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党建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党建内容不够明确,实际工作定位较低,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多样性、功利化的倾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显著、影响力较小等,这都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党建;问题;对策;
党“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面对挑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开拓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传统党务工作队伍的冲击
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

如钦州学院已从20XX年秋的四千多人增至20XX年秋季学期的一万人。

但目前,地方性普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基本上仍实行学校(院)党委--(二级学院或系)党总支--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这一工作体系及组织形式,与办学规模扩大后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的需要、与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的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党员的工作策略有不适应之处。

面对学生人数的剧增、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变化,学生党支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从质量的把握上已难以适应对所有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以及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的需要,党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这都需要对传统模式的党建体系进行适度的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发展的需要。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学校党建工作的冲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及覆盖范围的广泛,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

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这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发展的同时,也使各种思想的交汇和冲击造成党建工作的环境更为复杂。

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宣讲为主的党内学习等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党员学习的需求。

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与时俱进,掌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制高点,更好地驾驭党建工作的发展。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学生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高校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的转型及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出现,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建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周期短、流动性大。

以钦州学院为例,学生党支部基本上由几个年级或几个专业的数个年级的学生党员组成,党员的主要力量是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一年级一般只有个别高中入党的学生。

近年来,高中入党的比例有较大增加,大一学生党员比例有所增加,毕业班到临毕业时党员的比例基本上可以达到40%左右,学生党支部的规模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中。

与其他单位的党支部相比,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成变化较大。

此外,专业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基本上是由教师或各系党总支副书记兼任,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没有更充裕的时间从事党建工作,在党建工作上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漏洞。

这些不稳定性给有效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造成一定困难,表现为难以形成连续性的工作思路、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党支部。

2.党建内容不够明确,实际工作定位较低
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学生党员应该在群众和集体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但从现状来看,目前,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大多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联系较少,在校园中活跃的各种群众性社团活动中,学生党组织的声音较为低沉,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此外,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支部组织活动内容贫乏,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真正进行思想的交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

总体上看,学生党组织的整体影响也不明显。

3.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多样性、功利化的倾向。

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党员都具有比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比较正确的入党动机,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社会阅历相对单纯,加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这使学生们对党的认识、对入党问题的理解往往出现偏颇,影响了学生入党和对党组织进行追求的热情和积极性。

如有些学生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或加入了党组织,其目的表现出功利性倾向和从众的心态。

在钦州学院,存在着一些入党动机不纯,为了个人目的而加入党校学习
的学生,他们对党的认识很肤浅,党的理论知识匮乏,上党课不专心听讲,党校考试不认真对待,甚至取巧抄袭,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党校的教学质量。

此外,在一些学生党员中,也存在着入党动机的多样化、功利化的趋向。

有的学生要求入党不是为人民服务,也不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是为了对自己毕业找工作和未来发展有好处。

4.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学生干部轻一般学生”的不良现象。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大大增强。

从钦州学院的情况来看,目前被考察的入党发展对象的人数远远超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人数,考察工作难度加大。

由于学生党员流动性大,正式党员有限,一个正式党员联系多个培养对象,一些入党积极分子根本无法有稳定的正式党员来做其培养联系人。

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学生干部轻一般学生”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党员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5.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教育”的现象
从整体上看,高校党组织非常重视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各高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业余党校教育教学系统和党员管理体系。

但对学生党员教育“前紧后松”现象也普遍存在,表现为对学生党员“重发展,轻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重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考察,轻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和严格管理。

在发展前,对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参加两级党校的培训,要求发展对象向党组织定期汇报思想,考察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和突出业绩等。

但当发展任务完成后,往往就忽略了对预备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导致了部分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随之不再成为其追求标准,一些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部分学生党员出现思想上麻痹、行动上松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的现象,不能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在同学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

6.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

从钦州学院的情况来看,学生党支部大都建立了一定的学习制度,但有效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制度,培养发展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

否则,学生党员不但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而且也削弱了他们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主动性。

这无疑会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时效性,同时也偏离了学生党员培养的目标。

三、创新工作机制,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和谐发展
1.必须始终将思想建设摆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首位。

思想建设的首位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四章《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应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