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秦始皇焚书”与“政俶燔典”,前者今人懂,后者今人不懂,实际上意思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在语言发展中改变了模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也就显现出来了。

吕叔湘打过一个比方:宋朝的朱熹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如果当孔子跟颜回、子路谈话的时候,朱熹闯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语言后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的方言。

这种语言变异的现象,汉朝的哲学家王充把它总结成两句话:“古今言殊,四方谈异”。

索绪尔把语言研究分为两部分:共时和历时。

把语言放到时间中去研究,即历时。

共时,即放到地域中去研究。

一原因
原因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古代某些部族曾经有过一个坏风俗:割嘴唇、挖牙齿。

这当然会影响说话。

没牙的人,说话声音是不会与正常人相同的,这引起了某些语言学家的猜测:以为语言的变化是由这种坏风俗引起的,甚至在这风俗停止以后这种变化还在继续。

主张这种“学说”的是一个叫奥尔特尔的美国人。

有些人把语言的发展归咎于呀呀学语的婴儿。

主张这种“学说”的是一个叫苏依特的人。

他认为倘若每一代儿童都能正确无误地学会语言,那么语言就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有人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论,如赫尔错格甚至认为即使是儿童能够正确地学习成年人的语言,古代之间的语言也会由于儿童的口腔太小,发音不同而产生变化。

这种从孩子身上出气的办法也不能说明语言究竟为什么发展。

还有人从地理学去找答案,认为语言的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地理或气候条件对人们的语言和发音产生影响,引起了语言的发展,这是梅尔一彭飞提出的主张。

也有人从民族心理去找答案。

例如格林姆在解释日尔曼语的变化时,认为在日尔曼语中硬辅音的发展是日尔曼人要求勇敢和骄傲的表现,是体现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难办的是,在同一个日尔曼语中却有从刚音变柔音的情形,出现了浊塞音变清塞音的现象。

还有人主张是为了节省发音器官所耗基的力量。

法国人巴里就有这种主张。

但照此说语言应越发展越省力,最省力的方法莫过于不说话。

然而事实是语言越来越丰富,如汉语的复音词不断增加。

于是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是说话时用力的结果。

一个叫胥德林的外国语言学家就提出过这个主张。

1外部原因
与社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假如社会生活忽然停下来,语言才有可能僵化,如意大利庞贝城(意大利古城,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埋在地下,到十八世纪始被发现)那样,忽然被火山的熔岩所淹没
了,社会生活自然也就停止了,语言也就会僵化。

也只有这个时候,语言才会不起任何变化。

不过在这个场合,庞贝城被埋掉的场合,那里的人一个也没有活下来,所以也就根本没有什么语言僵化不僵化的问题了。

除非像柴可夫斯基的舞剧《睡美人》(根据贝洛尔的童话改编)那样,王子公主们以及他们的周围一下子被巫术神法所迷,憩睡达百年之久,当他们醒过来时,他们的语言仍然保持中魔入睡时的样子,没有一点新意,他们之间交谈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同外间世界就不容易交际了。

如他们就不懂什么叫“飞机”,什么叫“原子弹”,当然就更不懂的什么叫“雷达”“激光”等等了。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有一篇短篇小说叫《李迫大梦》(林纾的译法),李迫出外打猎,一醉而睡二十年,醒后归来,什么也听不懂了。

一侏儒问:你为联合党耶,共和党耶?李迫瞠目不答。

社会生活在前进,而李迫却睡着不动,他所掌握的语言还是二十年前的,因此什么也不懂。

可见外部社会生活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而个人生活停止了,语言就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也是这类趣事。

一个晋朝渔人进入一个避难人群聚居的村落,“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百年与外界隔绝,能有语言交际吗?当然不能。

陶渊明不是语言学家,他写这个故事是一种隐喻,就不能太苛求了。

(1)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交际的需要。

从语言产生发展到现代语言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要求语言不断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

词义的日益抽象和概括为其表现之一。

如古代表示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马的名称,都根据性别、肤色等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

公马、母马、红白杂色马、红色的马、纯青色的马等各有各的名称,这些马的名称都是和马的具体特征连在一起的。

没有把马从具有多种特征的马中抽象出来。

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些表示具体特征的马的词消失了,只用一个“马”就概括了这类动物的与其它动物有区别的特征。

另外,社会的生产和认识的发展促进了整个语言结构的发展,其中以甲骨文时代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比较,就会发现甲骨文中人称代词还不完备,数词还没有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区分,介词和连词非常少,句子一般是单句,复句很少,而且一般也是并列复句,主从复句不多。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的产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而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早骨文时代的汉语是不可能适应现代人的社会交际和抽象思维的需要,所以语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变,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发展。

词汇的发展最明显,出现了大批新词,如迪斯科、席梦思、艾滋病、保龄球等。

社会因素不仅对词汇的变化有影响,对语音、语法的变化也一样有影响,只不过不如对词汇的影响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罢了。

(2)横
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如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借词:麦克风、乌托邦、马达、沙发、扑克等。

汉语中的“菩萨”借自梵语,“基督”借自拉丁语,“超人”借自德语,“胡同”借自蒙语,“坦克”“沙发”“尼龙”借自英语,“苏维埃”“喀秋莎”借自俄语等等。

同样,我们汉语的一些词也被外语借了去,例如我们的一些地名、历史朝代名称、人名等等。

香港使用的普通话书面语也有变异,这种变异当然夹杂着粤方言语汇和外来语的成分,有人讲笑话,诌了四句来取笑这种变异:拿士的(手杖),坐的士,去士多(副食店),食多士(烤面包之类)。

2内部原因
语言是符号系统,内部原因即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影响,它决定了语言如何发展。

(外部决定语言要发展。


如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时的语音系统较复杂,因而单音节词互相有区别。

后来,
由于语音发展的日益简化,全浊声母和入声韵尾消失,同音词大量增加,而新词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逐渐模糊,解决的方法是现代汉语中双音节逐渐占优势,原来的单音节词“朋”“友”等成了构词语素。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环紧扣一环的,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在语音语义上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别,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现象。

由于社会的接触,大量借词产生,在借词的影响下,有时会影响到音位系统,如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跟汉语的接触十分密切,裕固语在汉语借词的影响下,增加了两个辅音音位。

这些例子也说明了外部原因推动内部原因促使语言发展。

二特点
1 渐变性
语言是一种历史现象,新语言接受了旧语言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加以改进和发展,而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

古今中外的语言发展史都证明了语言发展是渐变这一特点。

古代的汉语,英语、俄语和日语,发展到现代的汉语、英语、俄语和日语都是经过好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语言成分,新产生的语言成分和原有的语言成分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如新词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出现,但它总是在原有的构词成分和固有结构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汉语“代沟”“快餐”“电冰箱”。

多义词中新义的产生,也都是联系着旧义的,如汉语“兵”原指兵器,后指士兵,纸上谈兵。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如果一种语言突然变化或突然消失,人们的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就无法适应,这种情况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语言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人出生之后,就必然学习同民族人所用的语言,而语言能一代代地继承下来,并使几代人或几十代人能够共用一种语言,这就必然有相对的稳固性。

所以语言的发展不是经过刻意的爆发,不是把旧的语言消灭掉,然后凭空产生新的语言。

新语言只能在旧语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形成。

语言的发展像一条长流不断的河水,后浪逐前浪,虽然经过许许多多的弯曲,但总会看出一个基本的流向。

2 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有些像竹笋的生长参差不齐。

有的发展快些,有的发展慢些,这就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语言的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是相当稳定的,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语法的稳固性主要表现在语法继承性上。

古代与现代汉语虽然有变化,但是基本的语法结构却继承下来了,如没有词形变化,句子中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等。

语法发展的稳固性和继承性,原因有二:一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有稳固的成分,才能使一种语言供几代人或几十代人交际之用。

二是语法与社会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社会生活变化对语法没有直接的改变,新的事物的出现用不着产生新的构词规则,用不着用新的造句规则来表达。

语法是人类长期抽象化工作的结果,人类的交际都在以往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

基本词汇如汉语中的“人,手,山,水,天,地”等,历史都很长,它经过了千万年也没有失去作用。

正是由于语言基础的稳固性,语言的一般词汇无论如何迅猛地变化都不会改变语言基础,使人们掌握这种语言不致产生困难,保证人们思维和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中,一般词汇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部分,它外于经常性的变化之中。

词汇对客观世界的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

新生事物的出现,新观念的产生,总是迅速反映在新词中,使之成为语言中发展变化最快的一个部分。

语音的发展不像一般词汇一样快,也不像语法、基本词汇那样慢。

同一个部门内部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语音部门,古入声分别派入普通话阴阳上去,
而在福州语中却保留了,分阴入,阳入。

再如普通话中声母b.p.m.只能与开齐相拼,不能与合撮相拼,但又有例外,可与合中的u相拼。

这些例外,也是不平衡性的表现。

语言发展的这些规律,归根到底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