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07801 张瑜44号
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既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和学习,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和学习已成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三个方面的简单分析,指出语言文化因素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语构文化
所谓“语构文化”,是指“语言结构本体所包含和所显示的文化特点”。

即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汉语是表意文字,语序和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的重要手段。

例○1:“牛奶”和“奶牛”、“事故”和“故事”等词语,因为词语的顺序不一样,意思也完全不同。

“客人来了”是主谓结构,“来客人了”是述宾结构,这两句在意思上也有差别,第一句中的“客人”是已定的,相当与英语的the guest,而第二句中的“客人”则是无定的,相当于英语中的a guest(s)。

例○2:他吃过饭了吗.?
他吃过饭了吧.?
他吃过饭了。

这三组例句中,询问的语气由强变弱,正是语气虚词起了作用。

汉语的一个特点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对汉语的理解要从整体上把握。

例: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没有汉语背景的人就无法理解这两个句子,分明是一“胜”一“败”,但都是中国队赢了。

实际上,“大败”是使动用法,即中国队使美国队大败。

这种“意合”在古典诗词中更有明显体现,如李白的《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只是将几个意象简单的拼合在一起,却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

2、英语是表音的拼音文字,有形态和单复数的变化,且句子中必须要有主语。

例○1:I’m going to Shanghai tomorrow.(我明天去.上海)
I went to Shanghai yesterday. (我昨天去.上海了)
英文句子中的动词是go,但是因为时间状语不一致,因此有be going to和went的变化。

例○2:I have a book。

(我有一本书)
I have three books。

(我有三本书)
其中books 是book的复数形式。

例○3:英文句子中必须有主语的特点在古诗的翻译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例如王维的《竹管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Seated alone by shadowy bamboos, I strum my lyre and laugh aloud; None knows that I’m here, deep in the woods;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独自坐在幽暗的竹林里,我.胡乱地拨弄着我的琴并且放声大笑;没有人知道我.
在这,树林的深处;只有明亮的月光照着我)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汉语中省略主语的地方英语必须要有。

二、语义文化。

所谓“语义文化”,是指“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心理对应词汇的不等值性”。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特定的文化范围内所具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文化范围内没有想对应的词语。

典型的例子是菜单。

现在大多数中餐馆的菜名都有英文翻译,而有些翻译却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

如四喜丸子——four delighted meet balls(四个高兴的肉丸子) ;驴打滚——donkey rolling。

同样在英文的一些食品中,有些我们看了也不是很明白,例如帕尼尼(Panini,一种意大利传统三明治),培根(Bacon,一种烟熏肉),慕斯(mousse,是一种奶冻式的甜点,可以直接吃或做蛋糕夹层)。

另外,要对一个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伴随意义有相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文化的语言,例如Achilles(阿基里斯)是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Iliad )中的英雄;在他出世后,母亲提着他在冥河(Styx,希腊神话中环绕地狱的河)中浸洗,以使其成为全身刀枪不入的勇士;但他的一个踵部为其母手所握,未浸入河水,这里就成了他唯一的弱点,后被特洛伊(T roy)王子帕里斯(Paris)射中此踵而亡。

后用“Achilles' hell ”比喻:致命弱点;要害。

还有例如现在美国十分走红的喜剧明星Joe Wong(黄西),他使用英文讲美式笑话。

美国人笑得前仰后翻,而中国人却不知所措。

比如说他讲接受移民官考试的段子,第一个问题是:谁是本杰明·富兰克林?Wong回答说:难道他就是我们小区商店被抢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宪法第二修正案?Wo ng再次回答说:难道它就是我们小区商店被抢的原因?第一条是因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头像出现在美元上。

第二条所说的宪法第二修正案,内容是保证了美国人民有持枪的权利。

同样,如果说一个外国人能够听懂中国的相声,就可以说明他的中国文化底蕴很深厚,中文水平也应该很高。

三、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是语言用于交际中的文化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而能否熟练得体地进行交际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尺度。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有选择地介绍和接触语用文化,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采用适当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迅速地适应社会。

(一)忽视两种语言的称呼差异
在汉语中,可以尊称我们的老师为王老师,但如果套用汉语模式,称呼Joh n Smith外教为Teacher Smith,就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了。

一般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老师为“Sir”,女教师为“Miss”,如果是大学教师则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或者直接叫对方的名字。

例如:Professor Brown,Dr. Green 等等。

另外,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张经理等等,在英语中尚且不能使用Director Wang,Manager Zhang。

(二)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微妙的语言交际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吃了吗?或者说:干吗去?而英美人见面时则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 e you?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打招呼则说:Hello。

与此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 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和人搭讪。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可能认为是邀请对方去吃饭。

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他们会认为这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因为英美人的个人主义观念很强,这恰恰与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正相反。

(三)价值观念差异
在价值观念上,对于什么是禁忌,什么是私事,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学习语言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观念文化。

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无用无能,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他们总希望自己年轻,还能做很多事情。

所以美国的老人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