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主要修订内容新旧条款对比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主要修订内容新旧条款对比表
第2.2.11条线路、道岔经常保养基本内容:
一、根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状态,成段整修线路。

二、整治道床翻浆冒泥,均匀道碴,整理道床。

三、更换和修理轨枕。

四、调整轨缝,锁定线路。

五、焊补、打磨钢轨,整治接头病害。

六、有计划地成段整修扣件,螺栓涂油。

七、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或调整。

八、更换伤损钢轨,断轨焊复。

九、整修防沙、防雪设备,整治冻害。

十、整修道口,疏通排水设备,清除道床杂草和路肩大草。

十一、季节性工作、周期短于综合维修的其他单项工作。

八、整修、更换和补充联结零件,并有计划地涂油。

九、整修路肩,疏通排水设备,清除道床杂草和路肩大草。

十、修理、补充和刷新线路标志,整修道口及其排水设备,收集旧料。

28第一节路基29第3.7.1条
实设最大超高,在单线上不得大于125 mm,在双线上不得大于150 mm。

30第3.7.4条曲线超高顺坡。

31
32第3.8.1条线路大、中修时,应改善线路坡度。

如既有线路坡度超过限制坡度且改善困难时,可保持原状。

线路大、中修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设计长坡段。

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600m,特别困难条件下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其他线路坡段长度不应小于该区段到发线有效长度的一半,个别困难地段也不应小于200 m。

二、相邻坡段的连接,应按原线路标准设计为抛物线型或圆曲线型竖曲线。

1.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的线路,采用抛物线型竖曲线时,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2‰,应设置竖曲线。

20 m范围内竖曲线的变坡率,凸形不应大于1‰,凹形不应大于0.5‰。

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时,若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大于3‰,应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半径应为20000~10000 m,困难地段不应小于5000 m。

2.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坡度代数差大于等于1‰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5000 m,且长度不应小于25m。

竖曲线不得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重叠,不得侵入道岔及无碴桥梁上。

33 34 35
36 37
38第3.4.1条线路上的钢轨类型应与运量、线路允许速度和轴重相适应。

允许速度大于120 km/h的线路应采用60 kg/m及以上钢轨,小半径曲线地段及重载线路应铺设全长淬火轨。

39第3.4.3条普通线路和无缝线路缓冲区的重伤和折断钢轨应及时更换。

换下的重伤和折断钢轨应有明显的标记,防止再用。

无缝线路钢轨重伤和折断,应按第4.6.10条的规定处理。

在桥上或隧道内的
轻伤钢轨,应及时进行更换或处理。

40第3.4.10条钢轨钻孔位置应在轨腹中和轴上,且必须倒棱。

两螺栓孔的净距不得小于大孔径的2倍。

其他部门需在钢轨上钻孔或加装设备时,必须经工务段同意。

41第3.4.11条用于线路上的钢轨需要截断时,应全断面垂直锯断。

严禁使用乙炔切割或烧孔,严禁使用剁子和其他工具强行截断和冲孔。

42
43第3.5.1条扣件类型应与轨枕、钢轨及轨下胶垫类型相匹配。

Ⅰ型弹条应逐步更换为Ⅱ型弹条。

使用扣板扣件时,正线半径在800 m及以下和站线半径在450 m 及以下的曲线地段,钢轨外侧应使用加宽铁座。

44
45第3.5.3条扣件应保持齐全,位置正确,作用良好。

分开式弹性扣件与木枕联结应紧密,当钢轨受车轮横向力作用时不得产生相对位移和扭转离缝。

扣板、轨距挡板应靠贴轨底边。

扣板(弹片)扣件扭矩应保持在80~140 N·m。

弹条扣件的弹条中部前端下颚应靠贴轨距挡板(离缝不大于1mm)或扭矩应保持在80~150 N·m。

Ⅲ型扣件后拱内侧距预埋件端部应不大于10 mm,扣压力应保持在8~13.2 kN。

46第3.9.1条道岔轨型应与线路钢轨轨型相同,轨型不同时应用异型轨过渡。

四、辙叉部分轨距,直、侧向均为1435 mm。

五、尖轨在第一拉杆中心处的最小动程:直尖轨为142 mm,曲尖轨为152 mm;AT 型弹性可弯尖轨12号普通道岔为180 mm,12号提速道岔为160 mm; 18号道岔允许速度大于160km/h时为160mm, 允许速度不大于160km/h时为160mm 或180mm(具体按标准图或设计图规定办理);其他型号道岔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47第3.9.4条轮缘槽宽度。

一、护轨平直部分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2 mm。

侧向轨距为1441
mm 时,侧向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8 mm,容许误差为:-1mm~+3mm。

二、辙叉心轮缘槽标准宽度(测量位置按标准图或设计图规定)为46 mm,容许误差为:-1mm~+3mm。

轮缘槽宽度的量取位置与轨距量取位置相同。

三、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为65 mm,容许误差为-2 mm。

48第3.9.5条查照间隔(辙叉心作用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 mm,护背距离(辙叉翼作用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大于1348 mm,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

49第3.9.7条尖轨、可动心轨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一、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不靠贴大于1mm。

50第4.9.6条可动心轨辙叉道岔更换尖轨、辙叉等应按以下要求执行:
一、伤损尖轨应与基本轨同时更换。

确有困难时可单独更换尖轨,但在更换前应校核尖轨几何尺寸,更换后应进行基本轨、尖轨顺坡打磨,保证换后符合技术标准。

二、钢轨组合式可动心轨辙叉必须整组更换;锰钢组合式可分件更换。

51第3.9.10条道岔各种零件应齐全,作用良好,缺少时应及时补充。

有下列伤损或病害,应有计划地进行修理或更换:
一、各种螺栓、连杆、顶铁和间隔铁损坏、变形或作用不良。

52
53 54 55
56 57
58第3.10.9条钢轨焊接作业质量应符合《钢轨焊接技术条件》(TB/T1632.1~TB/T1632.4)的要求。

59第3.10.10条联合接头不得设置在道口、桥台、桥墩或不作单独设计的桥上,距桥台边墙不应小于2 m。

位于中跨度桥上的联合接
头应布置在1/4~1/2桥跨处,并避开边跨;在大跨度桥上,应远离纵梁断开处。

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铝热焊缝距轨枕边不得小于100 mm,其他线路不得小于40mm。

60第3.10.12条跨区间无缝线路内铺设的道岔必须设在固定区。

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和无缝道岔上的绝缘接头必须采用胶接绝缘,其质量应符合《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技术条件》
(TB/T2975)的要求。

不同类型的钢轨应采用异型轨联结,所用异型轨应符合《异型钢轨技术条件》(TB/T3066)的要求。

61第3.10.13条无缝道岔应做单独设计。

63
62第3.10.14条普通无缝线路每段应设位移观测桩5~7对,固定区较长时,可适当增加对数(其中固定区中间点1对,伸缩区始、终点各1对,其余设置在固定区)。

跨区间和全区间无缝线路,单元轨条长度大于1200 m时,设置7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 m 及400 m和单元轨条中点各设置1对);单元轨条长度不大于1200 m时,设置6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 m及400 m各设置1对)。

无缝道岔设3对观测桩,在间隔铁或限位器处设1对,在岔头、岔尾处各设1对。

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内侧应距线路中心不小于3.1m。

在轨条就位或轨条拉伸到位后,应立即进行标记。

标记应明显、耐久、可靠。

固定区累计位移量大于10 mm时,应及时上报工务段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73
74第3.11.10条线路标志及信号标志的式样应符合标准图的规定,
并保持完整、位置正确、标志鲜明。

线路标志包括公里标、半公里标、百米标、曲线标、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终点标、桥隧涵标、坡度标及铁路局、工务段、线路车间和线路工区的管界标。

信号标志(与工务有关的)包括警冲标、司机鸣笛标、减速地点标和作业标。

线路、信号标志设置的位置:
一、线路标志在单线上顺计算里程方向设于线路左侧,在双线上各设于本线列车运行方向左侧。

二、信号标志顺列车运行方向设于线路左侧。

三、各种标志(警冲标除外)内侧应距线路中心3.1m以外。

四、警冲标应设在会合线路两线间距为4 m的起点处中间,有曲线时按限界加宽办法加宽;两线间距不足4 m时,应设在两线最大间距的起点处中间。

75第4.1.3条无缝线路地段,当预测施工轨温高于原锁定轨温10℃以上时,线路清筛前必须进行应力放散,放散轨温应满足施工期间作业安全要求。

76
77
78
第四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