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要点: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2017年周口市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第三单元重要考点1

2017年周口市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第三单元重要考点1

2017年周口市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第三单元重要考点1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最重点是什么?1.病原2.休克、出血、肾损害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五期经过及三种主要表现4.血、尿常规及特异性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一、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又称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宿主动物: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传染源:鼠类(二) 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母婴传播5.虫媒传播:寄生于鼠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人群分布三、临床表现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人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一)发热期发热起病急骤,发热39℃以上,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3~7日;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

少数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

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瘀斑。

(二)低血压休克期多数发热末或热退时出现,少数热退后发生。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触不到,尿量减少,严重者神志恍惚、紫绀、DIC、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肾衰。

(三)少尿期多继低血压休克期,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

与休克期重叠的少尿,应和肾前性少尿相区别。

一般以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

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重者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脑水肿。

此期由于DIC、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肝素类物质增加而出血现象加重。

(四)多尿期每日尿量增至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多者可达4000~10000ml以上。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考点详解汇总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一般在6-7月份,中医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考试时间一般在9-10月份。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点详解汇总。

欢迎阅读。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二)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三)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 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五) 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doc

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doc

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要点:1.感染的概念2.感染过程的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细目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要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要点:1.基本特征2.临床特征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诊断依据细目五:传染病的防治要点:1.治疗原则2.预防第二单元病毒感染细目一:病毒性肝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依据6.治疗7.预防细目二:流行感冒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四:艾滋病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五:流行性出血热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六:流行性乙型脑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7.预防第三单元细菌感染细目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目二:伤寒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三:细菌性痢疾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四:霍乱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要点:1.消毒的概念2.消毒的目的3.消毒的种类4.消毒方法细目二:隔离要点:1.隔离的概念2.隔离的种类3.隔离的期限细目三:医院感染要点:1.医院感染的概念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考试大纲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制法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型要点: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要点:1.麻黄汤、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辛凉解表要点: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扶正解表要点: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三单元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寒下要点:1.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温下要点: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润下要点: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和解少阳要点: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调和肝脾要点:1.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四: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第五单元清热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气分热要点:1.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2.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营凉血要点:1.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2.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化裁运用细目四: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清脏腑热要点:1.龙胆泻肝汤、芍药汤、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2.导赤散、清胃散、左金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苇茎汤、白头翁汤、泻白散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六:清虚热要点:青蒿鳖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六单元祛暑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暑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暑解表要点:香薷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祛暑益气要点: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七单元温里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温中祛寒要点:理中丸、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回阳救逆要点: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温经散寒要点:1.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解表清里要点: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解表攻里要点:1.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九单元补益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要点: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补血要点:四物汤、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气血双补要点: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补阴要点:1.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大补阴丸、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症候要点: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细目七:阴阳双补要点: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单元固涩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固表止汗要点:牡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涩肠固脱要点: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涩精止遗桑螵蛸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固崩止带要点: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一单元安神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重镇安神要点: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滋养安神要点: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二单元开窍剂细目一:概述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凉开要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温开要点:苏合香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三单元理气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理气剂的适用范尉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行气要点:1. 越鞠丸、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自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柴胡疏肝散、暖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降气要点:1.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及全方配伍特点2.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定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第十四单元理血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活血祛瘀要点:1.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止血要点:1.咳血方、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十五单元治风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疏散外风要点:1.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消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平息内风要点:1.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六单元治燥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轻宣外燥要点:1.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桑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滋阴润燥要点:1.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十七单元祛湿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燥湿和胃要点:1.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2.平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热祛湿要点:方配伍特点2.八正散、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利水渗湿要点:1.五苓散、猪苓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五:温化寒湿要点:1.实脾散、真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细目六:祛湿化浊要点:完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七:祛风胜湿要点:全方配伍特点2.羌活胜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八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要点: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燥湿化痰要点:二陈汤、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清热化痰要点:清气化痰丸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润燥化痰要点: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五:温化寒痰要点: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六:化痰息风要点: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第十九单元消食剂细目一:概述要点:消食剂的适用范嗣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消食化滞要点:保和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健脾消食要点: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全方配伍特点第二十单元驱虫剂要点: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传染病学(三)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传染病学(三)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传染病学(三)四、表现(一)临床分期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2、极期:2-3周。

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

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1、普通型2、轻型3、暴发型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

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

骨髓培养:阳性率。

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胆汁培养3、肥达反应:阳性率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

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一、病原学: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产生外毒素能力的是:志贺痢疾杆菌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的是:宋内痢疾杆菌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粪-口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

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执业医师第三单元考试内容

执业医师第三单元考试内容

执业医师第三单元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的生理、病理,以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3.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4.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各种循环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5.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各种泌尿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内分泌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各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7.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可能会因考试年份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建议考生在备考时,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大纲

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大纲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大纲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要点:1.感染的概念2.感染过程的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细目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要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要点:1.基本特征2.临床特征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细目五:传染病的防治要点:1.治疗原则2.预防细目二:流行感冒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四:艾滋病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五:流行性出血热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六:流行性乙型脑炎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二:伤寒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三:细菌性痢疾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7.预防细目四:霍乱要点:1.病原学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6.治疗7.预防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要点:1.消毒的概念2.消毒的目的3.消毒的种类4.消毒方法细目二:隔离要点:1.隔离的概念2.隔离的种类3.隔离的期限细目三:医院感染要点:1.医院感染的概念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一一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一一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病原学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一一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一一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 )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四、病原学检查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二、流行性出血热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篇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一、传染病复习重点1.病毒性肝炎**2.艾滋病**3.细菌性痢疾**二、科目特点:1.考题浅显,知识点容易理解,记忆。

2.与临床结合紧密。

三、复习方法抓住重点,考前突击。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感染,是寄生物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有些寄生物与人体宿主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坏对方的共生状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但一旦出现则易识别。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或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具有重要作用。

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组成。

3.人群易患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致,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特征。

(1)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①散发性发病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2021 执业医师资格综合考试

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2021   执业医师资格综合考试
2.消毒的目的
一、消毒
3.消毒的种类
4.消毒方法
5.消毒方法的监测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1.隔离的概念
二、隔离
2.隔离的种类
3.隔离的期限
1.医院感染的概念
三、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211
单元
细目
要点
7.治疗
四、霍乱
8.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结核病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
7.预防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六、布鲁菌病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1.消毒的概念
(三)传染病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5.感染病的发病机制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基本特征
三、传染病的特征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2.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资料
四、传染病的诊断2.临床资料
4.临床表现
二、流行性感冒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209
单元
细目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师应试指南传染病学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师应试指南传染病学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师应试指南传染病学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1)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9)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16)第四单元艾滋病 (20)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3)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30)第七单元伤寒 (33)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菌痢) (38)第九单元霍乱 (41)第十单元消毒和隔离 (45)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病原体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例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和某些真菌。

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时,可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时,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则可产生机会性感染。

(二)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病原体是否被清除,或定居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外伤、药物、放射治疗等有关。

(一)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也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

XXX年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

XXX年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

XXX年中西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要点:1.感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三因素2.感染过程的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要点:流行过程三环节细目三:传染病的特点要点:1.差不多特点2.临床特点医学教育网整理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细目五:防治要点:1.治疗原则2.预防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细目三:临床表现要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医学教.育网整理要点:1.肝功能检查2.病原学检查细目五: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细目六: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的治疗原则2.慢性肝炎的治疗3.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细目七:预防要点:1.操纵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爱护易感人群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细目一:病原学要点: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要点:1.发热期2.低血压休克期3.少尿期4.多尿期5.复原期要点:1.血象2.尿常规3.血生化4.免疫学检查5.凝血功能检查细目五: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细目六:治疗及预防要点:1.发热期治疗2.低血压期治疗3.少尿期治疗4.多尿期治疗5.复原期治疗6.大出血的处理7.预防医学教,育网整理第四单元艾滋病细目一:病原学要点: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要点:临床分期细目四:实验室检查要点:1.常规检查2.免疫学检查3.血清学检查细目五:诊断要点:1.确诊病例2.疑似病例细目六: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抗病毒治疗3.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的治疗4.支持及对症治疗细目七:预防要点:1.治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爱护易感人群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要点:1.埋伏期2.症状3.体征细目四:辅助检查要点:1.实验室检查2.胸部影像学检查细目五:诊断要点:1.临床诊断2.确定诊断3.疑似病例4.医学观看病例细目六: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糖皮质激素的使用3.对症治疗细目七:预防要点:1.治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爱护易感人群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生物学特性2.流行菌群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要点:1.一般型2.暴发型要点:1.血象2.脑脊液检查3.细菌学检查4.免疫学检查细目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六:治疗要点:1.一样及对症治疗2.病原治疗3.暴发型的救治原则细目七:预防要点:1.药物预防2.菌苗预防第七单元细菌性痢疾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分群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细目三:临床表现要点:1.埋伏期2.急性菌痢3.慢性菌痢要点:1.粪便常规检查2.粪便细菌培养细目五:诊断要点:诊断依据细目六:治疗及预防要点:1.急性菌痢的治疗2.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原则3.慢性菌痢的治疗原则4.预防第八单元霍乱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分类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点细目三:发病机制要点: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埋伏期2.典型表现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粪便常规检查2.细菌学检查3.血清学检查细目六: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2.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细目七:治疗及预防要点:1.补液疗法2.抗菌治疗3.预防第九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要点:1.消毒的概念2.消毒的目的3.消毒的种类4.消毒方法细目二:隔离要点:1.隔离的概念2.隔离的种类3.隔离的期限医学教.育网整理细目三:医院感染的预防要点:1.医院感染的概念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2017年周口市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第三单元重要考点2

2017年周口市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第三单元重要考点2

2017年周口市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第三单元重要考点2习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主征 CA.发烧,休克,少尿B.出血,休克,肾损害C.发烧,出血,肾损害D.发烧,出血,“三痛”E.休克,少尿,“三痛”脑水肿多产生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哪一病期 CA.发热期B.低血压休克期C.少尿期D.多尿期E.恢复期男,29岁,农民,突起发热,伴头痛,眼眶痛,腰痛。

病程第四日就诊时热已退,血压偏低,球结膜水肿,出血,胸背部见条索点状瘀点。

前l日24小时尿量300ml,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败血症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肾综合征出血热D.钩体病E.急性肾小球肾炎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外周血象改变 CA.白细胞计数增高B.类白血病样反应C.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以至消失D.异常淋巴细胞增多E.血小板减少五、治疗早期抗病毒及液体疗法,中晚期对症治疗。

“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一)发热期1.控制感染:利巴韦林,每日1g,加入10%葡萄糖液静滴,持续3~5日。

2.减轻外渗:早期卧床休息,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路丁、维生素C等。

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 物理降温为主,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l0mg静滴。

4.预防DIC: 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二)低血压休克期1.补充血容量: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

胶体溶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

2.纠正酸中毒:主要用5%碳酸氢钠,每次5ml/kg;根据病情每日1~4次。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经补液、纠正酸中毒,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l0~20mg/100ml液体静滴,或山莨菪碱(654-2)0.3~0.5mg/kg 静脉注射。

同时亦可用地塞米松l0~20mg静滴。

(三)少尿期1.稳定内环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辅导: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辅导: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B.血培养 C.尿液培养 D.胆汁培养 E.肥达氏反应 答案:B 解析:血培养于病程1周时阳性率可达90%;尿培养及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肥达反应第2周起滴度才增加。 (1~2题共用题干) 女性,30岁,持续发热10天,体温呈稽留热。体检:精神萎靡,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6次/分,脉率70次/分, 肝肋下1.5 cm,脾肋下2 cm,WBC 1.4×10 9 /L,N 0.40,L 0.60,肥达反应O 1∶80(+),H 1∶160(+),ALT 180U/L,总胆红素 22.2 µmol/L,HBsAg阴性。 【真题库】1.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性肝炎 B.钩端螺旋体病 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 D.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 E.伤寒 答案:C 解析:患者为典型伤寒症状,于病程第1周后出现肝功异常,且HBsAg(-),排除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类型乙肝,因此考虑 存在中毒性肝炎。
A.玫瑰疹 B.皮肤瘀点、瘀斑 C.淋巴结肿大 D.关节痛 E.少尿 【真题库】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有 答案:B 【真题库】2.伤寒病可有 答案: A (12~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人虱 B.鼠蚤 C.羌螨 D.蜱 E.蚊 【真题库】1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答案:E 【真题库】13.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答案:B 【真题库】14.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答案:A (2003) (1~3题共用题干) 男性,22岁,既往有HBsAg阳性史。10天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逐渐上升,波动于37.5~39℃,近3天体温持续在 38.5~39.5℃不降,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及尿黄。查体:T 39.5℃, P 88次/分,BP 110/70 mmHg,神清,表情淡漠, 未见皮疹,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肝右肋下2 cm,脾未触及,肝浊音区不小,移动性浊音阴 性,双下肢无浮肿。化验:WBC 3.5×10 9 /L,N 60%,L 40%,血HBsAg(+),抗HAV-IgG(+)。 (近10天为伤寒,HBsAg为 携带者,HAV曾经接触过) 【真题库】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03、传染病学笔记【第三部分】

03、传染病学笔记【第三部分】

流行性乙型脑炎1.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7,8,9月),儿童多见。

临床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2.病原学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

3.流行病学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

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

易感者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1:300~2000。

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

流行病学特征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80%~90%),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4.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10~14天)典型乙脑1、初期(1~3天)急起发热,体温在1-2天升至39-40℃,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嗜睡—误诊为上感。

少数可有颈强直、神志淡漠及抽搐。

2、极期(4~10天)主要表现高热、神志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1)高热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 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2)意识障碍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型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型者可发生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

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中枢性为主)(5)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 瞳孔大小和形态变化.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6)循环衰竭(少见)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

关于传染病学的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辅导资料

关于传染病学的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辅导资料

关于传染病学的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辅导资料传染病学基础一、感染的概念——寄生物与人体的相对不适应。

称为‘病原体’。

二、感染的三要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了解感染的五种转变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暗藏性感染。

4、了解病原体的四种特性:侵袭能力;毒力;数量;变异能力。

五、传染病流行的三要素——传染源(病原载体);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易动人群(免疫缺乏)。

六、传染病的四个大体特性——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7、传染病的三个临床特性——时期性;特点性;类型性。

病程时期性——暗藏期-前驱期-病症显性期-恢复期-(复发、再燃)-(后遗症)病症特点性——发烧;斑疹;毒血征;免疫反映(单核-巨噬细胞)。

临床类型性——针对某一传染病分类:轻;中;重;极重。

八、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性——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

九、依照《大纲》要求,把握流行病诊断的经常使用实验室检查内容。

10、传染病医治的原那么——对感染者进行医治+ 操纵传染源。

(二者并重)1一、对感染者医治的方法原那么——持续医治+ 护理+ 隔离+ 消毒(并重)对感染者医治的技术原那么——一样医治+ 对症医治+ 特效医治(并重)1二、了解传染病医治中的临床经常使用方式。

13、传染病的三大预防原那么——操纵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爱惜易动人群。

14、操纵传染源的大体方式——‘四早一踊跃’,既:早发觉、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踊跃医治。

1五、《传染病防治法》——全国人大通过,XX-12-1执行。

1六、传染病防治法中划分的三类:甲2种;乙25种;丙10种。

(鼠疫、霍乱属于甲类)17、‘三管一灭’原那么——是切断消化系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大体方式。

(治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苍蝇) 1八、关于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大体操纵方式——空气流通;消毒;戴口罩。

1九、爱惜易动人群的最重要方式——预防免疫接种。

20、对传染病紧密接触者的方式——检疫、紧密观看、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

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

伴高血容量综合征。

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gt;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