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山中学2014学年度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邱海燕审核人:封朝晖)
说明:试题请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共50分)。
1、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
这场“革命”是()
A.采集渔猎 B.打制石器 C.人工取火 D.农业耕作
2、东汉时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
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文中的“豪人”指当时的()
A.王室成员 B.豪强地主 C.寺院僧侣 D.商人巨贾
3、自唐以来长盛不衰、历代开放的港口是()
A.广州 B.泉州 C.福州 D.厦门
4、中国历史上不讲血统、不论功绩、重门第的选才用人制度是()
A.世袭制 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古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不断加强,其中设置驻藏大臣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6、司马迁在描述他写《史记》的经历时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材料表明司马迁非常重视()
A.实地调查 B.文献查阅 C.神话传说 D.考古发掘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8、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评价某人物:“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
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此人是
A.曹操 B.刘备 C.孔明 D.孙权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历史成为有文献、文字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0、“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
殊
11、近50年来,我国各地发现的新时期时代后期的遗址,普遍存在着大量精制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
然而这不能说明()
A.贫富差距日益显现
B.私有制得到发展
C.国家机器已经产生
D.原始平等被打破
12、《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中的“子”是指()
A.皇帝
B.禹
C.启
D.孔子
13、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表明汉朝执政理念是()
A.推行礼仪认证
B.奉行无为而治
C.采用严刑峻法
D.实行儒表法里
14、由于政权的局部统一与争雄,存进了东南沿海与西南地区的开发,缩小了我国南北间的差异,为新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这一历史时期是()
A.殷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
15、宋太宗曾说:“粜(买的意思)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反映了北宋()
A. 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B.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
C.民族关系日益融洽
D. 诗词创作达到全盛
1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
17、明朝有一种机构,各时期名称不同,都具有“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的职能。
该机构是()
A.内阁 B.厂卫 C.刑部 D.都省
1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学派的思想()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纵横家
19、清代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描述了军机处是()
A.专为应对西北战事的军事机构 B.处理日常朝政事务的行政机构
C.完全秉承皇帝旨意的附庸机构 D.制约中央集权专制的监督机构
20、“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刑罚之可以治国也”是下列哪一个思想家的主张()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孟子
2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22、唐朝开元年间,江南某地发生洪灾,需要修筑堤防。
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具体负责执行这项工作的是()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23、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24、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使用了“八佾”,孔子知道后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孙氏的这一行为主要与孔子的下列哪一方面主张严重相悖? ()
A.仁 B.义 C.礼 D.信
25、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26、“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27、南宋时期,人们读到精美书籍通常是通过()
A.活字印刷而成 B.雕版印刷而成 C.用竹木简刻的 D.用手抄的
2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是 ( )
A.《永乐大典》 B.《古今图书集成》 C.《四库全书》 D.《聊斋志异》
29、明太祖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A. 朝贡贸易 B.十三行贸易 C.行会贸易 D.私人贸易
30、清初,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才最终平定的分裂势力是()
A.噶尔丹的分裂势力 B.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
C.天山南路回部的叛乱 D.维吾尔贵族的叛乱
(以下每题2分)
3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2、清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措施中,不包括()
A.确认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政教地位
B.规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C.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D.规定西藏地方政府的管理权由达赖和班禅轮流掌握
33、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亡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攻打匈奴 C.推行郡县制 D.修筑长城
3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膑
35、一位生长在北方的鲜卑族青年,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此后他的人生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A.不得说汉语穿汉服 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
C.不得娶汉族女子 D.必须维持祖先的姓氏
36、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37、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材料),二是间接史料。
凡是未经中
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A.毛公鼎铭文 B.皇帝诏书 C.《史记》 D.邓小平亲笔书信
38、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A.匈奴族统治者 B.契丹族统治者 C.党项族统治者 D.女真族统治者
39、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藩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这段谕旨的核心思想是说南宋政府应()
A.重视官吏选拔 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 D.改变重农抑商政策40、元朝行省制度实施所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
A.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B.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41、泱泱天朝大国:(14分)
清帝国疆域之广阔为世所共知。
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问题:
(1)在巩固帝国疆域方面,秦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2)元朝在管理辽阔的疆域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3分)
(3)康乾时期,清朝是怎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8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835年,曾经留居中国的西方人士格尔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
⑴格尔斯所指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时期?它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8分)
⑵西方人士格尔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2分)
⑶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2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三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汉、唐、宋因之,……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宰相有何作用?结合材料二说明,唐太宗为此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唐初一道谕旨应包含哪些人的意见?(4分)
(2) 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与唐太宗有何不同?这一看法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根据自己的看法,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唐太宗到明太祖时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什么?(4分)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文明的交流
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分)
(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字)
金山中学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二:材料题(共50分)
1、(1)建造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3分)
(2)行省制度;正式管辖西藏: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正式管理台湾事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分)
(3)东北: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西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新疆回部叛乱,乾隆时设伊犁将军;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实行金瓶掣签制;东南:康熙中期,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8分)
2、答到要点即可。
(12分)
⑴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创立与发展:由隋朝创立,经唐朝逐渐健全。
宋朝承继了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与公平,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明清继续沿用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清末时(1905年)被废除。
(8分)
⑵途径: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或西方传教士来华将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或西方人士来华了解中国文化。
(2分)
⑶原因: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平等自由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实现。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作用:认为丞相可以总领百官,辅佐皇帝解决政务。
制度:三省制。
意见:包含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4分)
(2)不同:认为丞相会造成专权乱政。
不正确,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4分)
(3)措施:废除丞相制度。
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皇权不断增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4分)
4、观点正确(3分)
史实充分(3分)阐述恰当(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