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东汉末年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后期沽名钓誉现象日益严重。 察举制弊端:
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察举制崩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已,大量人口逃亡。
3.科举制的弊端
材料一: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 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经世致用的 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 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 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学习和准备的阶层。……一方面这 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窗下……
即纨绔[wán kù]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
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从秦到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秦 代 右 丞 相
中 书 省 印

秦、汉初三公九卿制 ——加强君主专制,避免丞相专权
主管军事(但为虚职),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皇帝
为百官之首, 协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事
为副丞相,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牵制丞相, 防止其专权,
2.科举制的作用
材料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唐·郑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唐太宗
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
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情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yú]者。” ——《汉书·武帝纪》
光元二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 起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察举在汉武帝时形成固定制度,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以及应 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
孟郊因何事“得意”?
科举制 一种由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1.演变过程
唐朝沿用隋朝的制度,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使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消极方面
①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
时间 西周时期 战国—秦朝
任用贤有识 鉴的官员担 任本籍州郡 的大小中正
小中正按九品 上报 评定本籍州郡
人才等级
核实 选用
核查 大中正
吏部尚书
九品中正制异化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 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
官职低于丞相。
(位低权重)
三公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奉 常
郎 中
卫 尉
太 仆
廷典 尉客
宗 正
治少 粟府


九卿泛指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互不相属,互不干涉,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汉初,宰相位高权 重,权力非常大。
汉武帝即位以后,
弊端: 标准从初期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主要看重家世,便利
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 制度,九品中正制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章节导入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 写诗。 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 经过两次落榜,在他46岁这一年最终考 进进士(及第), 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登科)。
东汉光武帝 设置尚书台机构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名为尚书省,增设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
隋唐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不断完善。 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隋唐三省六部制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章节导入
在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整 套完整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体系, 从源头上就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隋唐制度 的变化与创新
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思考:上述的说法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
中央:考试选拔
选拔方式: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品德 才能
地方:考察举荐
察举制异化
材料一: 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 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令,不宜相违。 ——范晔《后汉书·种暠传》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更加公平、公正。
2、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评定官品评逐渐演变为公开考试, 更加严密、科学。
3、选官原则: 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 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 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 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察举制难以实行的原 因?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 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选官制度的演变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 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时空观念
选官方式
西周时期
依据标准
血缘 关系
战国—秦朝
军功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品行 才能
门第 才能
隋唐
考试 能力
察举制(两汉)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 举,遂成定制。”
中朝 皇
决策机构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任用侍从、秘书担任尚
书令、侍中,他们组成 中朝,参与军国大事的 决策。
尚 书
侍常
原来的三公丞相、太 令 中 侍
尉及御史大夫组成外朝,
丞御太


大 夫

权力逐步被架空,退出 决策层,成为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三省六部制沿革
西汉汉武帝 重用尚书令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选官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方式
世袭
战争立功 自下而上推荐 评定官授官 分科考试
标准
血缘
西汉至东汉前期:
军功大小 才能和品德;
东汉后期:门第族望
门第、 行状
才学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
中书省制定治理方案
贞观某年,黄河泛滥 成灾,黄河边百姓苦不 堪言。治理黄河,赈灾 成为了当务之急。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 政府官员,为了治理黄 河,整个决策方案的制 定和执行过程的具体流 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皇帝认可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具体部门落实
评价隋唐三省六部制
材料一: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 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个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积极方面
①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 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④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⑥后被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 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
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中,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 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 世,评定每个人的“品”。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 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 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材料二: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延康元年(公元 220年),曹丕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 授以相应的官职。初创时期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并重。
皇帝
相互牵制、避免失误,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中书省
起草颁发诏令 决策权
决策机构
门下省
负责审议、 有权封驳
审议权 吏 审议机构 部
尚书省
执行权
户 礼 兵 刑工 部 部 部 部部
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
部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职能 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掌握武官选用及军事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掌握各项工程、水利、交通建设等事
九品中正制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
九品: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等。 中正官: 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家世: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
标准
行状:本人的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
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积极: 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解决了选官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
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
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异化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选材拔料三权:力:肤脆从骨中柔,央不掌堪行握步到,又体羸被气世弱,家不大耐寒族暑控,制坐死仓猝者, 选往拔往而依然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颜只之推看:家《颜世氏家训·涉务》
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 惑。……皆有孝悌[tì]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诸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
课笺[jiān]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
选拔标准:德行(品德)、才能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方面
①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 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④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 ⑥后被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