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单元检测卷(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卷(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史学家翦伯赞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作者盛赞的历史事件是( )
A.汉武帝破匈奴 B.冒顿统一蒙古
C.昭君和亲匈奴 D.张骞凿空西域
2.“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3.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等。
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
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4.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羁縻政策的实施( )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
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
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6.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
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
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 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
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
7.“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下列具体表现不能反映其反动性的是( )
A.利用高压手段维护其反动程序
B.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
C.继续维护德、意的分裂局面
D.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
8.“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祖国土地,他冲到你的身边,杀死你的儿女和妻。
武装起来,公民们!把队伍组织好!奋起!奋进!”这是《马赛曲》的部分歌词,《马赛曲》是( )
A.英国国歌 B.美国国歌
C.德意志国歌 D.法国国歌
9.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
这段话不能反映出( )
A.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
C.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
D.拿破仑战争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10.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两个最大的国际组织。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1.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
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
这一做法(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13.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这表明新中国( ) 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D.已经和美国结束相互敌对的外交关系
14.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④《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英国国防部在一份报告中声称:“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应对未来数十年挑战的中国方案是( ) A.共建“一带一路” B.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C.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D.加强“南南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
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
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
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
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廊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
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
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
(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
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
对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
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
(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材料二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5分)
(2)材料二阐述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上取得了什么成就?(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简表。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从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
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
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
政。
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
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