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干预肿瘤化疗、手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干预肿瘤化疗、手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兴芳赵天易郭义
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07期
摘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放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其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近6年来开展的针灸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的恶心呕吐(CINV)、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CRL)和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研究结果,结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的针灸在肿瘤研究方面的共识及最新临床证据摘要(PDQ),对针灸在干预肿瘤化疗、手术后不良反应中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挖掘和探索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以上病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针灸;肿瘤相关不良反应;化疗后恶心呕吐;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乳腺癌术后相关淋巴水肿
Abstract Cancer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and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At present,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are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However,the adverse reactions to treatment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In this review,we combined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in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BCRL),as well as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which conducted by the Acupuncture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enter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in the past six years,with the consensus and latest clinical evidence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research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so a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acupuncture in cancer treatment and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bove conditions.
Keywords Acupuncture; Cancer-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 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oedema(CIPN);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CRL)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人類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

据GLOBOCAN数据,全球恶行肿瘤新发病例约1 808万例,死亡病例约956万例[1];Christina Fitzmaurice等[2]2019年发表于JAMAOncology的调查显示,仅2017年,全球有2 450万(95%UI,22.0~2 740万)癌症病例和960万(95%UI,9.4~970万)癌症死亡病例,2007年至2017年之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123个国家癌症平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恶性肿瘤仍以放化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然而
无论是放化疗还是手术都会伴随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某些临床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腹胀、潮热、疲劳等,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及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及患者认识到癌症的治疗不应仅仅局限于瘤体本身,因此如何有效缓解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其生活自信心逐渐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举行了由12名专家组成的针刺疗法听证会。

此次听证会以评估针刺的安全性及疗效为目的,结论表明针刺疗法对于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切不良反应小;同时专家小组明确指出“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针灸对术后和化疗后的恶心、呕吐有效[3]。

目前《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的调查数据显示,233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83个使用针刺疗法[4]。

如在美国就有约350万成年人或全民1.5%的人每年都在接受针灸[5],且美国约有10%的癌症幸存者使用针灸[6]。

针灸疗法用于肿瘤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已开展了一系列针灸防治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证据。

史志刚等[7]通过对国内近10年针灸治疗肿瘤的临床报道类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出针灸既可以缓解肿瘤引起的临床症状如疼痛、肠梗阻、腹胀、呃逆,又可以改善放化疗后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尿潴留、胃瘫等。

我们团队安琪等人分析整合了近5年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针灸干预肿瘤的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显示近5年SCI收录的针灸干预肿瘤的82篇文献中,多为临床试验研究,且高质量研究逐年递增。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为客观、系统评价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年6月16日至17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癌症补充替代医学办公室举办了“针灸对于癌症症状管理”的研讨会,邀请了包括来自美国的19位在针灸和癌症研究方面有专长的科学家和学者。

会议回顾了NCI对于针灸研究的资助,研究人员和利益相关者介绍并讨论了针灸的基本机制,分析了癌症患者的需求及安全性问题,综合评价了目前针灸在肿瘤学研究中的试验和科学证据、研究空白及方法学上的挑战等,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以增加对针灸治疗癌症相关症状疗效管理和机制的理解。

于2017年发布了此次会议共识,标题为《会议共识:针灸的科学机制、临床研究证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8]。

NCI在共识中明确指出,针灸可治疗癌症患者出现的诸多症状,在临床中主要用于癌痛(Pain)特别是乳腺癌患者芳香酶抑制相关关节痛、放化疗所致恶心呕吐(Nausea/Vomiting)、癌因性疲乏(Fatigue)、潮热(Hot Flashes)、放疗后口干(Xerostomia)、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以及小儿肿瘤患者(Pediatric Oncology Patients)。

此外2019年2月11—12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补充与替代医学办公室(NCI的OCCAM)与美国国家补充与结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NCCIH)在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针灸科学研究临床转化研讨会”。

会议的议题是针灸科学研究在癌症辅助治疗、疼痛、及药物滥用方面的临床转化。

该研讨会也是对2016年NCI关于“针灸对于癌症症状管理:科学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和进一步研究
展望”的回应。

OCCAM主任Jeffrey D.White主持了大会,新任NCCIH主任Langevin做了发言并主持了讨论。

另有NIH多个部门及项目责人主持了讲演并介绍了相关基金,讨论了针灸对阿片药物危机的价值及联邦保险支付针灸的问题。

来自美国、瑞典、英国及中国的有关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在针灸基础及临床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计划。

会议讨论的一个焦点是针灸基础研究同临床实践的分离及如何改变现状。

参会者对针灸定义和范围、穴位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针灸的安慰剂作用、针灸的神经通路和分子生物学机理及目前积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等多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朱冰梅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松平教授受邀参加了会议。

刘保延教授介绍了一项中国临床研究的结果,并在研讨会后小型讨论会上向NIH官员介绍了中国中医研究概况和科研环境,以及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一些国家级计划[9]。

2020年1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更新了针灸用于肿瘤的最新证据整合摘要(PDQ)[10],该摘要在回顾针灸在中国、亚洲其他国家及美国使用历史的基础上,一是对目前国际上针灸对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系统总结,认为针灸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控制恶心和呕吐(N/V),疲劳,潮热,口干症,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与前述共识的结论基本一致并有所补充;二是对针灸治疗肿瘤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尽管尚未完全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现有治疗癌症机制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针灸在激活神经激素通路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与癌症相关疾病症状可能与针灸能够激活免疫功能并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有关。

只有一项研究报道了与对照动物相比,针灸治疗的动物的肿瘤体积减少了,但由于有关研究方法的信息不足,因此本报告的科学价值具有局限性。

综上,针灸在抗肿瘤放化疗及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较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癌痛(pain)、放化疗所致恶心呕吐(Nausea/Vomiting)、癌因性疲乏(Fatigue)、潮热(Hot Flashes)、放疗后口干(Xerostomia)、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和睡眠障碍(Sleeping Disorder)。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以郭义教授提出的“道法术器”为工作原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临床研究方法,筛选针灸优势病种,评价其疗效、探寻其规律、阐明其机制、创新其技术、制定其标准,转化并且应用。

本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是对肿瘤放化疗期针灸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从2014年初,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腧穴配伍效应规律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2014CB543200)”项目,以肿瘤放化疗及术后不良反应为研究平台,在全面收集相关古今中外文献,结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历经6年先后在我們的临床研究基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河南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天津人民医院肛肠肿瘤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分别对针灸虽有一定疗效但规律不明的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CINV),目前西医无公认有效治疗
方法的乳腺癌术后相关淋巴水肿(BCRL)及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进行了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其中CINV是目前国际上针灸干预、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总病例数为768例。

本文结合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对针灸在上述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1 针灸治疗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研究
1.1 针灸干预的理论基础恶心和呕吐是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据估计,70%~80%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会遭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CINV居化疗所致不良反应前3位。

依据发生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期和延迟性。

常用的止吐药物包括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

尽管上述止吐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仍有30%~60%的患者会经历CINV,且止吐药物存在腹泻、疲劳、头痛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1-12]。

由于目前止吐药物的诸多不足,国内外医者开始寻求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中医药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医无CINV的论述,但可将其归为“呕吐”的范畴。

作为致病因素的化疗药物,其“药毒”易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胃气上逆,从而出现恶心、呕吐。

近代学者也对化疗所致呕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胃阴亏虚型占比最高,主要由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与此类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共同作用引起,因此,当以“益气固本、兼祛毒邪”为治疗原则[13]。

1.2 针灸干预CINV的临床应用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共识声明》推荐针刺作为控制CINV的一种补充疗法[3]以来,针灸在CINV的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各项研究针刺干预方法不一、穴位选择各异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尚存争议。

如Shen等[14]发表的三臂平行随机对照试验对清髓性化学疗法引起的呕吐研究发现,电针联合止吐药治疗在呕吐发作次数及无呕吐天数比例方面的疗效优于最小程度针刺结合药物治疗以及单纯药物治疗。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推荐电针防治CNIV,且是目前唯一可供选择的具有Ⅰ级证据的非药物疗法[15]。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杂志在针对乳腺癌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循证综合疗法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电针为CINV的B级证据,几项研究结果均报道了电针结合止呕药物相对单纯药物治疗的附加效应,可明显降低恶心呕吐评分[16]然而,有试验通过电针合谷穴,发现电针较假电针并未表现出更好的疗效[17]Cochrane的综述表明,刺入内关穴的电刺激可以减少急性呕吐,但不能减少恶心;而不使用针的电刺激可能对恶心的疗效更优,但不能减少呕吐。

这一结果也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针灸治疗肿瘤症状的会议中得到进一步探讨[8]
此外2019年2月11—12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补充与替代医学办公室(NCI的OCCAM)与美国国家补充与结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NCCIH)在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针灸科学研究临床转化研讨会”。

会议的议题是针灸科学研究在癌症辅助治疗、疼痛、及药物滥用方面的临床转化。

该研
讨会也是对2016年NCI关于“针灸對于癌症症状管理:科学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和进一步研究展望”的回应。

OCCAM主任Jeffrey D.White主持了大会,新任NCCIH主任Langevin做了发言并主持了讨论。

另有NIH多个部门及项目责人主持了讲演并介绍了相关基金,讨论了针灸对阿片药物危机的价值及联邦保险支付针灸的问题。

来自美国、瑞典、英国及中国的有关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在针灸基础及临床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计划。

会议讨论的一个焦点是针灸基础研究同临床实践的分离及如何改变现状。

参会者对针灸定义和范围、穴位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针灸的安慰剂作用、针灸的神经通路和分子生物学机理及目前积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等多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朱冰梅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松平教授受邀参加了会议。

刘保延教授介绍了一项中国临床研究的结果,并在研讨会后小型讨论会上向NIH官员介绍了中国中医研究概况和科研环境,以及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一些国家级计划[9]。

2020年1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更新了针灸用于肿瘤的最新证据整合摘要(PDQ)[10],该摘要在回顾针灸在中国、亚洲其他国家及美国使用历史的基础上,一是对目前国际上针灸对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系统总结,认为针灸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控制恶心和呕吐(N/V),疲劳,潮热,口干症,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与前述共识的结论基本一致并有所补充;二是对针灸治疗肿瘤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尽管尚未完全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现有治疗癌症机制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针灸在激活神经激素通路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与癌症相关疾病症状可能与针灸能够激活免疫功能并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有关。

只有一项研究报道了与对照动物相比,针灸治疗的动物的肿瘤体积减少了,但由于有关研究方法的信息不足,因此本报告的科学价值具有局限性。

综上,针灸在抗肿瘤放化疗及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较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癌痛(pain)、放化疗所致恶心呕吐(Nausea/Vomiting)、癌因性疲乏(Fatigue)、潮热(Hot Flashes)、放疗后口干(Xerostomia)、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和睡眠障碍(Sleeping Disorder)。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以郭义教授提出的“道法术器”为工作原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临床研究方法,筛选针灸优势病种,评价其疗效、探寻其规律、阐明其机制、创新其技术、制定其标准,转化并且应用。

本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是对肿瘤放化疗期针灸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从2014年初,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腧穴配伍效应规律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2014CB543200)”项目,以肿瘤放化疗及术后不良反应为研究平台,在全面收集相关古今中外文献,结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历经6年先后在我们的临床研究基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河南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天津人民医院肛肠肿瘤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分别
对针灸虽有一定疗效但规律不明的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CINV),目前西医无公认有效治疗方法的乳腺癌术后相关淋巴水肿(BCRL)及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进行了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其中CINV是目前国际上针灸干预、规模最大的临床研究,总病例数为768例。

本文结合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对针灸在上述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1 针灸治疗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研究
1.1 针灸干预的理论基础恶心和呕吐是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据估计,70%~80%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会遭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CINV居化疗所致不良反应前3位。

依据发生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期和延迟性。

常用的止吐药物包括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

尽管上述止吐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仍有30%~60%的患者会经历CINV,且止吐药物存在腹泻、疲劳、头痛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1-12]。

由于目前止吐药物的诸多不足,国内外医者开始寻求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中医药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医无CINV的论述,但可将其归为“呕吐”的范畴。

作为致病因素的化疗药物,其“药毒”易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胃气上逆,从而出现恶心、呕吐。

近代学者也对化疗所致呕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胃阴亏虚型占比最高,主要由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与此类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共同作用引起,因此,当以“益气固本、兼祛毒邪”为治疗原则[13]。

1.2 针灸干预CINV的临床应用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共识声明》推荐针刺作为控制CINV的一种补充疗法[3]以来,针灸在CINV的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各项研究针刺干预方法不一、穴位选择各异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尚存争议。

如Shen等[14]发表的三臂平行随机对照试验对清髓性化学疗法引起的呕吐研究发现,电针联合止吐药治疗在呕吐发作次数及无呕吐天数比例方面的疗效优于最小程度针刺结合药物治疗以及单纯药物治疗。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推荐电针防治CNIV,且是目前唯一可供选择的具有Ⅰ级证据的非药物疗法[15]。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杂志在针对乳腺癌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循证综合疗法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电针为CINV的B级证据,几项研究结果均报道了电针结合止呕药物相对单纯药物治疗的附加效应,可明显降低恶心呕吐评分[16]然而,有试验通过电针合谷穴,发现电针较假电针并未表现出更好的疗效[17]Cochrane的综述表明,刺入内关穴的电刺激可以减少急性呕吐,但不能减少恶心;而不使用针的电刺激可能对恶心的疗效更优,但不能减少呕吐。

这一结果也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针灸治疗肿瘤症状的会议中得到进一步探讨[8]
此外2019年2月11—12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补充与替代医学办公室(NCI的OCCAM)与美国国家补充与结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NCCIH)在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针灸科学研究临床转化研讨
会”。

会议的议题是针灸科学研究在癌症辅助治疗、疼痛、及药物滥用方面的临床转化。

该研讨会也是对2016年NCI关于“针灸对于癌症症状管理:科学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和进一步研究展望”的回应。

OCCAM主任Jeffrey D.White主持了大会,新任NCCIH主任Langevin做了发言并主持了讨论。

另有NIH多个部门及项目责人主持了讲演并介绍了相关基金,讨论了针灸对阿片药物危机的价值及联邦保险支付针灸的问题。

来自美国、瑞典、英国及中国的有关研究人员报告了他们在针灸基础及临床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计划。

会议讨论的一个焦点是针灸基础研究同临床实践的分离及如何改变现状。

参会者对针灸定义和范围、穴位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针灸的安慰剂作用、针灸的神经通路和分子生物学机理及目前积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等多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教授、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朱冰梅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松平教授受邀参加了会议。

刘保延教授介绍了一项中国临床研究的结果,并在研讨会后小型讨论会上向NIH官员介绍了中国中医研究概况和科研环境,以及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一些国家级计划[9]。

2020年1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更新了针灸用于肿瘤的最新证据整合摘要(PDQ)[10],该摘要在回顾针灸在中国、亚洲其他国家及美国使用历史的基础上,一是对目前国际上针灸对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系统总结,认为针灸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控制恶心和呕吐(N/V),疲劳,潮热,口干症,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与前述共识的结论基本一致并有所补充;二是对针灸治疗肿瘤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尽管尚未完全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现有治疗癌症机制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针灸在激活神经激素通路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与癌症相关疾病症状可能与针灸能够激活免疫功能并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有关。

只有一项研究报道了与对照动物相比,针灸治疗的动物的肿瘤体积减少了,但由于有关研究方法的信息不足,因此本报告的科学价值具有局限性。

综上,针灸在抗肿瘤放化疗及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较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癌痛(pain)、放化疗所致恶心呕吐(Nausea/Vomiting)、癌因性疲乏(Fatigue)、潮热(Hot Flashes)、放疗后口干(Xerostomia)、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和睡眠障碍(Sleeping Disorder)。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以郭义教授提出的“道法术器”为工作原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临床研究方法,筛选针灸优势病种,评价其疗效、探寻其规律、阐明其机制、创新其技术、制定其标准,转化并且应用。

本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是对肿瘤放化疗期针灸增效减毒作用的研究。

从2014年初,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腧穴配伍效应规律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2014CB543200)”项目,以肿瘤放化疗及术后不良反应为研究平台,在全面收集相关古今中外文献,结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历经6年先后在我们的临床研究基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河南省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