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
【设计依据和构想】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生物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标准》要求,通过教学要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公民素质。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能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搜集资料,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知识有限,为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使之逐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我根据教科书特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设计以问题的发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教学构想。
教学设计以两个讨论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思考分析、讨论解疑、交流合作、表演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认识绿色植物对于人类和动物的意义,渗透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2.举例说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植物、热爱生命、关心环境、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2.培养热爱植物、热爱生命、关心环境、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培养热爱植物、热爱生命、关心环境、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课文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等,搜集整理一些有关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通过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人和动物食物来源方面的资料。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谈话引入。
教师:植物进行一系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哪里?(有机物分解)
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叶绿体)
人和动物没有叶绿体怎么办?
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方案二:情境引入。
播放Flash动画:一辆行驶的汽车突然停下,显示“能源不足”。
教师由此引入如果人类和其他动物也像这辆汽车一样,该怎么办呢?(生:补充食物)我们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方案三:多媒体播放。
一组图片:随风摇曳的麦浪,秋天丰收的果园,温室内生长的蔬菜,农贸集市的蔬菜,蒸熟的馒头,放牧着的牛羊,正被挤奶的奶牛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思想努力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
活动一:
让学生列举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学生兴奋活跃,列举了很多。
如:馒头、米饭、土豆、青椒等,各种肉类、蛋类、奶制品等,还有的提出木耳、蘑菇、紫菜、海带以及水果、饼干、虾条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分组(前后4人一组)讨论、分析并自行制定表格。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难。
问题一:部分学生因为不能就“紫菜、海带等是否是绿色植物”的问题达成共识。
一种说法是“它们不呈现绿色,不是绿色植物”,另一种观点是“它们虽然不呈现绿色,但肯
定是绿色植物,因为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一问题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所阐释,但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起点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会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什么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有哪些特点?”“紫菜、海带等为什么不呈现绿色,它们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提供藻类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正确结论。
问题二:学生质疑木耳、蘑菇等真菌类食物的来源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到了学生活动中这一“闪光点”,立即生成新的教学契机。
师引导:“你们采过蘑菇吗?”
学生马上来了兴致,“我采过”“我采过”……
师:“说一说通常在哪里能采到蘑菇?”
学生七嘴八舌:“潮湿的地方”,“阴暗的地方”,“落叶厚的地方”……
师:“好,蘑菇长在落叶厚的地方,或者说腐殖质丰富的地方。
那木耳又生长在哪里呢?”
生:“烂木桩上。
”
又一生:“包米瓤子也可以培养木耳。
”
师继续引导:“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谁能告诉大家,它们为什么长在这样的地方?”
生:“从落叶和烂木头上获取营养。
”
师:“落叶和烂木头之前是什么?”
学生马上领悟“木耳、蘑菇也来源于绿色植物。
”“和牛奶一样,是间接来源。
”
设计思想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及时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闪光点”以生成新的教学契机。
学生展示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活动二: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我们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动物们不能制造有机物,那么食物来源于哪里呢?根据学生列举的动物及资料的查找情况分组讨论。
方案一:分草原组、森林组、沙漠组、海河组。
方案二:分陆地组、海河组、飞行组。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无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还是杂食动物,他们的食物都来源于绿色植物。
设计思想将思考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讨论后得到的知识才会深刻。
通过活动促进了生生交流与合作,在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地对知
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目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举例说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课堂延伸
我们的家乡是一片辽阔广袤的草原,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这片草原养育了我们,也养育了我们身边丰富多样的生物。
1.请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资源。
2.近年来资源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3.如果有一天草原上的所有绿色植物都消失了,我们将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并自行设计情景剧表演:《绿色植物消失前后》。
教师总结并概述绿色植物对人类及自然界的作用,教育学生爱护绿色植物。
设计思想按照《标准》要求,要通过教学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公民素质。
生物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设计这一活动,以使学生形成关爱绿色植物的情感。
评价拓展
1.独立完成教科书P101“自我评价”,小组内互相评价。
2.小组讨论“思维拓展”题目,并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
3.除了木耳、蘑菇外,你还知道哪些类食品,它们和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
4.试着回答绿色植物除了为其他各种生物提供食物外,对生物圈还有什么意义?
课外探究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自然界中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人和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那么其他生物(如细菌)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教师及时地表扬了学生,明确自然界中的另一大类生物——微生物的存在,它们的食物来源较复杂,鼓励全体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试着就某一方面撰写报告。
【教学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思考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信心,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实现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此外,课前让学生查询书
籍等资料,不仅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以家乡的草原生物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的讨论为契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设计表演了情景剧:《绿色植物消失前后》,学生的设计和表演虽然幼稚,但是通过这项活动,却引发了他们的思考,拨动了他们的心弦,真正体会到了绿色植物与人类的息息相关,自然地产生热爱植物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学生今后成长的道路上,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可能会忘记,但是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等,却可以受用一生。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给学生传播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乃至价值观,这是《标准》赋予我们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