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黄芳;千莹花
【摘要】对企业单位和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社会需要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而学生也期望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所以,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整体模式和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方案进行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使实践教学更好地为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服务.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43)004
【总页数】5页(P130-134)
【关键词】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黄芳;千莹花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存在着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的情况。
近年来,高
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进程日益加快,并且向纵深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实践教学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都必须具备的教学环节,但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实
践教学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应各具特色。
[1]工商管理专
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怎样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如何,本科生对实践教
学的需求如何,怎样设置并运行好实践教学的总体模式和每一个环节,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社会及延边大学学生对本科生综合实践教学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拟探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
一、关于企业单位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份,样本单位是某市的200个企业,发放问卷调查200份,收回102份,其中无效卷8份,有效卷94份,有效卷收回率为47%。
有效样本企
业规模的构成为:100人以下的企业有59家,占样本总数的62.77%;100-1000人规模的企业有30家,占样本总数的31.91%;1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有5家,占样本总数的5.32%。
调查项目主要有: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知识面、实
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期望。
(一)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面的期望
在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学识要求这一单项选择调查项目中,有48.94%的企业选择了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相关知识面宽的人,有29.79%的企业选择了专业知识水平高深的人,有21.28%的企业选择了各种理论知识面宽的人。
在企业录用应届本科生时,有34.04%的企业以熟悉计算机应用及管理软件并取得资格证书为优先,有13.83%的企业以外语水平高并获得等级证书为优先。
(二)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期望
在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实践能力这一考核项目中,有70.21%的企业选择了有工作
或实践经验为优先,有63.83%的企业选择了专业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为优先,有47.87%的企业选择了团队及组织沟通能力为优先,有37.23%的企业选择了独立工作能力为优先,有24.47%的企业选择了创新能力为优先,只有12.77%的企业选择了有学历为优先。
在企业录用应届毕业生的考核项目中,有61.70%的企业选择了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且成绩良好者为优先,有59.57%的企业选择了在校专业课学习成绩优异者为优先,有46.81%的企业选择了校内各种活动表现优秀者为优先,有35.11%的企业选择了有学生干部经历者为优先,有13.83%的企业选择了学生党员为优先。
(三)企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期望
在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素质要求的选项中,现有规范的适应性强占54.26%,研究开发素质高占23.40%,理论应用素质高占18.09%,模拟吸收素质高占4.26%。
在企业录用应届毕业生的考核项目中,有76.60%的企业选择了具备敬业精神者为优先。
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反映出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明显的趋势性,即专业知识水平高且知识面较宽的通用型人才,有工作或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且成绩良好、专业课学习成绩优异、校内各种活动表现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二、对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目前,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大模块。
一个是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请教师做指导),如由学生申请下来的研究课题、创业大赛、勤工俭学等;另一个是紧紧围绕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电脑实训、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其中,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和课程实习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摸清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对现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期望,我们在
2008年11月20日和2009年7月30日,对2005级、2006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2份。
调查项目主要有对实践教学几大模块的评价、建议和期望。
(一)实践教学现状及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法和课程实习效果的评价比较高。
本次调查中界定的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布置案例调查分析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及分析工具自行完成案例调查分析报告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向学生布置案例分析实践任务的科目有企业战略管理双语课、管理学原理、创业管理等。
在布置案例分析作业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自行组织5-7人为一组的小团队,在延吉市内自行联系一个调查对象企业,团队成员一起亲临企业现场去实地观察和调查,团队成员内部分工形成调查报告。
要求企业调查报告的进度与课堂讲课进度同步,课堂讲课结束时每个团队都应完成完整的企业调查分析报告,期末安排集中发表的平台,让每一个团队发表自己的调查研究报告,最后由任课老师点评。
对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认可度非常高,认可率达到95.65%,认可度的加权平均分为4.05分(认可度非常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不太认可为2分,不认可为1分)。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44.57%,有助于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的实际操作技能为41.30%,可拓宽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为10.87%。
现有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的反映如下:联系单位较难,即使联系上了单位,到企业去调查时,调查对象的管理人员不配合、收集调查资料非常艰难,因此,很多学生在网上搜索资料。
本科生课程实习是指第六学期结束后安排的为期4周的课程实习,是根据专业课程计划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习期间每位学生必须到企业去体验经营管理活动或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并完成5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
学生对课程实习的认可率为90.22%,认可度的平均加权分为3.75分。
课程实习效
果的调查选项结果表明:课程实习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58.70%,
有助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28.26%,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为8.70%,有助于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4.35%。
虽然学生及实习单位对课程实习
的反响普遍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了如下问题:所做工作缺乏专业性(杂活),与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低占43.48%;实习过程重视程度低,没有真
正实习占 21.74%;实习单位不重视实习生占20.65%;时间较短占8.70%;效果不佳
占5.43%。
所反映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习过程的管理上,因此加
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过程的管理是课程实习的关键。
毕业实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找毕业实习单位,提交毕业实习书面材料,教师重点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论文。
(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建议和期望
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期望的调查选项中,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
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很强的通用型专业管理人才为
39.13%;注重学生的就职能力和技能培训、培养团队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56.52%;通过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为2.17%;通过实
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2.18%。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期望值比较高,且社会需求与学生期望有很强的趋
同性。
有95%以上的学生期望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就职所需的专业技能操作及沟通能力,这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综合素质高、应用创新能力强、具有专业知识较深及相关知识面较宽的通才型知识结构)相吻合。
综上所述,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已初步取得了
预期的效果,但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实践教学的整体模式和每一环
节的实施方案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必须在加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力度和频度的同时,加
强和完善以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为主体而展开的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每个实践
教学模块的培养目标和管理重心,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各个模块的整
合效应,形成在知识管理及创造的螺旋循环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专业知识及学术交流活动,书画、文艺、演讲、体育、辩
论比赛、读书、文化交流、人文报告等文化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以及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商务策划师认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营销师认证、程序员等级证书、电算证、会计证、珠算证、驾驶证等技能训练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满足企业
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即对有工作或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应用及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且成绩良好、专业课学习成绩优异、校内各种活动表现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综合实践活动
1.案例分析实践教学。
鼓励案例调查、帮助学生联系企业、让学生到企业现场收集一手材料。
此教学法可应用于很多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践。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2.电脑实训课程。
加强教师培养,提升教师实践教育能力,为电脑实训任课教师对应
用软件的使用提供方便条件。
模拟软件系统可分为企业运作模拟与决策系统、管理岗位模拟演示与运作模拟系统、市场运作模拟系统、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会计实验模拟系统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实训目的和操作训练重点应有所不同,任课教师只有在开课上机之前把实训目标定位好,且很熟练地掌握模拟系统的操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实训任务。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和工
作岗位适应能力。
3.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
课程实习的关键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习过程的管理。
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选择一批有一定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且有与大学合作意向的企业为实习基地加以共同建设,避免学生的校外实习走马观花或实习生变相地成为免费的短期勤杂工,避免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其次,要加强高校与实习基地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企业应指定专门的实习指导人员指导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实习工作,高校应发挥自己的知识长处。
实习期间配备各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可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项目开发与合作,并承担企业职工培训任务等,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习基地单位的支持和信任,便于高校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
毕业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关键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要充分重视毕业实习的管理,采取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相关联、课程实习的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团队直接延续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过程的管理方式。
通过这项改革,注重综合实践过程的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上述实践教学模块虽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面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一个实践教学的有机整体。
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团队的隐性知识(共同化),团队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团队的显性知识(表面化),团队的显性知识转换成组织的显性知识(连接化),组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个人隐性知识(内部循环化)的知识转换,[2]提升了综合实践教学的整体效应,并实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
其知识转换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实践教学过程与知识转换模式
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知识的内部化、共同化、表面化、连接化和内部循环化的相互转换,可称为知识的螺旋运动,通过知识的螺旋运动,个人的知识、组织的知识和社会的知识不断创新。
在知识转换模式中,隐性知识的传递只能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
从
存在论的高度看,通过知识的螺旋运动,个体知识不断转化为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从认识论的高度看,通过知识的螺旋运动,隐性知识不断转换成显性知识,即个体的隐性知识不断转化成组织的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不断创新。
同时,新增的组织显性知识
又会被参与这些知识创新过程的个体所吸收,变成个体隐性知识的创新。
高校综合
实践教学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如图2所示。
①
在这个综合实践教学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中,课程理论与组织层面的显性知识通
过实践教学实现内部化、内部循环化的知识转换,不断变成学生个体的隐性知识;学
生个体的隐性知识又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实现共同化、连接化和表面化的知识转换,
不断升华组织知识的创新,从而实现大学组织的整体知识不断创新和大学生的综合
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的螺旋上升式的循环运动。
图2高校综合实践教学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
实践教学在管理类专业中尚处于尝试性的教学改革阶段。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两大模块——大学生自主课外实践活动和课程设
置内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得到强化,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的期望。
“工商管
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这项教研课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大学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的实践教学更好地为社会和学生需求
服务提供实证依据,为其他院校建立综合实践教学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提供借鉴。
注释:
①此图参照佐久間信夫等編的《現代経営戦略論の基礎》(学文社,2006年)105ページ的一些观点和图表,修改而成。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58-60.
[2] 黄芳,金春花.论知识转换与创新的螺旋循环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模式[J].延边党校学报,2007,(3):70.。