美学观。

颜真卿把书法视做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通道和出口。

到了宋代的时候苏东坡有意强化了文人情调在书法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从书法看到人,而不是什么纯技法的展示,把法降低到了次要位置,使书家个体的学识、修养、气度在书法创作中彰显出来,宋人作书,很大程度上是把书法作品当作书家个体才情、学问展示的平台。

这类书风经杨
维祯大胆探索,至晚明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思潮
傅山也是这股潮流中的一员。

早年,傅山学书自晋唐楷书入手,“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但他更重视书法神采,强调书法为人的'主体精神服务,反对为技法而技法的创作模式。

他不屑于一城一池之得失。

他的维妙全在大处,有一种粗头乱服、任情恣肆的表现。

傅山先从颜真卿《家庙》碑中得到了“支离”之美,用“屋漏痕”之意。

后又从《争坐位帖》中得其奇古豪宕,从中汲取了“宁朴无华,宁拙无巧”的篆籀正法。

傅山对颜的学习继承、发扬光大,身体力行,为后人留下一个精美的审美范式,一种崭新的书法创作理念,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真正的书法艺术品格。

也可以说,傅山在书法发展的十字路口,悟出了什么是书法的本质特征,什么是书法的灵魂,纠正了把书法的技术品位摆在第一位置的倾向,突出了书家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了表现主义的创作理念,渲染了书家主体意识和突出个性风格,使得书法最为本质的东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特别是他的草书艺术体现了个性化的极度张扬,有一种郁勃生发的激情,如炽热的熔岩一样,已全然不顾技法史上的是是非非了。

傅山在创作理念上突破传统帖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帖学审美风尚。

傳山自己也成为与优美相对应的一派书家的代表人物。

傅山《临阁帖》
我们可以看一幅傅山的草书作品《临阁帖》。

当中,其纵逸奇宕
的笔法,欹正相间而又古拙雄健的字法,笔意相连、缠绕游丝的章法气势,其坦诚与直率,其大起大落的气质,独树一帜。

粗看这件《临阁帖》,可能会觉得如同乱头粗服,不可羁勒,而当你深入其中,就不难发现这是一种直率而天真的美,是一种精神上自由的沉静之美,有书卷气,也有磅礴之气势,放松随意之中尽显功力。

而且傅山的这种放松是内心自然的表达,而非刻意为之,这是学不来的这也恰恰是当代书法家所欠缺的。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傅山的字不是纯粹书家的字。

如果单纯的靠细微的技法角度看,傅山要差一些,但从书法的更高层看,傅山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激情,一种欲望,一种内在的冲动。

他的作品以人品气节相支撑,从而使他的书法蒙生了一层高大而又神秘的色彩。

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傅山
傅山除了以自身的书法创作实践创造出了不与人同,有乖晋唐经典时尚的孤傲不群、狂放不羁的个性风格和审美范式外,他还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那股不同寻常的变革书风给予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

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无轻滑,宁直率无安排。

”这便是傅山作为一个书家的站在了书法的至高点,使其人其书更具有一种历史的维度。

成为明末清初的历史绝唱,至今余响不绝于耳,对近现代书法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傅山书法,不能不提到与其同时代、同是草书名家的王铎。

从真正的书法艺术角度分析,王铎堪称“神笔”能手。

他遵循二王传统法则,深得二王精髓,并从米芾那里找到了有效地克服因二王真迹失传给后世书家带来的笔法上苦恼。

王铎用笔如有神助。

起笔、收笔、使转无一懈笔,且有稳定的发挥。

原本韵味十足的晋人法帖,经其拓而展大之后,变得摇曳生姿,充满一种奔腾的气势,韵味足,气势强,章法大气。

在技法上王铎占居了明代书史的至高点。

傅山草书受到了王铎书法表现形式的启发,王铎的涨墨法也不时地在傅山稿书中显露。

傅山早期书风中有很多王铎使转的影子。

王铎做了降臣后,傅山并无狠批过王铎书法,只说一句“四十之前太造作”,从此断交弃学。

专家认为,傅山好的书法作品比王铎优秀的作品还要好,但王铎整体的水准要超越傅山。

总体讲,是王铎的书法定位或社会认可度要低于傅山。

从傅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人们的喜好认可,我们或许知道当代书法应该怎么走。

当代书法在技术上争奇斗艳,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然而,也就在形式至上的热潮中,我们能从千篇一律的展览体中,感受到了书家人文精神的缺失。

像学识、修养、气度这些自宋以来被传统书家奉为书法之灵魂的东西,已经很难看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