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的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胃空速率: 胃内容物由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速率。

与胃内容物的体积成正比,-dV/dt=KemV
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生物利用度: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负荷剂量:是为了迅速或立即达到稳态浓度而首次使用的增大剂量。

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

表观分布容积: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能力。

治疗药物监测: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它体液中药物浓度检测,探讨临床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

首过效应:在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治疗指数:药物的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的比值。

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答: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总容积。

是一个假想的容积,它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

可以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与组织中大分子的结合程度,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

2.药物代谢可在哪些器官进行?哪里为主要器官?药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药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酶?
答:药物代谢可在肝脏、肠胃道、血浆、肾、皮肤、鼻粘膜、脑和其他组织进行。

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器官。

药酶主要存在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细胞液、溶酶体以及核膜和胞浆膜中。

药酶中最重要的酶是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

3.为什说小肠是药物主要的吸收部位?
答:小肠是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全长约2~3米,十二指肠与胃相连,胆管和胰腺管开口于此,排除胆汁和胰液,帮助消化和中和部分胃酸使消化液PH升高。

小肠黏膜面上分布有许多环状褶壁,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顶端细胞膜的突起成为微绒毛,每一柱状上皮细胞含有很多的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

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圆筒面积增加约600倍,因此,小肠黏膜拥有药物接触的广大面积。

小肠黏膜固有层疏松结蹄组织中的淋巴小结的集合体—派伊尔结与微粒吸收密切相关。

4.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但多巴胺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设计三种提高多巴胺生物利用度的方案。

答:一:应用其前体药物左旋多巴转运至脑内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左旋多巴的肠溶性泡腾片能在十二指肠迅速释放,能提高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

二: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

采用的脱羧酶抑制剂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同时它们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不会影响脑内脱羧酶的活性。

结果是既能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地转换成多巴胺,发挥药理作用。

三:使用MAO-B抑制药:选择性和不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MAO-B,降低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降解,使多巴胺浓度增加。

5、某一药物其难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又那些,拟采用那些方法改善。

答:生理因素:消化系统因素。

循环系统因素和疾病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解离度与脂溶性、溶出速率、药物在胃肠中的稳定性。

剂型因素:固体制剂额崩解与溶出、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改善方法:
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表面活性剂。

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6、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顺浓度梯度转运,都不消耗能量。

不同点: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无特殊选择性,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促进扩散需要载体,与细胞代谢有关,受到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7、试叙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

答: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改进溶出速率与提高生物利用度
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意义——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8、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答:1、给药途径和首过效应的影响:与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有关,其中首过效应是导致药物体内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2、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剂量与饱和现象有关,剂型对口服后要在胃肠道中代谢的药物影响大。

3、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体内的酶及药物受体具有立体选择性,导致不同异构体显示明显的代谢差异。

4、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重复给药和合并用药后,药物对代谢酶的抑制和促进作用。

5、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等。

9、简述药物的肾排泄的机理。

答: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个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较大的微孔,通透性较高,药物可以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

肾小管分泌: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竞争抑制现象。

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液体99%被重吸收,大多数药物从肾小管远曲小管重吸收,主动、被动两种方式。

10、药物转运机制。

答:一、被动转运: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方式。

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

转运物质一定脂溶性,分子型。

膜孔转运:微孔水性孔道,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

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的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载体蛋白的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梯度、载体。

不消耗能量等。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载体、耗能、饱和现象、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竞争性抑制、结构和吸收部位的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细胞膜通过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入胞)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出胞)的过程。

胞饮作用:摄取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物。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