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
题方法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
一、试卷是如何扫描的
1.如果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识别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语言表述需简明扼要,勿超出答题区域。

二、老师是如何阅卷的
1.主观题和客观题
一般客观题为选择题,由电脑自动阅卷完成;主观题为填空题、解答题,划分区域后,由人工网上阅卷完成。

阅卷中存在争议的部分,往往都是主观题部分。

2.正评和仲裁
高考中,一般每道题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即为正评。

评卷前会在系统内设定一个允许误差,比如1分,若两位老师评分不超过允许误差,则得分按均值计算;若评分超过允许误差,则试卷提交到第3位老师进行仲裁,作为最终结果。

考试按不同题型分类,允许误差为0分或1分。

三、评卷误差是如何产生的
老师们在网上阅卷中发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答题情况。

答题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潦草、涂抹严重、选考题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答案不分层次……类似的丢分实在不应该,也得不偿失。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

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各题迥异不具代表性,这里主要展示一些书写规范性的问题。

1.潦草的字迹,无法辨认,或容易引起歧义。

2.解答题未化简到最终结果可能会扣多分;填空题以下三种情况未化简则全扣。

3.千万别和阅卷老师开玩笑,情节严重者,本题即使有部分正确依然按0分处理。

四、答题不规范的典型情况及应对措施
1.字迹潦草
问题:字迹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不少。

高考阅卷是在计算机中阅读扫描后的考生答题卡,没有平时纸质阅卷那么清晰易认,加上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字迹不清楚的试卷是不受阅卷教师欢迎的。

应对:书写差的学生应加强书法练习,不仅每个字要力争书写工整、大方,而且整个卷面要做到干净、清洁;答题卡答题范围设置是假定用三号字书写两倍正确答案字数的大小,考生无需担心字写大了书写空间不够;考试时统一要求学生使用配套的0.5mm考试专用水芯笔,避免笔迹过淡或过浓导致扫描不清晰。

2.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
问题:试卷中有选考题,要求考生除了答出所选题目的答案外,还要在答题卡中将相应的选考题号涂黑,而部分考生出现答题内容与所涂题号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做,该题0分。

应对:答选考题时,一定要头脑清醒,选定要答的题目一定要涂对题号,否则白费了工夫,还不得分。

3.超出规定区域答题
问题:部分学生还没想好便匆忙答题,以至于格式没安排好,超出了该题预留的答题位置。

在网上阅卷中,超出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应对:答大题时,想好了再动笔,先答什么,后答什么,要有条理,不能写了半天还没入主题,重要的东西没地方写了,再东找点地方,西找点地方写,结果不得分。

4.答案分块
问题:有的学生答案布局不合理,内容分成了几块。

“分块”现象容易导致阅卷教师漏阅得分点,造成赋分过少的现象。

应对: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一般是2分一个要点。

因此,书写答案前先确定需要书写
的要点个数,规划好答案的整体布局,在书写前对答案打好草稿,然后从左上角往右下角书写,这样就不会出现答案“分块”现象;备考过程中加强对高考非选择题答案的揣摩,分析答案要点有几个,答案依据在哪,为什么只答这几个要点等。

做到答题时条理分明,避免书写之后又补充答案的现象。

5.答案不分层次
问题:不少考生答一道大题时,没有层次,一口气写了一大段,让阅卷教师很难查找知识点。

应对:对于一道需要答出很多采分点的大题,考生作答时要尽可能做到有层次,这样能让阅卷老师感觉到该考生思路是清晰的,便于得高分。

6.出现删除符号
问题:部分考生匆忙答题,答错了一段,便用删除符号大面积删掉。

应对:往年高考中允许使用白纸“打补丁”,而现在高考则取消了“打补丁”。

因此,很多学生感觉答题出现错误时,往往使用删除符号划掉部分字词,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思维定势。

五、这样做可以在高考中多拿20分!
如何规范答题、什么样的卷面才是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呢?一份工整、清晰的答题卡,无疑会给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具体包括以下6点: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电子阅卷,对同学们的书写规范和答题习惯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所以,大家在平时的作业中注意书写规范,到考试的时候压力会减小很多。

高考生们可要注意了!在考试中千万别犯类似的错误哦!
六、卷面规范实例模板
实例(2016·济宁一模联考)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

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

”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

”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 675万人。

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

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13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分)
答案(1)重视原因: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4分任答两点即可)
担忧原因: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

(9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如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移民等也可得分)
问题: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

(4分)
(3)合理调节人口增长幅度,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财富、生产水平和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实现和谐发展。

(仅答合理调整或和谐发展只能得2分)
高分样卷实例
[阅卷感悟]
得分:
A.审题准确,依据题目要求作答。

如第(1)问重视和担忧原因。

B.发散思维,多角度回答。

如第(2)问围绕“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C.融会贯通,灵活答题,如第(3)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明确。

失分:
A.不会归纳,不理解材料,照搬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如照抄材料,随意作答。

B.答题不彻底,发散思维不够。

如第(2)问“粮食”“移民”。

C.一点到底,只写半句话,如第(2)问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D.盲目套用政治、经济、思想格式;如原因类的答题。

训练16 选择题题型练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与分封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

2.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明朝的“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
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D.军机处制度
答案B
解析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与科举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成熟的文官政治,从而使“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

B项最能说明这一点。

三公九卿创立于秦朝,官僚政治初创,受贵族政治影响较大,A项错误。

内阁制度是君权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两者都是出现于宰相制度废除后,与材料中“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的信息不符。

4.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皆不鉴秦设相之患”说明丞相存在权力隐患,说明C项与题干材料一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说明对丞相持赞扬态度,A项错误;“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说明宰相拥有实权,B项错误;“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说明宰相处理事务繁多,让六部来分担,不符合题干意思,D项错误。

5.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太平广记钞》中写到:“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

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该材料体现了( )
A.小农经济下“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B.明朝时期已经有了计划生育思想的萌芽
C.冯梦龙受到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D.明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膨胀现象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日增不减,何意养之”信息中,可见其并不认为“多子多福”,故A项错误;从材料“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意养之?”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意识到人口增加给社会带来的压力,而要缓解该问题,无疑需要适当的控制生育,故B项正确;“小国寡民”意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国家退回到原始社会,与材料所处时代明显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忧患意识,并非真正出现人口严重膨胀,故D项错误。

6.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中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答案B
解析题中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中体现有吃、有穿、有住但仍未满足,结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可以得出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明朝并不代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
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由此导致了( )
A.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B.责任制内阁形成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及各阶层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响,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在工业革命前已经确立,故A、B错误;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夺取资产阶级政权,而材料显示中等阶级处于无权状态,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增加了城市资产阶级的议会席位,资产阶级掌握了更多的政治权利,故D正确。

8.“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D表述不全面,故D错误;A全面表现了材料信息,故A正确;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离,故C错误。

9.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

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得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他们”主要是指欧美列强
B.“大国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指二战后的美国
C.“这些国家”主要指中国等亚洲国家
D.“更加毒辣的手段”即指南京大屠杀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判断理解和历史现象的分析鉴别能力。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这个国家不是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但是又有与西方列强比肩并立的企图和野心;再结合题干中的“资源匮乏,技术落后”可以得出这个国家的一些特点,而且应该是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内其发展落后于西方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应该是一个亚洲国家,因此可以锁定为近代的日本。

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手段残暴,行径野蛮。

因此,A、B可以排除。

D项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10.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亚洲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故选B项。

从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该报道没有评论其“好坏”,A、C带有明显的态度倾向,排除;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对于新中国成立应该是欢迎的,D项错误。

11.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

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

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

”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和“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全球化会淡化“国家”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阅读1750年至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依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指出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A.19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出自外国人,所以不可信
答案B
解析从数据来看,19世纪中国制造业份额与18世纪相比变化不大,“急剧下降”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从中国所占的份额比重来看,具有绝对优势,表明该时期中国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故B项正确;英美两国的份额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统计数据是否可信应根据当时时代背景分析,而不是看数据统计者的国籍,故D项错误。

13.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
普遍提高④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近代中国传统经济模式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并未彻底瓦解,排除含有①的选项,故A、C项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年~1918年),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D项错误;结合前面分析,故B项正确。

14.下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 )
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忧
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
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迁移所学可知,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联盟。

从上下层次,以及鸟的神态与身上的冰雪的多少来看,说明的是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与政治状况的差异,故选B项。

A、D两项无法从漫画中反映,排除;C项仅是从漫画的表面得来的错误理解,排除。

15.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以下对这一历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16世纪手工工场19世纪工厂20世纪的跨国公司
A.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C.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D.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16世纪的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图片信息可以提取出资本主义生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再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跨国公司的变化,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尽管生产组织形式不同,但其体现资本主义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到自由资本主义再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片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体现工业化与经济发展逐渐一体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

”该体制是( )
A.宗法分封体制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D.科举选官体制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制”,故选C项。

宗法分封体制未形成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所指体制不仅包括中央也包括地方,排除B项;科举制为隋朝所开创,排除D项。

17.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有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
A.理一气二B.反省内心
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