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统计调查》教案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统计调
查》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历程,从中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与总体等统计概念.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初步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体会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抽样、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反映总体的思想.
教学难点:
样本特征的观察与归纳.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注意借助案例让学生感受统计结果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建立统计观.
2、让学生联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近视”这种现象我们经常看到,也常发生在我们身
边,近视会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很多不便,我们能举例说说吗?
二、提出问题
为了了解情况某地区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该地区准备对中小学生进行视力调查.那么如何调查呢?
1.学生思考、讨论开展调查的方式?
2.讨论(一):仅仅是从小学学校抽取部分同学作为调查的对象,妥当吗?初中学段、高中学段呢?
3.讨论(二):
(1)导致学生们近视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影响近视的因素,在设计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3)请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
三、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所制的统计表与统计图,估计一下该地区中小学的视力情况吗?
2.学习样本、总体、抽样、调查等概念.
3.小组活动:你能再举出抽样调查的实例吗?
四、课堂练习
利用调查问卷对本班同学进行调查,集中视力不良同学的问卷,并用表格整理相关数据,针对形成视力不良的原因,请
提出一些保护视力的合理性建议.
五、小结
1.统计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
2.具体调查的常用方法.
3.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必要性.
4.学习中讨论的重要性.
5.表格与统计图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作用.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六、作业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科书习题10.1第11、12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