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诊治措施与护理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骨折诊治措施与护理配合
摘要:治疗股骨骨折,临床多采用MIPPO技术,微创反向使用股骨LISS技术。

创伤小,减少了骨折端血供的破坏,骨折愈合率高,加上早期髋关节主被动功能
锻炼,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是一种
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骨折;微创术;早期锻炼;术后康复
随着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事故、坠落伤等)的增多,股骨转子下骨折越来越
常见,且多为复杂的粉碎性骨折,不仅传统的牵引保守治疗适应证越来越窄,而
且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式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趋势,人们对不同内固定的手术指
征多有争论。

微创内固定系统因其生物力学的可靠性及使用中的灵活性得到了许
多人的认可,并且随着微创钢板固定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手术后许多并发症,如
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切口延迟愈合及感染等。

我院自近年来使用股骨LISS
钢板微创反向使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3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骨折病
例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26-84岁。

其中交通事故28例,坠落伤4例,平地摔倒4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肤牵引,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待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术中
均使用股骨LISS钢板固定,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先在C型臂X
线机透视下行骨折复位,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

在股骨大转子外做4-6 cm长纵形
切口,切开阔筋膜,纵形分开股外侧肌纤维,暴露股骨大转子及其远端。

通过撬
拨和手法推压骨折块的方法使骨折块进一步复位,将适当长度的股骨LISS钢板倒置,经大转子切口沿股骨外侧方向骨膜外插入,远端皮肤做适当切口以显露接骨
板远端,尽量将接骨板置于股骨干外侧轴线处。

近侧端与大转子相对帖服,然后
用1-2枚适当长度普通螺钉将接骨板近端固定,远侧端用1枚3.5-4 cm长普通螺
钉将接骨板固定帖服于股骨干外侧。

C型臂X线机透视下再次证实,骨折端对位
对线满意,接骨板放置位置良好后,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拧入并锁紧,接骨
板近端用4-6枚锁定螺钉,远端用3-4枚锁定螺钉。

冲洗止血后,逐层闭合切口,留置负压引流。

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

入选的36例病例,无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无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关节僵直、断钉、钢板松动、断板等并发症的出现。

其中优32 例,良3 例,优良率97%。

1.2早前锻炼方法:术后1日可做深呼吸,并开始做小腿及踝关节活动;术
后2-3日进行健肢和上肢练习,做患肢肌肉收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
节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2-3组。

拔除伤口
引流管后,协助患者在床上坐起,摇起床头30°-60°,每日2次;术后3日继续做
患肢肌力训练,在医生的允许下增加髋部屈曲练习。

患者仰卧伸腿位,收缩股四
头肌,缓缓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注意防止髋内收、内旋,屈曲角度不宜过大(<90°),以免引起髋部疼痛和脱臼。

保持髋部屈曲5
秒钟后回到原位,放松5秒钟,每组20次,每日2-3组;术后4日继续患肢肌力训练。

患者用双手支撑床坐起,屈曲健肢,伸直患肢,移动躯体至床边。

护士在
患侧协助,一手托住患肢的足跟部,另一手托起患侧的腘窝部,随着患者移动而
移动,使患肢保持轻度外展中立位。

协助患者站立时,嘱患者患肢向前伸直,用
健肢着地,双手用力撑住助行器挺髋站起。

患者坐下前,腿部应接触床边;术后
5日继续患肢肌力训练和器械练习。

护士要督促患者在助行器协助下做站立位练习,包括外展和屈曲髋关节。

患者健肢直立,缓慢将患肢向身体侧方抬起,然后
放松,使患肢回到身体中线。

做此动作时要保持下肢完全伸直,膝关节及足趾向外。

屈曲髋关节时,从身体前方慢慢抬起膝关节,注意勿使膝关节高过髋关节,
小腿垂直于地面,胸部勿向前弯曲。

指导患者在助行器的协助下练习行走:患者
双手撑住助行器,先迈健肢,身体稍向前倾,将助行器推向前方,用手撑住助行器,将患肢移至健肢旁;重复该动作,使患者向前行走,逐步增加步行距离。


进行步行锻炼时,根据患者关节假体的固定方式决定患肢负重程度(骨水泥固定
的假体可以完全负重;生物型固定方式则根据手术情况而定,可部分负重;而行
翻修手术的患者则完全不能负重)。

在练习过程中,患者双手扶好助行器,以防
摔倒。

2.讨论
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及人口老龄化,股骨转子下骨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如保守治疗会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
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股骨
转子下骨折内固定的方法较多,如动力髋、动力髁、PFN、解剖型非锁定钢板等,均可取得较满意疗效,但有报道这些内固定出现较多并发症。

此类骨折使用动力
髋可出现高达50%-76.9%的并发症[1],如髋内翻、主钉切出、内固定失败等。

动力髁有较高的不愈合并发症,而且由于所用钢板较长,术中暴露范围广,增加
了术中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不符合生物学固定的概念。

PFN在
应用于肥胖者或股骨上段有过度弯曲畸形的病例,复位和置入遇到很大麻烦,对
于骨质疏松严重及转子下骨折的患者不太适用。

解剖型非锁定钢板可多点固定,
术中可得到较好的复位效果,但螺钉在钢板内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起不到支撑作用,术后早期复位效果尚可,但持久性较差,容易发生髋内翻。

微创经皮锁定钢
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运用微创钢板固定技术,采用
骨折段两端皮肤小切口,钢板自骨膜外插入,在C型臂监视下,通过牵引、撬拨
和手法推压行骨折复位,不剥离骨膜,对骨折端的血运破坏少,最大限度保留了
骨折端的血运,保护了骨折端的软组织,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术中运用了桥接技术,锁定钢板的螺钉锁定于钢板上,作用于骨折端的应力通过螺钉直接传递到钢板,而不是传统钢板依赖于钢板与骨面间的摩擦力来传递,因此锁定钢板从设计
上即为其桥接钢板的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桥接技术是弹性固定的方法,我们使
用较长钢板,两端各使用3枚以上螺钉固定,这样可以分散钢板承受的应力,避
免了全部螺钉固定产生的应力集中,防止钢板断裂,而且长钢板的使用能够保证
骨折端的微动以此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从而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松卿,刘学东,曹兴海,等.Richard 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
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3(12):96-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