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各地模拟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练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本文对其逐一解析,而且还从2008年中考试题中选取了相关题例,供大家参考。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2008年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2008年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2008年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2008四川内江)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2008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西平一中邮编:277609)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
1.(练兵前)分享牛肉
2.B
【解析】
3.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出猎场景的。

2.词中两次写到“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弓,《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兵也,所以发矢”,后引申出“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之意。

在古诗词中,经由诗人的描绘,弓又具有了表现英雄气概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与“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相近的一项是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乙)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韦庄《关河道中》)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答案】
1.示例: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驾捕猎苍鹰的出猎者的雄姿,写出了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的跟随者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

2.示例:“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射天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表达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抒发了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甲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作答可依据“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所运用的动作、肖像描写方法和交代跟随者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词句“亲射虎”是指亲自要射杀猛虎;“射天狼”中的“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作者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

通过这两个“射”,既展现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又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是“就是骑马追赶敌人的骑兵,一路上大雪都把将士的刀和弓箭都覆盖了”,这里的“弓”含义是“射箭的器具,弓箭”。

【乙】“岂知天道曲如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弓”含义是“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

故答案为甲。

4.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尽。

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③砯(pīng)崖: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明·朱谏: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清·钱良择: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

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几距离特别爱好,酷爱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 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4.两文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南乡子》中的“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

《蜀道难》选段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句子正面写蜀道高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则写人的害怕,侧面体现蜀道难。

5.首尾呼应,“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蜀道难”三次出现,贯穿全诗,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诗歌(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距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特别爱好,酷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把瀑布飞泻、鸣响异常等美丽景象描绘
出来。

3.要求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恐惧与惊悸的情感。

还可分析“应被旁人画里看”语句,写的是满足与自豪是情绪。

所以说曹伯启登蜀道时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比较阅读。

考查两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可分析曹诗的“石栈天梯三百尺”和李诗的“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都是从正面写蜀道的高险。

还可分析曹诗的“两握不曾干”和李诗的“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

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题干要求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一定要读懂【集评】内容。

如从“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一句可以分析出《蜀道难》首尾呼应的特点。

再如从“蜀道难”三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唱三叹,一意三叠,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首诗属于词,其词牌是“南乡子”,它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样,均属于辛弃疾的“壮词”。

B.上阙前两句用设问的手法,写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

C.下阙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壮举,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该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作者渴望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2.这首词中的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2.该句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常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解析】
1.B.“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错误,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长江;追思像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的“千古兴亡”事,咏古叹今,抒发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选B。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6.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盼归而又归期无期的无奈心情。

B.“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叙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D.“落尽”“啼”极言暮春的萧条、悲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的愁苦。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思之、牵挂之情;高洁赤诚之心。

【解析】
1.C“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是虚写。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2.考查“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的寓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所以“明月”寄寓着牵挂之情与高洁赤诚之心。

7.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后,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末句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国难当头,凡夫俗子众多,词人意欲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
1.C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达的感情是:拥有的俗人眼光是不可能认识我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息,但我把这当着磨练。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表达作者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8.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
(“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示例:“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