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潼关怀古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 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 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 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
课文研读
1.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雪景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 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 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 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 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具有浪 漫主义色彩。
写作背景
➢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岑参于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 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 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 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 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5.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 ➢ “纷纷”极言雪之大, ➢ “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课文研读
6.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不尽,引发读者无 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辛弃疾其他诗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 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
修辞上,运用了比喻。白雪和梨花一样,同为白色,这是形似;又把白雪覆 盖枝头比作梨花压枝,表现出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状态,这是神似。比 喻新颖传神,形神兼备。
情感和意境上,这一句诗意境壮美,充满了浪漫色彩。那挂在枝头的积雪, 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像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体现了诗人 乐观昂扬的精神。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 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 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控:拉开(弓弦)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铁衣:铁甲 着:穿
译文: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丝锦 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 。
课文研读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内容上:运用对偶、夸张、寓情于景的手法,“百丈冰”“万里凝”是夸 张的说法,极言奇寒,阴云密布。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 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 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翻 轮台:古西域地名 去:离开(回京) 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马行:马行走的蹄印
译文: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冻硬,风也无法吹动。轮台东 门外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地上只留下马行走的蹄印。
课文研读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从军后从未回来过;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 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课文研读
回家所见
4.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瀚海 百丈冰,愁云惨淡 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瀚海:指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暗淡 中军:指主将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羌笛:羌族管乐器
译文: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 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归客,弹起了胡琴琵琶,吹起了羌笛 。
知识拓展——反映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诗歌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兵车行(节选)(杜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第六单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学习目标
1.理解“狐裘、锦衾、瀚海、阑干”等词语,反复朗读并 背诵全诗。 2.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情。(重点) 3.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难点)
写作背景
➢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 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课文研读
6.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通过“出门看”与“泪落”这 一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老兵心中的悲哀。 塑造了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 象,表现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合作探究
总结主人公随情节而产生的情感变化,总结概括文章主题。
情节
始得归——逢乡人——见家景———做饭羹,东门看——泪沾巾
2.描述雪天奇寒难以忍受的诗句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描绘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两部分之间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词填空
5.诗中表现设宴饯别寄寓感慨的诗句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诗中表现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雪的名句,例如: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第六单元
十五从军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 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战争的残酷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 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 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 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乐府诗 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 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 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 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 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中原 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 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屡 屡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写作背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辛弃疾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 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宋朝军队与金人对垒的地 方。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 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课文研读
3.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 ➢ 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 ➢ “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 ➢ “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环境描写,由远望到近看, 写出了屋舍空寂,人亡园荒 的景象,表现了老人的绝望 心碎。
近看
课文研读
5.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通过“舂”“ 持”“采”等一系列的动作,以及主人公 不知把饭给谁的心理,表现了主人公举目 无亲、孤独凄凉的状态,令人对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课文研读
7.你知道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具有相 同意境的诗句吗?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 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文章主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 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 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 的依依不舍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 之情。
7.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表现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 句诗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8.表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两句诗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六单元
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 (难点)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 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 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课文研读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内容上,关键词“忽如”表示突然,说明大雪来得很急,也写出了作者看到 这种景象后惊奇惊喜的心态。
文本特色
情景交融,充满奇思妙想
➢ 本诗紧扣“雪”字生发奇思妙想。雪是写景的中心,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 的场面中又描绘了雪景,情景交融,匠心独具。诗人笔下的雪景,既有大笔 挥洒,又有细笔描绘。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营造了优美壮观的意境。全诗 气势宏大,风格奇崛,想象丰富。
诗词填空
1.描绘大雪纷飞,遍地银装的诗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始:才 道:路途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
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译文:(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 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 )“远处就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 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情感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心碎——悲哀流泪————凄苦茫然
主题兵役制度 ຫໍສະໝຸດ 酷战争频繁百姓灾难 深重
文章主旨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 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 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本特色
运用白描,即景抒情
➢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 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谷:野生的谷子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作:拿着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 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 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课文研读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 也荒芜了的事情。
课文研读
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
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悲哀流泪。有波 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课文研读
极言从军之久
3.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