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澶渊之盟:宋初与辽发生多次战争,直到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之 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在与宋、辽 之间的和战关系中,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 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政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 官府控制。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 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持对方 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 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 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A: 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 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二: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时代
盛行于西周
不 同
与中央政府的 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 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 位可以世袭
点 建立的基础
血缘关系
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 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从长远看则破坏了 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点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考点1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 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 湾)。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 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民族融合的作用。
方法探究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 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 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 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 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 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 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拓展练习
1.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江浙行省 C.中书省
B.宣政院
D
D.澎湖巡检司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指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
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宋初的政治改
革主要针对的是( )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 续南下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三年后,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 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考点7: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 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 的国家有50多个,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 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 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 交易的“番市”。
对此,你有何疑问?
综合比较
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背景 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特点 皇帝支持,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考点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 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建立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 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却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 权并立。
考点2:文官体制
①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避免重演。
②内容: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军事上的措施:
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 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
◆政治上的措施: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考点3:王安石变法
背景: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三冗”的消耗下,北宋的财政危机日益严 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过程:1069年,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 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次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内容: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推出了均输法、青 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改 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王安石的理财是其改 革重点,也是遭到批评攻击的对象。
宋元时期的文学科技成就
领域 活字印刷 火药武器
指南针 天文学
数学 建筑 其它
代表成就 泥活字→木活字→铜、铅活字
“突火枪”、“火铳” 战国→北宋→南宋
苏颂、韩公廉:水运仪象台 贾宪、秦九韶、李冶 李诫 沈括《梦溪笔谈》
问题拓展:对宋代科技辉煌的原因分析,传统认识有如下几种观点:
A.宋朝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唐朝学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起点水平高; B.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科 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C.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 D.宋朝时期,民族融合、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 灿烂的科学文化。
影响:新法推行十余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结局:朝廷形成新、旧两党,神宗去世后,哲宗继位,在太皇太后执政的 局面下,全面罢废新法,其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史称“元祐更化”。
考点4:辽、西夏和北宋鼎立的局势
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 国号为辽。辽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占有“燕云十 六州”。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 社会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 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
任免,不得世袭
责
按地域划分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 极作用愈加明显
考点分析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复习课件
单元学习思维导图
知识网络
重点阐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
第一阶段 从远古到西晋
第二阶段
从西晋末年至隋 唐五代
第三阶段 从北宋到南宋
中书省国其他地方
政
治 制 度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由宣政院管理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B: 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二: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水平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 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 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 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 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
A 的实质问题是( )
考点8: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造泥活字印刷。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 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考点9: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了冷兵器和火器并 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 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考点5: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 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南宋建立,偏安东南。
考点6:蒙古崛起和南宋灭亡
在南宋与金对峙时,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崛起。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 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 国。蒙古建国后,先后灭西夏、金。又三次发起西征,兵锋直抵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D
A.文官体制
B.藩镇割据
C.加强皇权
D.武将专权
3.“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
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这段话褒扬的是( )
A.科举制度
B.文官制度
B
C.行省制度
D.内阁制度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
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
内容:①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了一个 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 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 ②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 制度。
影响: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冗官”、 “冗兵”和“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局面。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 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 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 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 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 家的军事实力。
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 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 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 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 至东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 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考点10:《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书中的 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考点11:行省制度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 政治体制。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为 “省部”,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和 监察。地方行政则创设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 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 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
C 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伦理
5. 南 宋 时 , 民 间 有 “ 苏 湖 熟 , 天 下 足 ” 的 谚 语 , 到 了 明 清 时 期 ,
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在与宋、辽 之间的和战关系中,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 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榷场由政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 官府控制。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 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持对方 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 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 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A: 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 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二: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政治制度
比较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时代
盛行于西周
不 同
与中央政府的 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 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 位可以世袭
点 建立的基础
血缘关系
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 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从长远看则破坏了 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同 ②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点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考点1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 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 湾)。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 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民族融合的作用。
方法探究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 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 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 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 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 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 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拓展练习
1.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江浙行省 C.中书省
B.宣政院
D
D.澎湖巡检司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指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
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宋初的政治改
革主要针对的是( )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 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建立后,继 续南下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三年后,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 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考点7: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 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 的国家有50多个,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 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 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 交易的“番市”。
对此,你有何疑问?
综合比较
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背景 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特点 皇帝支持,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考点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 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建立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 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却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 权并立。
考点2:文官体制
①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避免重演。
②内容: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军事上的措施:
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 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
◆政治上的措施: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考点3:王安石变法
背景: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三冗”的消耗下,北宋的财政危机日益严 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过程:1069年,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 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次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内容: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推出了均输法、青 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改 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王安石的理财是其改 革重点,也是遭到批评攻击的对象。
宋元时期的文学科技成就
领域 活字印刷 火药武器
指南针 天文学
数学 建筑 其它
代表成就 泥活字→木活字→铜、铅活字
“突火枪”、“火铳” 战国→北宋→南宋
苏颂、韩公廉:水运仪象台 贾宪、秦九韶、李冶 李诫 沈括《梦溪笔谈》
问题拓展:对宋代科技辉煌的原因分析,传统认识有如下几种观点:
A.宋朝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唐朝学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起点水平高; B.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科 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C.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 D.宋朝时期,民族融合、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 灿烂的科学文化。
影响:新法推行十余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结局:朝廷形成新、旧两党,神宗去世后,哲宗继位,在太皇太后执政的 局面下,全面罢废新法,其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史称“元祐更化”。
考点4:辽、西夏和北宋鼎立的局势
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 国号为辽。辽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占有“燕云十 六州”。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 社会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 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
任免,不得世袭
责
按地域划分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 极作用愈加明显
考点分析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复习课件
单元学习思维导图
知识网络
重点阐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
第一阶段 从远古到西晋
第二阶段
从西晋末年至隋 唐五代
第三阶段 从北宋到南宋
中书省国其他地方
政
治 制 度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由宣政院管理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B: 水平1: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二: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水平1: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 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 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 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 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
A 的实质问题是( )
考点8: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创造泥活字印刷。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 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考点9: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了冷兵器和火器并 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 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考点5: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 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南宋建立,偏安东南。
考点6:蒙古崛起和南宋灭亡
在南宋与金对峙时,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崛起。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在 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 国。蒙古建国后,先后灭西夏、金。又三次发起西征,兵锋直抵欧洲的多瑙 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D
A.文官体制
B.藩镇割据
C.加强皇权
D.武将专权
3.“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分治大藩,纵皆
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这段话褒扬的是( )
A.科举制度
B.文官制度
B
C.行省制度
D.内阁制度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
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
内容:①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了一个 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 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 ②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 制度。
影响: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冗官”、 “冗兵”和“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局面。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 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 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 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 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 家的军事实力。
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 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 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 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乃 至东北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 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考点10:《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该书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书中的 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考点11:行省制度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 政治体制。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为 “省部”,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和 监察。地方行政则创设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 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 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
C 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走向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伦理
5. 南 宋 时 , 民 间 有 “ 苏 湖 熟 , 天 下 足 ” 的 谚 语 , 到 了 明 清 时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