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环境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简单的说:人能够将环境美化,美化后的环境同样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不自觉的去保护环境。
即: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实践的历史发展(实践及其发展)。
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二、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
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特定历史际遇看,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应注意对环境的理性和价值的双重审视。
由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
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也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人与环境和价值的和谐关系。
三、道德
1、定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2、功能
2.1.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2.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2.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
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2.4.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
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
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2.5.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3.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社会的荣辱观—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5.道德与法律
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道德是对自我形为的约束,是自发自律的形为;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形为约束,是外发外律的形为。
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四、不要忽略自身的影响力
影响力,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影响力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与统帅他人的倾向,从而使一个人才去采取各种劝说、说服甚至是强迫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你的任何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影响着身边的人。
构成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1、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
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在这种方式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
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职位;习惯;暴力。
2、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五、案例分析
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时被撞倒摔成了骨折,经鉴定确认为8级伤残后,指认救人的小伙彭宇是撞人的,同时索赔13万多元。
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小悦悦事件
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援救反被质疑为“想出名”。
以上两个案例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社会怎么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善良反被嘲弄。
我们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这一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是有着优量传统美德的民族和国
家,虽然目前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气。
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
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自我逃避。
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
这样的论调是忽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维,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
当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时,可以断言,发生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必然,我们没法同意小悦悦事件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
小悦悦事件,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
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
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
一个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是洁身自好,积极的层面,则是绝不放弃自己追求更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与一切恶和非正义抗争。
公民对社会尽这种起码的责任,很多时候常常只需要一点良知良能,就像那个心疼得赶紧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一样。
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都不足以令人信服。
再来看看我们的最美“乞丐哥”。
最美“乞丐哥”
12月5日,浙江舟山一座大厦14楼楼顶,一名中年男子站在护栏外意欲轻生。
警方及时赶到现场,正在僵持之际,一名在当地以乞讨为生的安徽籍残疾男子对着楼顶大喊,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劝解这名轻生的男子。
与此同时,楼底下沾满了四肢健全、头颅高昂的围观群众,更有一名时尚女郎含笑漠视而过。
细看高楼下的人群,有人嬉笑、有人呆滞,皆双手环抱于胸前,在寒冷的冬天里闲适地看热闹,他们也将“围观”表现得淋淋尽致。
令人欣喜的是,这名轻生男子最终被家人劝解下楼,一个生命得以重生。
一个身患残疾不能行走的乞丐,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亲身的经历去劝导这名轻生的男子,他使我们看到,他的身份尽管卑微,却有着一颗鲜红火热的心。
有的人虽然很完整,灵魂却已经残疾,有的人虽然身体残疾,灵魂却很完整。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德体系同样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向现代道德的转型。
社会生活出现变化,就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
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同时达到社会道德最基层,甚至连荣辱观都因为利益而不存在的现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充分认识道德的作用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从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一步步来探寻,每个不同的时段,对道德发展的得失究竟如何,从而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查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最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创造一个美好的道德环境,同时影响这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