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卷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卷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在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主要是为了( )
A.传播其学术思想
B.了解各个诸侯国的国情
C.实现其政治抱负
D.抒发对鲁国的不满情绪
解析鲁定公、季孙氏态度的变化,使孔子认识到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答案C
2.孔子一生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其活动表现有( )
①期待出仕为官②拒为擅权的家臣所用③周游列国
④整理文化典籍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孔子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传承礼乐文化。

答案A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下列能体现“仁”的思想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核心“仁”的认识。

②属于孔子“礼”的思想范畴,④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些都不是孔子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答案B
4.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A项反映的是“仁”,B项反映的是“礼”,D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答案C
5.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仁”在先秦时的历史地位。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答案B
6.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解析孔子所讲的“礼”是周朝的“礼”,是周朝为了体现贵贱尊卑制定的制度。

答案A
7.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解析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答案B
8.下列反映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是( )
①“过犹不及”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④“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②体现了孔子的等级尊卑的思想,④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故排除。

答案C
9.“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
解析把握题干关键信息“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答案B
10.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答案C
11.“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如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结合图片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答案B
12.在某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C.“当仁不让于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析A项体现的是“有教无类”,B项体现的是“因材施教”,D项体现的是学习上的诚实守信。

学生与老师展开激烈辩论,对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体现的是“当仁不让于师”的主张。

答案C
13.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该联褒扬的是( )
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司马迁
解析本题是材料式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仲尼”“杏坛”即可得出结论。

故选B。

答案B
14.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的依据应是孔子( )
A.编定“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
解析材料中钱穆称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认为孔子对先秦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对先秦文化的贡献在于归纳整理了六经,传承了上古文化,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孔子的贡献和影响,但不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A
15.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期占据古代统治思想地位,主要是因为( )
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最进步、最稳定的思想
B.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经过了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D.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解析从汉武帝开始,随着封建地主所有的经济制度逐步确立之后,儒家提倡的伦常规范能够把农民和封建地主的关系加以“正常化”,对这种依附、隶属的关系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在统治阶级许可的社会秩序范围内,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的统治。

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16.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诸子百家考》中说:“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处,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解析从材料中的“远传于四域之外”“风靡安南”和“流行于欧美”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
17.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曾教授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教育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在雅典创立了吕克昂学园,而不是马其顿。

答案B
18.古希腊哲学文化的集大成者说过的名言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当仁不让于师
C.认识你自己
D.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解析首先明确古希腊哲学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的名言自然是D项。

答案D
19.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是( )
A.创立逻辑学
B.建立理念论
C.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
D.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解析准确掌握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贡献。

答案A
20.关于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中间三种状态
②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
③中间能获得成功和赞赏
④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21.“任何人都是一种二足动物。

柏拉图是人,所以柏拉图是一种二足动物。

”这种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法最初是由谁提出的(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孔子
解析这种简单演绎法即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贡献。

答案C
22.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

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上述推断( )
A.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解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和东方社会2000多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堪称东方的先哲。

孔子的研究领域虽然广泛,但并未涉及自然科学,他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孔子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答案B
23.(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的先哲,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
A.都有中庸思想,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B.都怀着济世救人的热情,主线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C.都热衷于教育事业,创立学校,广招门徒
D.都对知识孜孜以求,著书立说,在文化上颇多建树
解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有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以礼治国,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热衷教育事业,创立学校,广收学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著书立说,在文化上都有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4.(2017·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谈及道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亚里士多德则说:“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
B.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
C.对道德的不同理解孕育着东西文化的冲突
D.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扎根于不同的社会土壤
解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道德有不同的看法,孔子强调统治者有“德”则四夷宾服,没有说出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故A项错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基于个人价值,没有体现孔子对道德的看法,故B 项错误;对道德的不同理解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不是冲突,故C项错误;孔子对道德的理解来自于君主专制,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的理解来自于民主政治,双方的不同理解是由于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故D 项正确。

答案D
25.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解析孔子与题干中的“逻辑学”无关,可排除A;墨子与题干中的“中庸之道”无关,可排除B;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题干中的“中庸之道”“逻辑学”无关,可排除C。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20分,共50分)
26.孔子是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请根据下面两张孔子的纪念邮票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游列国(邮票)。

材料二杏坛讲学(邮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周游列国宣扬的主要思想及结果,并简要说明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请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4分)
解析本题利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识记理解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注意是“教育思想”及其积极作用。

第(3)问,用正确观点来说明怎样纪念孔子,举例则要结合孔子思想来说明。

答案(1)孔子主要宣扬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

未被统治阶级认可。

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超越了当时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统治者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作用: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积极开展国学教育,对孔子的思想、儒家文化,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批判继承,弘扬其精华部分,剔除其糟粕。

举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思想主张,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颇有借鉴意义。

③儒家提倡言必信,行必果,要求遵守社会公德等,也有助于克服当前政治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答出一例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尊崇孔子,抬高孔子的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

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8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第(1)问,解题时可以先归纳材料一的主要内容,由材料中的“仁”(德)、“礼”(道)等几个方面归纳即可。

第(2)问,解答本问需要结合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作用的角度来回答。

第(3)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求知”、“更爱真理”、“中庸”等关键词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追求,然后比较孔子的主张找出其相似点——“中庸”。

答案(1)主要政治观点: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

(2)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矛盾、维护统一。

(3)思想追求:渴求知识;追求美德(中庸);尊敬老师,并不盲从。

相似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12分)
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如结合材料“……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归纳回答孔子主张。

联系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及变化回答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的中心含义回答,主要有法治和道德两个方面。

答案(1)主张:按照君臣名分之礼、以德治国。

影响:后来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通过实现正义、法治、中道来建立社会秩序。

通过法治实现正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加强道德对人的行
为的约束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