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张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这首词的秋天跟古人的悲秋有何不同?
开阔大气、生机勃勃
这七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 特点?
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
特点: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万 山 红 遍
沁园春·长沙
毛 泽
东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理解性默写题;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伟人毛泽东的情感和博大胸怀; 4.理解诗歌意象,掌握诗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和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赏析上阕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自学指导和检测一(3分钟) 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词。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自学指导和检测二 整体感知 完成下面练习(5分钟)
1、刚才我们一起诵读了本词,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
2、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同桌之间讨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字,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 “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 “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景色之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 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 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阙
下阙
眼前景
整体感知
忆往事 一字领起
自学指导和检测三 赏析本文上阕 完成下面练习(15分钟)
请调整语序,简要说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的大意并思考其作用。
大意: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 去。
这样的景色之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作者写下了这首磅礴诗篇。
一通边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一边
是 勃流蓬的)、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表是 发现勃 的
农了民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表现了词人对 尽 染
漫 江 碧 透
百 舸 争 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视觉变由换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描写景色的句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视角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远近结合
景色分析 静景 动景 动景 动景
动静结合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沁园 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 “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 “层”字,表现树林之密; “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沁园 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立”。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 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雄视天 下。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
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 下,暂时摆脱了敌人的追捕,身处如 此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寒秋,指深秋
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 气概。
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何
等的坦荡从容!
请思考“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部分词句是由 其中哪一个字统领的?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独”怎样理解, 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吗?
提示:联系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
不是,这里的“独”是“独
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 常迅猛。但同时,反动势力为了维护 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 压。诗人遭军阀赵恒惕(tì)通缉,
秋景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者毛泽东以 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②从结构上看,这三句话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点拨(4分钟)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小结 上片,写景提问,为下文抒情议论做准备。
当堂训练(10分钟)
1.看万山红遍,___层__林__尽__染__;_____;_漫__江__碧__透__,,_百__舸__争__流__。__, ____鹰__击__长__空,_,__鱼__翔__浅_底_,,__万__类__霜__天竞自由___。
2.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的诗句是 ____怅__/_寥__廓__,_,问__/_苍__茫__大__地__,__谁__主__沉_,浮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 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诗词的突出特点是用古 典诗歌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时 代气息和革命情怀。其艺术风格气 势磅礴、雄浑瑰丽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 时恰值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 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 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创建湖南第 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 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张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这首词的秋天跟古人的悲秋有何不同?
开阔大气、生机勃勃
这七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 特点?
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
特点: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万 山 红 遍
沁园春·长沙
毛 泽
东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理解性默写题;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伟人毛泽东的情感和博大胸怀; 4.理解诗歌意象,掌握诗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和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赏析上阕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自学指导和检测一(3分钟) 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词。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自学指导和检测二 整体感知 完成下面练习(5分钟)
1、刚才我们一起诵读了本词,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
2、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同桌之间讨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字,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 “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 “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景色之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 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 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阙
下阙
眼前景
整体感知
忆往事 一字领起
自学指导和检测三 赏析本文上阕 完成下面练习(15分钟)
请调整语序,简要说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的大意并思考其作用。
大意: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 去。
这样的景色之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作者写下了这首磅礴诗篇。
一通边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一边
是 勃流蓬的)、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表是 发现勃 的
农了民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表现了词人对 尽 染
漫 江 碧 透
百 舸 争 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视觉变由换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描写景色的句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视角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远近结合
景色分析 静景 动景 动景 动景
动静结合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沁园 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 “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 “层”字,表现树林之密; “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沁园 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立”。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 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雄视天 下。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
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 下,暂时摆脱了敌人的追捕,身处如 此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寒秋,指深秋
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 气概。
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何
等的坦荡从容!
请思考“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部分词句是由 其中哪一个字统领的?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独”怎样理解, 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吗?
提示:联系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
不是,这里的“独”是“独
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 常迅猛。但同时,反动势力为了维护 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 压。诗人遭军阀赵恒惕(tì)通缉,
秋景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者毛泽东以 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②从结构上看,这三句话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点拨(4分钟)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小结 上片,写景提问,为下文抒情议论做准备。
当堂训练(10分钟)
1.看万山红遍,___层__林__尽__染__;_____;_漫__江__碧__透__,,_百__舸__争__流__。__, ____鹰__击__长__空,_,__鱼__翔__浅_底_,,__万__类__霜__天竞自由___。
2.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的诗句是 ____怅__/_寥__廓__,_,问__/_苍__茫__大__地__,__谁__主__沉_,浮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 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诗词的突出特点是用古 典诗歌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时 代气息和革命情怀。其艺术风格气 势磅礴、雄浑瑰丽
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 时恰值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 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 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创建湖南第 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 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