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一、《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解题方法
方法总结:
(1)阅读题干,体会命题意图。
(2)根据意图,寻找文章的阅读区间。
(3)筛选信息,整合语言。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文体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3)选文的史实性和文学性
3.阅读方法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4.答题技巧(手法、技巧等可参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1)把握传主形象
①从传主在事件中的表现把握
②从传主与时代、他人的关系把握
(2)分析表现手法
选材——详略得当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特色等可参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
(3)探究题
答题思路:观点——引据——论证——小结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
1.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文体特点
⑴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⑵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⑶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阅读方法
①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②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③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④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⑤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⑥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5.解题技巧
(1)导语的作用
①概括事实;②激发兴趣(悬念);③情感基调(全文);④情感态度(作者);⑤引出下文(铺垫)
(2)标题的作用
①标题: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②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③正题(主标):揭示新闻事实,对内容的高度概括。
④副题(副标):对正题补充说明。
(3)背景作用
①补充情况,事实充分,帮助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②突出主题,阐述意义,有助于提高新闻价值。
③提供知识,引发兴趣。
④借用背景,表明作者观点。
(4)主要表现手法(可参考《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补充:引用的作用
①有助于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②有助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③使报道更客观,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④增强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增强感染力
(5)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①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
②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
③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
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6)分析新闻中的时间
①渲染了紧张气氛,现场感强
②时间对新闻人物的作用
③时间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④时间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⑤时间性词语使文章真实可信,条理清晰。
(7)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
①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
②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
(三)访谈类文本
1.定义
就某个人、某事件、某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2.阅读技巧
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
3.提问方式
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
(1)直切主题,直接发问。
(2)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进入新话题。
(3)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4)用请教的方法,引入一个重要的新话题。
(5)欲擒故纵。
(6)适时地应和,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
(7)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因此还应注意:
①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访问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②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③对比:有时侯,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访谈者会进行对比提问。
也会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4.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一组问题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的。
②每个问题是明确单一的,一次发问不会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
③不同的问题均采用一定的语气。
④用的是平实的口语化语句。
⑤访问者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
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
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
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 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媒体数量均有缩减。
其中报纸下降 8.95%,广播下降 5.91%,电视台下降12.1%,新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
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率相对偏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42.16%)。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
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
而在《2011 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 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 年成立,2014 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 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 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 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
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
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最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
从2013年开始,广告主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
2016年,校园广告主數量达95万个,预估2017年会达到120万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的企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
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广告来实现盈利,在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的阅读疲劳。
(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等。
材料五: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倍公众号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余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
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等,这表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以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2014年以后,中国髙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
C.调査表明,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到了2016年,融合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95%。
D.现在的校园媒体融合,不是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只是多媒体合作,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
E.髙校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它以软文广告等形式实现盈利,这是传统媒体办不到的。
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高校校园新媒体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营销价值。
(4分)
答案:
7.C(“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于文无据)
8.A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推断不成立,实据不足。
“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这一推断于原文而言,依据不足。
D“现在的校园媒体融合”错,范围扩大,应是“一些校园媒体的融合”。
E“这是传统媒体办不到的”,这一表述缺乏依据)
9.①新媒体营销,回报率高:校园新媒体广告投放回报率不低于预期的接近80%;
②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而新媒体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③新媒体有优势:新媒体较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