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反思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反思第【1】篇〗
教学反思:
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一首托物言的《马诗》,学生已会了这种学习方法,本课我更多的侧重于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抓住“吟“从诵读之声萦绕始终,再到情感的悟赞,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我尽量做到简约。

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遵循着晓诗题、读诗文、懂诗意、知诗人、悟诗境、背全诗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并且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重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结合石灰煅烧的过程,同学间说说,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浅显易懂。

存在的不足是个别学生不能全程的完全投入,在同桌交流与小组讨论中参与度欠缺,跟其预习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以后将继续加强此方面的关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反思第【2】篇〗
《升和毫升》,考虑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
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一、做好认知前的准备。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

同时给学生一两天准备的时间,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二、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

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问题引入,你们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学生除了举起自己的小手,还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

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

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
有时会用克做单位,有时也会用毫升做单位
2、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

用量筒取毫升的水,倒入盆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两三滴,反复几次。

估测墨水瓶中有多少墨水,并进行验证,观察一盒学生奶有多少。

在量杯中分别取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倒入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

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

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一些科学知识。

结合实际,渗透一些科学知识。

比如,一个成人的血液量约为4升800毫升,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适量献血对人体没有影响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反思第【3】篇〗
1、一诵——少年抒怀
于谦十六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昂的诗。

想想少年于谦为什么能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

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立誓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

当他回首
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感慨万千。

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

如,我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誓言。

)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全诗。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

他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学生诵读全诗。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景仰。

从《石灰吟》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全体学生深情地背诵全诗)。

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用你手中的笔抄写于谦的这首诗。

(重点指导“锤”、“凿”、“烧”的书写,后抄写全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