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人生——吴清源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白人生——吴清源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一,第一部中外合拍的电影
1982年,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10周年,中日合拍了一部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以下称“影片”)。
这是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影片。
这部影片对于中国来说,是官方投资的色彩浓重的响应政策的作品,在日本是一家普通的电影公司法人的投资,并不具有官方色彩。
影片情节梗概是:1920年日本棋手松波麟作在北平与江南棋王况易山相遇对弈,无意中发现况子阿明围棋天分极高,有意收其为徒,松波刚在棋盘上摆下一子,况易山被突然登门的警察抓走。
松波救出况易山后,自己归期已到,留下那盘没下完的残棋。
几年后,况易山变卖家产送子赴日学棋。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已取得“天圣位”的阿明拒绝日本军部要他加入日籍的要求,在决定逃回国时被日本宪兵杀害。
而在无锡的况易山,也因拒绝与日军大佐对弈,遭受手指上被压军刀的屈辱,激愤下况用棋坛砸向军刀自断两根手指。
在官制“中日友好气氛”浓重的时代,影片作为第一部中外合拍的电影,据说拍摄时就受到拍摄地人们的热情支持,还没拍完就在中国名声鹊起。
影片获得了1983年中国金鸡奖,1983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大奖,1983年日本Academy奖优秀作品奖。
影片的合作的背景是中国影星赵丹访日时向日本同行提出想合拍一部电影。
中方给出的剧本是李洪洲等以旅日围棋大师吴清源为原型创作的剧本。
而影片的重要出场人物况阿明少年时代渡日并迅速成为日本棋坛新星,现实中符合这样的经历的唯一的人是吴清源。
而吴清源的实际经历和剧本相差太大,加上考虑到票房等因素,所以日方曾提出不要把主角安排成棋手,但中方坚持要做如此安排。
对于中国来说,拍摄影片的主旨很明显:“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况易山和松波两个围棋家庭三十年的沧桑变故,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真挚友谊。
”(百度百科)中日恢复邦交时,中方的认识基调,正是影片的主旨,即“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可以说,从中日恢复邦交开始,中方就不断向日方打历史牌。
这块牌很灵,一打这块牌日本人就会让步,第一次合作拍电影的剧本和角色定位,是中方占主导地位的。
在决定合作后,日方投入了当时的一流演员三国连太郎和新秀演员紺野美沙子,还请红得发紫的松坂庆子友情出演一名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中日蜜月期代表作品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日语版虽然在日本也得奖过,在日本
的知名度比起在中国的中文版,显得太低了。
后来中外合作的电影比如《末代皇帝》、《敦煌》,虽然名义上是中外合作,但是中方没有主导地位,外方掌握全面主导权,中方处于从属地位。
而这第一部中外合作电影能够由中方占主导地位,显然并非当时中方在电影艺术创作上有领先的地位,而是在历史牌面前日方的让步。
二,棋圣吴清源
吴清源,本名吴泉,1914年生于福州,其父吴毅曾留学日本时对日本围棋产生兴趣,回国时带回围棋书刊,还托人从日本给他寄《围棋新报》等杂志。
吴泉从小受父亲熏陶,9岁时身边就无人能与他对弈,其父带他去北京一个名叫“海丰轩”的围棋馆,与当时中国一流的棋手顾水如等对弈。
吴泉10岁丧父后失去经济依靠,顾水如把他引荐给围棋爱好者段祺瑞,段祺瑞每个月给他一定的资助,还给他起了号“清源”,这个号后来一直被吴泉作名字用,可见吴清源重视段祺瑞的知遇之恩。
段祺瑞失势后无力继续资助吴清源,吴清源就到有钱人集聚的“来今雨轩”下围棋。
这时,在华日本人围棋俱乐部请吴清源去下棋,吴清源在日本人的围棋俱乐部中很快出名。
曾到过中国的日本名棋手濑越宪作(八段),想把吴清源带到日本去下棋。
濑越派弟子桥本宇太郎到中国试了一下吴清源的棋艺,并请犬养毅和大仓喜七郎(实业家,大仓花园饭店的创始人,参与发起日本棋院并长期提供资助)帮忙签发正式的邀请函。
1928年,14岁的吴清源入濑越宪作师门并得到日方资助,和母亲与兄长一起到了日本,兄长入早稻田大学等读书。
吴清源18岁升为五段,得到实业家西園寺公毅资助,吴是西园寺家的常客,两人经常交流宗教修行心得。
此时吴清源经济上已经是全家的顶梁柱,他把妹妹等也接到了日本居住。
▲青年时代的吴清源棋手
三,“艺术创作”与原型现实的龃龉
1936年,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
和影片中的人物况阿明不同,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愿,当时中日并不处于战争状态;日本军部更没有威胁过他不入籍就不授予棋圣地位。
现实中的吴清源,经济上一直有贵人资助,生活上不断有善人照顾,没有宪兵或军人来威胁过他。
他也不像况阿明那样要“偷渡回国抗日”。
有人说,中国人加入日本国籍一定要取日本式的名字才行。
这是不对的。
外国人加入日本国籍的时候,特别是汉字圈的人,只要原名字是日语常用汉字使用范围,是不必改成日式姓名的。
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之时,由于他的本名吴泉两个字都是日文常用汉字,日本人都读得懂,所以不需要改姓名。
加入日本国籍后,虽然户籍上正式姓名为“吴泉”,但是他的粉丝们叫惯了他吴清源,所以他在公开场合仍以“吴清源”出现。
事实上,吴清源在1935年和1942年、1943年等多次去过中国,
但不是回去参加抗日,而是他对宗教有兴趣,参加过“世界红卍字会”(即红万会,1922年钱能训等人在济南成立的宗教慈善组织),1935年的一次去中国就是参加宗教修行的;1942年去中国是受日本宗教“尔宇教”教主峰村教平的委托去拜访世界红卍字会的道院的;1943年去中国是跟恩师濑越宪作及师兄桥本宇太郎去切磋棋艺的。
他去中国还拜访“汪伪政权”的领导人。
和况阿明因想偷渡回国抗日而被宪兵杀害不同,吴清源几次去中国,出入境上先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后是以日本人的身份,都没有遭到日本宪兵阻止,如果他想回中国抗日,他完全有机会这样做。
太平洋战争期间,由于已经是日本国籍,吴清源作为适龄日本国民,也收到了征兵通知,但是体检不合格,因而没有入伍。
日本的征兵和拉壮丁不同,一个是年龄不到规定是不会拉去打仗的(所谓的“学徒出征”,是有学生身份的适龄青年),不会出现少年兵;二是体检很认真,体检不合格是不会拉去凑数的,这两点和当时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军国主义”的底线与“正义”一方的底线的不同。
影片中,为了批评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有较多镜头描写日军在况阿明的家乡无锡烧杀掳掠,把况阿明的母亲和妹妹杀了。
现实中,吴清源没有亲人死于日本人之手。
并且,现实中,无锡有一位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华彦钧,中国拍的电影说他是被日本人弄瞎双眼并害死的。
而现实中,华彦钧是因梅毒而失明,1950年犯毒瘾贫病交加死去的,抗战时候他活得好好的,他进出城门晚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守城日军士兵会特地为他开门,有时候还听他拉上一曲。
在中国人口中,死因与日本人毫无关系的真实人物被说成是被日本人杀害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霍元甲。
影片还顺带批评了中国北洋军阀的凶残霸道,况阿明的父亲江南棋王况易山因下棋而得罪军阀被迫害。
这是批判外部敌人的时候顺便批判一下内部敌人的节奏。
现实中吴清源的父亲吴毅没有因下棋受到军阀迫害的经历,吴毅病死后少年吴清源得到北洋军阀段祺瑞的赏识和资助。
现实中的吴清源,政治和爱国情怀,是与他无缘的因素。
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的那样,他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和围棋。
他探究真理的途径是宗教。
吴清源有着深刻的宗教情怀,年轻的时候一度因热衷于宗教修行而放弃下围棋。
他在日本生活中遭受的最大的苦难有两件,一件是二战末期美军轰炸东京把他中野的家烧毁了,他和夫人流离失所,由于夫人是“尔宇教”创始人教主峰村教平的亲戚,他就跟着“尔宇教”第二代教主及其他信徒们在金泽、中山湖、八户等地辗转流浪修行布道直至1948年,这两年多期间他放弃了下棋。
由于后来“尔宇教”名声不好,而“尔宇教”曾把他作为传教布道的广告塔,他的这个经历让他的恩师濑越宪作备受压力。
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中,作为恩师,把一个少年弟子从外国带到日本来,对弟子的人生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流浪中他逐渐对第二代教主的宗教方针产生怀疑,导致精神上的幻灭以至于一度想轻生;第二件是他在1961年遭遇交通事故受伤。
这样一个棋艺君临日本棋坛的人物,既然是中国血统,很多人就想把他当成爱国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二战结束时日本成为战败国,中国成为战胜国,这时候他的日本国籍让些人不舒服了。
1952年他和夫人访问台湾之际,人们发现他退出了日本国籍并回归了中华民国国籍且夫人处于无国籍状态(他和夫人结婚时均为日籍)。
这一退一归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这是当时战胜国方驻日的中华民国代表认为吴的日籍岂有此理,必须改回中国籍而作的指示;另一个说法是这是当时华侨团体半强制地干的事情。
无论是哪个说法,国籍的改变是必须由他本人签字才可以完成的手续。
如果不是他本人签字,则在刑事上是有文件伪造的问题的。
这个问题貌似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1952年他的夫人发现自己处于无国籍状态后马上申请回归了日籍;1979年吴清源再次申请加入日本国籍。
二战结束时他的国籍是如何从日籍改为中华民国籍的,也许我们很难弄清楚。
但1936年和1979年两次申请加入日本国籍都是他本人的意志,是他亲自签字的。
吴清源晚年对培养新人棋手倾注了许多心血。
他碰到少年林海峰
就劝他来日本,碰到初出道的聂卫平也劝他来日本。
他的理由很简单:想棋艺有进步就来日本。
这当然是基于他作为一个棋手的专业上的认识。
他眼里,日本是一个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环境都能让棋手静心下棋的地方。
1945年夏日本本土被轰炸,日本棋院也被炸成废墟,棋谱等记录全部被烧毁。
但吴清源的恩师濑越宪作依然坚持召开日本棋坛最重要的本因坊赛事,他的理由是:“棋手的生命就在于下棋。
”就像日本人认为学生就应该学习一样,一片焦土上依然坚持露天开课。
因为当时东京频繁遭到轰炸,为了安全起见,棋院把本因坊赛事安排在广岛。
原本比赛地点安排在广岛市中心,由于广岛警察认为市区不安全,临时坚持命令把比赛地点转移到近郊。
1945年8月6日,本因坊赛事棋局刚摆开,原子弹爆炸,参赛的本因坊桥本宇太郎(吴清源的师兄)和挑战者岩本薰七段及在场的人员全部受到核辐射伤害。
留在市区的棋院广岛分部的棋士包括濑越宪作的儿子和外甥全部丧生。
吴清源不在场,是因为当时他放弃了围棋,正在随“尔宇教”辗转流浪修行布道中。
2006年中国导演田壮壮拍摄了电影《吴清源》,对比1982年的影片,我感觉到了时隔24年,中国电影界精英的成长和成熟。
据说影迷们普遍反映电影《吴清源》沉闷难懂。
确实,比起1982年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影《吴清源》缺乏戏剧效果,这是忠实地按照吴清源本人的回忆文字再现了吴清源人生中一些重要片段的电影。
而真实的吴清源身上,中国人也许很难以找到令像况阿明那样他们激动和欣赏的地方。
既然是中国血统,既然这样出名,怎么可以当日本人。
爱国者们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况阿明才是中国人的模范,他必须在战争时代死于日本人的枪下才符合爱国者们的审美观。
有意思的是,日本影星松坂庆子在1982年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2006年电影《吴清源》中都出演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什么色彩,既然演一个角色,无论是小角色还是大角色,都全身心投入去演好,这难道不是一个演员的本分吗。
而一个棋手的本分是什么呢?
▲晚年吴清源棋手
2014年,100周岁的吴清源在日本小田原市内去世。
君临日本昭和棋坛的棋圣能得以如此高寿,无数日本人怀着羡慕和尊敬的心情合掌祈祷了他的冥福。
而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中国,有棋迷们的惋惜,有自诩中华文化传人的人引以为骄傲,也有爱国者们的痛骂。
比起这个纷扰复杂的世俗世界,吴清源的黑白世界,规则要公平易懂得多,也干净得多。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