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二中高三化学上学期周练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二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三化学周练(十二)
1.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3()2()A g B g C g −−→+←−−
0H ∆<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B.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C 的百分含量增加
D. 当密度不变时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 把6 mol 气体A 和5 mol 气体B 通入容积为4L 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
应:3()()2()()A g B g C g xD g −−→++←−−
0H ∆<,5 min 达平衡,此时生成2 mol C ,测得D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
1
0.1 mol L min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
1
0.15 mol L min --⋅⋅
B. 恒温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C 和D 的生成速率相等
C. 降低平衡体系的温度,逆反应速率变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D. B 的转化率为25%
3. 反应242N O (g)2NO (g)−−→←−−
1
=+57 kJ mol H -∆⋅,在温 度为1T 、2T 时,平衡体系中2NO 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
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C 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 B 、C 两点的反应速率:B=C
C. A 、C 两点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C
D. 由状态B 到状态A ,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4. 在恒温、恒压下, mol A a 和b mol B 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
()2()2()A g B g C g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A 、B 的转化率之比为1:2
B. 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2
n
a b a b ++- C. 当2()()v A v B =正逆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D. 充入惰性气体(如Ar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5. 将等物质的量的X 、Y 气体充入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
()3()2()X g Y g Z g + 0H ∆<。
当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新的平衡时,下表中关于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正确的是( )
( )
A. 若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此时A 的浓度为原来的2.1倍,则
m n p q +<+ B. 若平衡时,A 、B 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A 、B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m:n C. 若m n p q +=+,则往含有 mol a 气体的平衡体系中再加入 mol a 的B ,达到新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等于2a
D. 若温度不变时,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达到新平衡时,总体积一定比原来的1/2要小
7. 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2()M g N g E g +,若开始时只充入2 mol E 气体,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若开始时只充入3 mol M 和1
mol N 的混合气体,达到平衡时M 的转化率为( )
A. < 60%
B. = 40%
C. < 40%
D. > 60%
8. 甲、乙两容器都发生反应2()()
3()A g B g C g +,两容器温度和初始压强都相同。
在甲恒容容器中充入2 mol A 和1 mol B ,达平衡后,C 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1ϕ、物质的量为1n ;在乙恒压容器中充入1.4 mol A 、0.7 mol B 和0.6 mol C ,达平衡后C 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ϕ、物质的量为2n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2ϕϕ> B. 12n n > C. 12n n = D. 12ϕϕ<
9. 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0.25 L 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223()3()
2()N g H g NH g + 192.6 kJ mol H -∆=-⋅。
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
数据如下表:
A. 容器①、②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
B. 平衡时,两个容器中NH 3的体积分数均为
17
C. 容器②中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 =23.15 kJ
D. 若容器中①体积为0.5 L ,则平衡时放出的热量< 23.15 kJ 10.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
222()()()()CO g H O g CO g H g ++。
2()CO g 的平衡物质
的量浓度2()c CO 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 反应222()()()()CO g H O g CO g H g ++的0H ∆>
B. 在T 2时,若反应处于状态D ,则有一定有v v <正逆
C. 平衡状态A 与C 相比,平衡状态A 的(CO)c 小
D. 若1T 、2T 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1K 、2K ,则12K K < 11.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
223A (g)+3B (g)2AB (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
的变化规律(图中T 表示温度,n 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如图可得 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 达到平衡时A 2的转化率大小为:b a c >>
C. 若21T T >,则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 b 点时,平衡体系中A 、B 原子数之比接近1:3 12.
下图表示反应
223N (g)3H (g)2NH (g)
+
0H ∆<在某一
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关系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气的体积分数最高的一段时间为56~t t
B. 23~t t 和34~t t 时间段氨气的体积分数相等
C. 1t 时刻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
D. 45~t t 时间段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3.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
22X (g)+Y (g)
2XY(g)
0H ∆<,达到甲平
衡。
在仅改变某一条件后,达到乙平衡,对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I 是加入适当催化剂的变化情况
B. 图II 是扩大容器体积的变化情况
C. 图III 是增大压强的变化情况
D. 图III 是升高温度的变化情况 14. 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往一定量SO 2和O 2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232SO ()+O ()2SO ()气气气 0H ∆<,当达到平衡后,改变
一个条件(x ),下列量(y )一定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 A. x 为压强,y 为SO 2的浓度 B. x 为温度,y 为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C. x 为加入SO 2的量,y 为O 2的转化率 D. x 为改变容器的体积,y 为SO 2的百分含量
15.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 表示压强,T 表示温度,n 表示物质的量):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应I :210,H p p ∆>>
B. 反应II :120,H T T ∆>>
C. 反应III :210,;H T T ∆>>或210,H T T ∆<<
D. 反应IV :210,H T T ∆<> 16. 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气体A 和B ,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
()()2()A g xB g C g +,达到平衡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30 min 时降低温度,40 min 时升高温度
B. 8 min 前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 ·L -1·s -1
C. 反应方程式中的1x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 20~40 min 间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均为4 二、非选择题(47分)
17.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体积为10 L 的固定容器中发生反应:
223
N (g )+3H (g )
2N H (g ) H = (>0)
Q Q ∆-,反应过程如下图: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_______。
K 和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都能表示
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
保持温度不变,增大H 2的平衡转化率,则K 值__________(填编号)。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2)据上图,反应0~2 min 的2(N )v =_________ mol · L
-1
· min -1。
(3)据图判断5 min 时,v 正_________ v 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
10~12 min 间,v 正_________ v 逆,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填编号)。
a. 升高温度
b. 增加H 2
c. 加入N 2
d. 移去NH 3 (4)若在第10 min 时压缩容器体积,则平衡将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
达到平衡时2(H )c ________ 0.03 mol · L -1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 随着人类对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视,如何降低大气中CO 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
发利用CO 2,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1)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 2来生产燃料甲醇。
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
验,在体积为1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2和3 mol H 2,在500 C ︒下发生反应:
2232CO (g)+3H (g)
CH OH(g)+H O(g) 149.0 kJ mol H -∆=-⋅
测得2CO 和3CH 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2(H )v __________。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为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若提高温度到800C ︒进行达平衡时,K 值_______,32(CH OH)/(CO )n n 比值_______(以上两空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平衡时3CH OH 的体积分数ω为__________。
④若在相同条件下,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为:2 mol CO a 、2 mol H b 和3 mol CH OH c 、
2 mol H O c ,达平衡后,3CH OH 的体积分数仍为ω。
则a 、b 、c 的关系为_________。
19. 甲醇汽油是由10%~25%的甲醇与其他化工原料、添加剂合成的新型车用燃料,可达到国
标汽油的性能和指标。
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工业上合
成甲醇一般采用下列反应:23CO(g)+2H (g)CH OH(g) H ∆,下表是该反应在不同温
(1)由表中数据判断______0(填“>”“=”或“<”)。
(2)某温度下,将2 mol CO 和6 mol H 2充入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
测得1(CO)=0.5mol L c -⋅,则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C ︒。
(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①反应从2 min 到4 min 之间,H 2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②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在第2 min 时改变了反应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使用催化剂 b. 降低温度 c. 增加H 2的浓度 (4)常温常压下:①
32222C H O H (1)+3O (g
)===2 1=1275.6 kJ mol H -∆-⋅,
②222CO(g)+O (g)===2CO (g) 1=566.0 kJ mol H -∆-⋅,③22H O(g)===H O(1)
1=44.0 kJ mol H -∆-⋅。
写出甲醇不完全燃烧
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化学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222CO(g)+H O(g)
CO (g)+H (g)
① C T ︒时,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g)和2H O(g),发生反应并保持温度不变,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1-
之间,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第5~6 min 之间,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
C T ︒时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___________。
②已知420C ︒时,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如果反应开始时,CO 和H 2O(g)的浓度都是0.011mol L -⋅,则CO 在此条件下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③397C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2,请判断该反应的H ∆________0(填“>”“=”或“<”)。
④关于化学平衡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温度一定时,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无关
B. 温度一定时,化学方程工的系数改变,平衡常数一定不变
C. 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D. 某时刻,浓度商c Q 小于平衡常数c K ,则()()v v <正逆
高三化学周练答题卷
班级:姓名:学号: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其余每空2分)
17.(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 (1分) _____________ (1分)(4)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 (1分)
18.(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