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合集下载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总结

宋明儒学处 于转型和成 熟 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 地位依然如故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 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 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儒 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 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遭到 怀疑,但未动摇 正统地位
二、中外关联:中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的异同
中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
原因
经济发展,兼并战争频繁,士 阶层受到重用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位 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 问题的需要
不 同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统治 者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 量的发展

历程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 出现,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 君主专制服务,儒学逐渐成为 大宗
专题总结
问题整合
一、专题整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纵向连线·横向对比
历程
春秋战国儒学创 立和发展时期
秦朝儒学处于受 压制时期
地位
儒家思想受到 统治者的冷落
“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受到 压制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 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 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需要,无助于实现社会转型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专 制制度的没落
维新变法 时期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 借助儒家思想宣
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 传变法思想
小变法阻力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 新文化运动 受到猛烈抨击、 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31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1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1.(2016·杭州高一期末质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其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B.纸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印刷术的发明解析纸的发明对文化文明的记载和传播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

故选B项。

答案 B2.(2016·温州十校高二期末联考)“排字工匠可转轮找字,以字就入,按韵取字,不必走来走去”。

该发明是下图中的(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元朝人王祯创制的转轮排字盘,一人读声,一人检字,既提高效率,又减轻劳动强度,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活字印刷术字盘;C项图片反映了造纸的过程;D项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机械水排。

答案 A3.宋代史书记载水手航海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中的航海器械直接推动( )A.地理大发现B.殖民扩张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解析指南针的西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故选A项。

答案 A4.(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名声大到当时远方的少数民族都知道,此人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B.怀素C.张旭D.欧阳询解析根据“初唐”“开颜柳先河”可以判断出是欧阳询。

答案 D5.(2016·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二联考)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千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 )A.《丧乱帖》B.《肚痛帖》C.《玄秘塔碑》D.《汉汲黯传》解析“千变万化”、“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说的是草书,故选B项。

答案 B6.下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贴》。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科技和文化艺术复习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科技和文化艺术复习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属于典型的新材料、新情景题,教材讲 到了孟子的 “ 仁政 ” ,但没有涉及其具体内容。 题目通过材料提示了其内容之一,要求考生从 材料中提炼信息。回答此类问题别无他途,唯 有材料,认真阅读,仔细提炼,反复甄别,小 心求证。
【教材知识回顾】
【高频考点2 宋明理学】
高考真题示例 2(2011· 上海卷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4) 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 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大批儒学家的努力。看待: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对儒家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反对传统文化商业化。 (言之成理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材知识回顾】
【高频考点4 古代科技 】
高考真题示例 4(2011· 江苏卷 )据《与公肃甥书》记 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 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D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D。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 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 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 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2019版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29讲

2019版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29讲
以“六艺”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 家学派 诗 》《____ 书 》 展;③编纂方面编著《___ 易 》《__ 春秋 》统称“ 礼》《___ 乐 》《_____ 《____ 论语 》是其弟子所编 六经”,《_____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 孟子 仁政 倡“_______”学说;
继承 了孔子的学 ______ 说,对儒家思想发
道家 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 庄子 战国 齐物 道与自然无为。他认为要做到“_____”,才
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消遥
自得
大成 ,将“___”、“___”、 法 术 ①集法家思想之_____ 法家 韩非 战国
势 君主集权 , “__”三者糅合为一;②主张加强 _________
思想家是(
A.老子 C.墨翟 解析
)
B.孔子 D.韩非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变
革思想。故选D项。
答案
D
练2
综合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
(2016年3月温州选考模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
民贵君轻 ②提出“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展有重要贡献 战 国 吸收 各家思 天行有常 ①天人关系上认为“________”、 广泛______ 人道有为 制天命而 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的精华,______ 用之 _____”;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 早期儒家的思想内 握“礼” 容
[ 读史用史 ]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导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主流思想,并在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儒家思想的主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同时,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的兴起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墨家的抱负与天下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家学派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

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的理念有一定联系,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有所补充。

4. 名家的主张和思想名家学派以荀子为代表,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

名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 法家的治乱观念法家学派主张法律的规范和治理,注重集权、功利主义和法制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发展1. 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这些科技进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工具的改进,如木耒的使用以及灌溉系统的建设。

农业技术的进步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支撑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发展。

3. 科技与医药的进步古代中国在医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的问世。

古代医药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还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空坐标专题概览](对应学生用书第200页)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与文化命题探究(含解析)新人

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与文化命题探究(含解析)新人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与文化命题探究(含解析)新人教版【高频考点解读】一大主题:古代中国思想与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两条主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的演变;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大重点: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科学成就;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热点题型】题型一儒家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的发展演变例1、(2014·某某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X 民贵君轻,董仲舒主X“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X答案 B【提分秘籍】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晚期形成、战国时期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四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呈现世俗化、普及化的特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

题型二辉煌璀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例2、(2014·某某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据题干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选项正确。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宋代
D. 明清
解析 根据题干“开启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以及“为统治找到较
为理想的意识形态”,可以分析出应该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 B
8.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 学。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B. 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 C.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
答案 C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________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________ ,在
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
)
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
C 项。
3. (2016 ·义乌高一期末 )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
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
A. 《周礼》
B. 《老子》
C.《墨经》
D. 《论语》
解析 “仁在其中矣”表明该典籍有关儒家思想。故选
D 项。
答案 D
4.(2016 年 3 月宁波模拟 ) “他看到了认识中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可是他要舍弃相
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这里的“他”是 ()
A. 荀子 C.庄子
B. 老子 D. 墨子
解析 从史料中相对性关系及齐一万物等信息可判断该思想家为庄子。故选
C 项。
答案 C
5.(2016 年 9 月绍兴适应性考试 ) 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
1/6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墨家,②是法家,③是道家,④是儒家。
答案 D
6.(2016 年 9 月台州质量评估 )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
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
曰‘严而少恩’。”司马谈批评的这一流派是 ( )
A. 儒家
B. 墨家
2/6
D.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解析 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注重乡举里选。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机会是科举
制,故选 B项。
答案 B
9.(2016 年 8 月温州选考模拟 ) 董仲舒认为“礼”的主要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
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据此可知董仲舒
()
A. 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相异之处
( 无 )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 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
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次我们可知这个
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汉武帝时期。排除④。
C.法家
D. 道家
解析 根据材料“一断于法”“严而少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法家。
答案 C 7.(2016 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 ) 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
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
态。”这一“开启”始于 ( )
A. 春秋战国
B. 西汉
5/6
析。 答案 (1) 不同:一为私学,一为官学。 目标:培养学生“成人”,培养“君子”。 原因:保和殿是举行殿试的地方,殿试是科举制最高一级的考试。 (2)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①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 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②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 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
——据《中国政治史大纲》、《历史·选修》整理 材料二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 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② 20 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 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 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 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D. 庄子
2. (2014 ·浙江会考 ) 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
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
物是 (
)
A. 孟子
B. 庄子
C.墨子
D. 韩非子
解析 该学派“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可判断是墨家学派,故选 答案 C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收徒讲学”与西汉“设立太学”办学性质的不 同,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说明保和殿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的原因。 (2) 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二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 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可 )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办学性质的不同体现在,孔子“收徒讲学”,创办的是私 学,西汉“设立太学”属于政府设立的官学;第二小问,材料一中孔子收徒讲学,传承 礼乐文化,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小问,从保和殿作为科举制最高一级的 考试殿试的场所这一角度分析。第 (2) 问,评价科举制度,言之有理即可,如果选择观点 ①,可以从科举制培养专制奴仆、阻碍古代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如果选择观点②,可 以从推动官员选拔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等方面分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 2018 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 12 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 第 29 讲 百家争鸣和
汉代儒学训练
1. (2015 ·浙江学考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该思想家应是 ( ) A. 韩非子
B. 老子
C.孟子 答案 C
(3) 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析 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
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
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
答案 (1)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 ( 儒、道、墨、法 ) 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关注社会

关注国家

关注人生

关注文化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6/6
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
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
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
辉煌后,逐渐衰落,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1.( 加试 ) 网易新闻解读栏目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重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
取,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国家政权正常进行是重要的支持。”这一制度应该
是指 (
)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国并行制度
C.科举制
D.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解析 将“考试”→“择优录取”→“底层上升通道”等关键词联系,即可知这是对科
3/6
举制的评价,故选 C。
答案 C
12.( 加试 ) 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2) 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
情况下无法实施。
②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
4/6
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 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 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 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 后。 14.( 加试 )(2015 年浙江 10 月 )( 选考 ) 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谈教育者,不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讲学,传承礼乐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影响至深且远。汉兴,选用儒学之士,设 立太学,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实行科举,“社会孤寒之士,亦得平地 拔起,厕身仕宦。”岁月如歌,回顾历朝选士之路,漫步于故宫保和殿,谁能想到这里 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