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
1.读准字音
(1)纱厨.( ) (2)东篱.( ) (3)盈.袖( ) (4)戚.戚( ) (5)将.息( ) (6)两盏.( ) (7)堆.积( ) (8)梧.桐( ) (9)乍.暖还.
寒( ) 答案 (1)chú (2)lí (3)yíng (4)qī (5)jiānɡ (6)zhǎn (7)duī (8)wú (9)zhà huán 2.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 古义: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 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

(3)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
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

答案 (1)枯萎,凋零。

(2)光景,状况。

(3)概括得尽。

3.一词多义
(1)道⎩⎪⎨⎪⎧
莫道.
不销魂 悔相道.
之不察兮 策之不以其道.
(2)寻⎩⎪⎨⎪⎧
寻.寻觅觅 寻.常巷陌 未果,寻.
病终 寻.
声暗问弹者谁
(3)敌⎩⎪⎨⎪⎧
怎敌.
他,晚来风急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秦人开关延敌.
势均力敌.
(4)过⎩⎪⎨⎪⎧
雁过.也,正伤心 以其境过.
清 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闻大王有意督过.

答案 (1)动词,说 名词,道路 名词,方法 (2)动词,寻找,搜求 形容词,普通 副词,不久 介词,沿着 (3)动词,抵挡,抵御 动词,攻击 名词,敌人,仇敌 动词,同等,相当 (4)动词,飞过,经过 副词,过分,过于 名词,过错,过失 动词,责备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 □
01薄雾浓云 □02比黄花瘦 □03雁过相识 □04黄花满地 2.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所作,重点抒发重阳佳节之际思念丈夫的心情。

B .“薄雾浓云愁永昼”,全天笼罩着“薄雾浓云”的天气使人感到愁闷。

C .“瑞脑销金兽”写院中之景: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

D .“佳节又重阳”有着很浓的感情色彩,突出了对重阳节赏菊的期盼之情。

E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篇最精彩之笔。

答案 CD
解析 C 项,应是“室内之景”。

D 项,突出了词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的伤感情绪。

3.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声声慢》是李清照在经历一连串的打击,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晚年写的词作。

B .词人沿用早期词风,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C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D .“乍暖还寒”表明春寒料峭,天气仍然寒冷,词人一时难以适应这样的环境,只好借酒驱寒。

E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浸满了词人凄苦的哀愁。

答案 BD
解析 B 项,词风和早期作品不同,本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D 项,词人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相像;且时令为秋季,非“春寒料峭”。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答案 B
解析 B 项应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薄雾浓云愁永昼.. 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销.金兽 销:熔化
B.⎩⎪⎨⎪⎧
有暗香盈.袖 盈:充满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 有暗香..盈袖 暗香:清淡的香气乍.
暖还寒 乍:忽然
D.⎩⎪⎨
⎪⎧
憔悴损. 损:相当于“煞”最难将息..
将息:调养,保养
答案 A
解析 A 项,“销”是“燃烧”的意思。

3.下列词句中,不存在语序倒置现象的一项是( ) A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B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 B
解析 A 项应为“西风卷帘”;C 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 项应为“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4.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 C
解析 C 项,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黄花作对比,其他三项运用了借代。

A 项,“杜康”代指酒;B 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D 项,“绿肥红瘦”指代海棠花枝叶繁茂而花有所凋谢。

二、精段鉴赏
(一)阅读《醉花阴》,完成5~6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对下列词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长昼难挨,于环境和气氛的描写中,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B .“佳节又重阳”,点明节令。

重阳节是团聚之节,然而团聚之节偏不团聚,于是孤单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这一句是全词的关键句,词人对丈夫的脉脉相思之情,全从此句中表现了出来。

C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两句从夜间情景落笔,写因天气寒冷词人夜半被冻醒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了词人的凄苦心情,集中
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不要说此情此景不伤人啊!当西风把帘子吹起来的时候,你看,篱畔的菊花正茂,而我自己却(因思念丈夫而)憔悴多了。

答案 C
解析主要是写词人孤眠独寝的凄苦之感,不只是写自然天气的寒冷。

6.“佳节又重阳”一句中的“又”字改为“是”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不好。

“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是全家团聚、夫妻团圆,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词人看来,这个重阳节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

而如果用“是”字则仅能点明这天是重阳节,与整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协调。

解析换字题主要是从换字前后的意思与表达效果的变化入手去分析。

(二)阅读《声声慢》,完成7~8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下列对相关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实写词人的动作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直接表白内心情感。

B.“乍暖还寒时候”是写一天的早晨,而不是写一季之气候。

与下片“到黄昏”句遥相呼应。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正面描写词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度日如年、孤寂难捱的情景。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首句相呼应,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答案 A
解析“寻寻觅觅”并非实写,只是表现一种心态。

8.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

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凄凉悲苦。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融情于景这个手法,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等等,最后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