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
宗崇茂
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
⑧我感到震惊和难过!
⑨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
⑩父亲又一次从乡下来的时候,更显虚弱不堪。
吃饭时,我给他换了一只新碗,他很快发觉,并固执地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
我请他到桌上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这一次,父亲住了较长时间;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
”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⑪现在,那只碗放在冰箱上已一月有余。
仿佛被人遗忘,又仿佛在静静等着父亲的再来。
我时常感到刺痛和愧疚:忙碌而粗心的我们,究竟回报了父亲多少爱?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
(1)面对父亲的病,“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读全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文字。
觉得不妥---________---________---心里感到刺痛和愧疚。
(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中的“特殊”表现在哪些方面?
(4)“我”给父亲换了一只新碗,但他为什么坚持要用以前的那只碗且不肯把筷子伸到盘中夹菜?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却像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
【答案】(1)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
(2)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3)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
(意思对即可)
(4)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
(意思对即可)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通读文章,本文以“父亲的碗”为明线,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暗线。
从第③段我觉得不妥,到第⑤段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再到从母亲口里了解父亲因为用专碗,受到特殊对待而知道自己病情后心理产生巨大变化,第⑧段我感到震惊和难过!突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第⑨段我们在深深爱着父亲的同时,却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2)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分析。
“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这是对父亲生病所用碗的描写,文下文引出父亲从乡下来,母亲与媳妇为父亲选用专碗,收到特殊照顾做铺垫;在文章结尾“瓷白瓷白的碗壁上,已罩落了一层细微的尘埃,倘若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一直以为密封性很好的环境里,向来是一尘不染的。
碗上那豁了牙的口,象是努力要对我说些什么,却又始终没有说出来……”又一次对父亲所用碗细致深情的描写,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照应。
(3)文章第②段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从这句话的下文是写父亲生病后所受到的特殊照顾,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第④段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
(4)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⑦段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他能不猜疑吗?你父亲可是个细心人。
”这段我与母亲的对话写出了父亲知道自己病情;第⑩段他说:“你们这样孝顺,为父的心满意足,死也闭眼了;只怕是以后来的机会少了。
”我的鼻子猛然一酸,赶紧借故跑到别处。
写出了父亲在得知病情后时顾虑我们怕传染给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体现父亲对家人的爱。
(5)“父亲却像一枚叶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失却了水分和绿意的叶子”,形象写出父亲生病后憔悴的状态,“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把子女比作大树,意昧着儿女已经长大成人,父亲却孤单地老去,体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后悔。
故答案为:⑴有些黯然;感到震惊和难过;
⑵点题,引出下文与碗有关的事;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和谐、统一;
⑶把父亲接回“我”家精心伺候;妻子特意为他做了一碗汤;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碗;把菜夹到碗里端给他,让他一个人在旁边吃。
(意思对即可);
⑷父亲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家人,表现出父亲在病重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
(意思对即可);
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儿女们已经耗尽自己的一生,儿女们长大了、他却已孤独地老去。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家乡的年味“这一主题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这类题一般分为在内容或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来回答。
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⑶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
联系语境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课外现代文
《毽子里的铜钱》
①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②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
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
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③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
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
”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
”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
”她就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④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
看
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
⑤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
⑥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
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
⑦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
⑧我摇摇头不肯接。
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
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⑨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
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
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⑩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⑪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
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
⑫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
⑬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
做小贩的,是非常辛苦的。
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
⑭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
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
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1)通读会文,梳理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老人送“我”小山薯—①________——②________——老人再送“我”小山薯—③________(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处划线词“愣愣地”的不同含义,及体现的人物心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卖烤山薯老人的人物形象。
(4)你认为二婶会补给老人一枚铜板吗?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答案】(1)二婶买山薯;“我”给老人铜钱;老师表扬并安慰“我”
(2)第一处“愣愣地的”写出了老人很不快乐的心情,他担心二婶遗忘甚至不给她所欠的那个铜板,造成自己生意亏本。
第二处“愣愣地”写出了“我”难过、不安的心情,“我”看到老人不快乐的样子,想到自己也没钱给,就越发觉得心里难过、不安。
(3)①从他看出“我”想吃烤山薯却没有钱后两次免费送给“我”烤山薯,可以看出他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小孩子;②从他面对二婶只给九个铜板却拿走十个铜板烤山薯的贪便宜,只是愣愣望着二婶家门,看出他老实,不与人计较.
(4)示例一:我认为她会补。
因为二婶说了只带了九个铜板,下回会补给老人;而且老师也认为二婶会补给老人。
示例二:我认为她不会补。
因为老人都说了九个铜板会亏本,二婶却还是捧着山薯回家,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征求老人的意见,说的话只是敷衍;并且,二婶家就在门前,她却并没有回家拿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虚伪、贪小便宜的人。
【解析】【分析】(1)文中第②段写“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白送给“我”;第③段写“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缺少给了老人一个铜板;④-⑥写“我”看到老人的表情感到很难过,于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但是老人并没收;最后“我”“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面带微笑表扬了“我”。
据此概括作答。
(2)“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句中“老人愣愣的”是因为隔壁二婶买山薯,少给了他钱,虽然口口声声说会补上的,但老人担心她不讲诚信,所以此时老人心里很难过。
“我愣愣地”是因为看到老人因为二婶少给一个铜板而难过,而想想自己,自己没有花钱却吃到了山薯,这让“我”很是不安。
据此理解作答。
(3)从文中“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等句子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淳朴;从“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可以看出老人面对贪便宜的二婶,表现出很无能为力,也不去辩解,表现了他的老实。
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对于“二婶会补给老人一枚铜板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系文中的相关情节,找出理由和依据来加以分析。
你可以认为会,因为在结尾老师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所以我们都相信二婶的人品,相信她是真的带钱少了,这样的结局也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
你也可以认为不会,因为从“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
’她就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一句中语言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二婶并没有拿这件事当回事,她的态度不够诚恳,这注定了她就是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所以她不会给老人补钱的。
故答案为:⑴① 二婶买山薯;② “我”给老人铜钱;③ 老师表扬并安慰“我”
⑵第一处“愣愣地的”写出了老人很不快乐的心情,他担心二婶遗忘甚至不给她所欠的那个铜板,造成自己生意亏本。
第二处“愣愣地”写出了“我”难过、不安的心情,“我”看到老人不快乐的样子,想到自己也没钱给,就越发觉得心里难过、不安。
⑶ ①从他看出“我”想吃烤山薯却没有钱后两次免费送给“我”烤山薯,可以看出他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小孩子;②从他面对二婶只给九个铜板却拿走十个铜板烤山薯的贪便宜,只是愣愣望着二婶家门,看出他老实,不与人计较.
⑷示例一:我认为她会补。
因为二婶说了只带了九个铜板,下回会补给老人;而且老师也认为二婶会补给老人。
示例二:我认为她不会补。
因为老人都说了九个铜板会亏本,二婶却还是捧着山薯回家,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征求老人的意见,说的话只是敷衍;并且,二婶家就在门前,她却并没有回家拿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虚伪、贪小便宜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并提取的能力。
此类题目需要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内容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和人物心理的揣摩,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理解词义,结合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
⑶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
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本题考查发表观点与看法的能力。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针对“二婶是否会补给老人一枚铜板”这个问题进行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使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需要围绕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说出相对应的理由。
3.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完成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许多年后,我常常想起病房里的岳老师与那个七岁的小病号。
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这两人并不相识。
岳老师曾经是一家矿山子弟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家小学已经关闭多年,所以这时的岳老师事实上已不再是老师了;小病号则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
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住院的日子令人感觉灰败,如果不是飘进病房的柳絮通告了春天的来临,病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病房外的绿意。
作为医院的老病号,在单调重复的日子中,岳老师与小病号自然而然地相识了。
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后来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因为常跑医院,我与岳老师有些交集,他们的故事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带来的诸多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当她给小病号讲课的时候,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输液一结束,岳老师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故意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小病号毕竟年龄尚小,顽皮好动,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他便经常答不上来岳老师的问题。
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二十遍。
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就像是活生生地在小病号的身体里打了结,一到考查的时候,他死活就背不出来,岳老师愈发伤心。
到了最后,连小病号自己都愤怒了。
他愤怒地问岳老师:“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背这些干什么?”
说起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
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痛苦地抽泣起来,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小病号更多。
岳老师自己的病本就不轻,但自此之后,我却经常能看见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见缝插针地给他讲课。
病房里的教学最常见,瘦骨伶仃的小病号躺在病床上认真听,憔悴的岳老师坐在一旁小声讲。
这场景神圣却也让人心酸。
“既然没死,就得活出意义。
”岳老师对我说。
但是,她和他还是终有一别。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已经决定,要带他转院,去北京。
闻听这个消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岳老师夜夜失眠。
深夜,她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说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这一晚,不知何故,当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我难以自禁地涌起了哽咽之感:无论如何,这场遇见的结局终究是别离。
天快亮的时候,岳老师睡着了,但我并没有去叫醒她,护士路过时也没有叫醒她。
离别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一大早,小病号的父母就接到消息,要他们赶紧去北京。
他们马上忙碌起来,收拾行李,补交拖欠的医药费,再去买来火车上要吃的食物,最后叫醒小病号。
当小病号醒来,他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一个小时之后,他就要离开这家医院了。
九点钟,小病号跟着父母离开了。
离开之前,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了,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捏他的小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哪知道,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的名字,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在院子里的叫喊。
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破了嗓子叫喊出来:“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便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又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五月间,阳光正好,窗台上有流泻的碎金。
风暖暖的,有柳絮悠扬地飘飞,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
小病号站在一楼的草地上,他脱去了苍白的病号服,穿上了黄亮的T恤,骤然显得挺拔了些,有了小小少年的英姿。
(B)他仰着头,紧盯着病房的那扇窗户,努力地挺着身子,双手在嘴边拢成个小喇叭,大声地喊着,一字一顿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病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诵出了那句诗,但岳老师并没有应答,她正泪如雨下,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
除了隐约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一个人上前劝说,全都陷于沉默之中,听凭她哭下去,哭出悲,哭出喜……
后来,我常想:生命的相遇相别,正如花开花谢,都是必然。
但有些生命的碰撞,却会燃起星火,照亮彼此的人生。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注:[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出自《杨柳枝词九首》(唐刘禹锡)。
陌,街道。
垂杨,即垂柳。
管别离,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惜别之意。
(1)在病房里,长期住院的岳老师与小病号居然自动结成了师生,他们你教我学,发生了一些故事。
请根据文中情节的发展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